文学名著读后感【优秀10篇】

时间:2023-04-06 09:01:50 | 来源:草料作文网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虎知道的小编为您带来的10篇《文学名著读后感》,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文学名著的读后感 篇一

终于读完了《追忆似水年华》,掩卷的刹那,时间会停留么?而我心中为你奔涌着的情感却无法停息,如水的节奏在寒冷的冰层下继续潜流着,带着散漫的心意用文字为你编织一件件暖衣……

多想用简短浓郁的诗歌为你而舞,可我害怕它如火的猝然,不,我要小心地将情感缓缓地衍生在你的时间里,不让你有丝毫的负重感,轻松上阵,在你的梦想之路上英姿飒爽,只希望我为你编织的暖衣能在你的胸怀留下一点点瘙痒和温情……

普鲁斯特用晚年的寂寞写就了一部伟大的充满诗意般的作品,他是在时间抗衡,同时用在留住那些美好的时光,重现生命华美的篇章。而我却想和你一起飞翔时间的前站,用追忆的目光细细记录下一寸又一寸的光阴,为我们共有的暗潮建造一座崖岸,让每一个月满之夜,任我们欢愉的潮水尽情地拍打戏耍……

整部书是一个无比宽广的花园,而其中的每一节文字都是一个精妙的角落,随意翻到哪一页,都能找到你所赞叹不已的精妙文字。这就是本书的奇妙所在,浩瀚之中不失之于细节,天马行空而自有节奏。

这样的书,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读,每一次读起,都会有新的收获,体会到新的精妙之处,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文学作品优秀读后感 篇二

读完这本书,我从中感受到了:《儿童文学》对我们的启发很大;能让我增长知识;懂得怎样写作文;让我的语文更加好。

尤其是里面的一篇《我要好好学习》的文章,深受我的喜欢:小作者的学习并不好,每次成绩不是倒数第一就是倒数第二。但是,他在周末下定决心:从周一开始,每天好好听课。正好这几天有考试,他破天荒的考了97分,只错了3个选择题。老师和校长表扬了他,让他对全校师生讲这次为什么考这么好?他说:“我一直不喜欢学习,因为它枯燥无味。但我不学习就始终输在起跑线上,我要超过同学,还要让他们对我另眼相看、刮目相看,而且他们再也不会瞧不起我。”他的话让全校师生都泪流满面,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读完这篇小短文,我想到了李白写的两句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从这件事中,我还懂得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文学作品读后感2200字 篇三

被马克思喻为“最伟大的戏剧大师”的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他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世纪;他不仅属于英国,而且属于全世界。浪漫派诗人济慈曾说,“莎士比亚过的是寓言的一生:他的作品就是诠释。”世界上对这位巨人的剧作一往情深的导演不计其数,特别是对《哈姆莱特》这部杰出的经典戏剧更是情有独钟,俄 国导演梅耶荷德就曾说:“如果将来的某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剧本都失传了,而《哈姆莱特》没有失传,那么戏剧就还存在。”

“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这句话总是被人们在不经意的时候提起。莎士比亚的名言,即使年代相差远久,对于现在人仍是非常熟悉。

完成於1601年的《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成就,别林斯基称《哈姆雷特》是戏剧诗人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哈姆雷特》是当今世界欢迎的戏剧,他的剧本仅在1979——1985年间就出版了92次。

好的作品往往源于社会生活。《哈姆雷特》故事情节取材於12世纪末的一部丹麦史,1567年一位法国作家把它写进自己的故事集里,16世纪80年代中,伦敦舞台上曾多次上演过莎士比亚同时代剧作家据此改编成的戏。1601年,莎士比亚又把它重新改编,把一段中世纪的封建复仇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哈姆莱特的形象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学中的艺术典型之一。

据说莎士比亚写《哈姆莱特》的时候,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这时,宫廷挥霍浪费,社会动 乱不堪,王室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深深感到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英国现\www.huzhidao.com\实之间存在着无法解释的矛盾。他开始在《哈姆莱特》中深刻揭示出这一矛盾。他通过这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专 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 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第一幕:哈姆莱特听王家城堡上的哨兵报告,城垛上出现了一个酷似先王的幽灵。遇见了它,证实了他的疑惧:原来正是先王的兄弟克劳狄斯,在先王熟睡时分谋害了他,随即篡夺了他的王位,并娶了孀居的王后。鬼魂告诫他要严守秘密,伺机为他报仇,然后消失了。在这一幕中,哈姆莱特的一段话让我感受颇深。

“在个人方面也常常是这样,由于品行上有某些丑恶的瘢痣,或者是天生的——这就不能怪本人,因为天性不能由自己选择;或者是某种脾气发展到反常地步,冲破了理智的约束和防卫;或者是某种习惯玷污了原来人喜爱的举止;这些人只要带着上述一点缺点的烙印——人生的标记或者偶然的机缘——不管在其余方面他们是如何圣洁,如何具备一个人所能有的无限美德,由于那点特殊的毛病,在世人的非议中也会感染溃烂;少量的邪 恶足以勾销全部高贵的品质,害得人声名狼藉。”

确实如此,人的本性,很多时候都在被争论着。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人的品行,似乎随着时代的发展反而一步步退化了。古代所提倡的“大同思想”,似乎已被遗忘。人的丑恶渐渐显露了出来,抢劫等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而“发脾气发到反常地步”这便是心胸狭窄的表现。

第二幕:慑于那个可怕的秘密和所承诺担当的艰巨任务,哈姆莱特让江湖戏班演了一出戏。第三幕则重点描述了这出戏。其独白再次深深地打动了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那一种更高贵?”

“生存还是毁灭”的疑问应该说贯穿于整个悲剧,最终导致哈姆莱特走向死亡。这段内心独白不仅是哈姆莱特的疑问,更是许多人类痛苦的根源。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也根源于对这个疑问的理解和阐释。一般认为,这个人物既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封建、崇尚人的理性的特征,又有宫廷贵族后代悲观、忧郁的消极一面。在面对死亡时,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一面令其勇于走出黑暗,面对人生,而悲观的一面则让他对摆脱不了死亡的恐惧而痛苦万分。尽管哈姆莱特最终选择了勇敢面对,但死亡最终还是降临在他的身上,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至始至终困扰着他。

“生存还是毁灭”确实引发人的深思。处于这个年龄的我从来都没有好好考虑过这个问题,的愿望就是无忧无虑地过着每一天。确实如此,我想的事情都很简单,从未停下来好好想过一个问题。现实的我,不想去太过于繁琐的问题,一遇到问题,似乎都是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走出一个又一个迷宫。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确实很幼稚。生存?毁灭?似乎在一念之间。不明白为什么世间有那么多人选择逃避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忍”,世间有很多事情都要忍。其实,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气愤和不满呢?只有自己知道。

我们生存的社会不可能达到古代所提倡的“大同社会”。对于环境,我想只有自己学着去适应吧。如果你没有能力改变周围的生存环境,那么努力去适应便是自己的成功。

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相反而又相成。社会环境的混乱,人心的险恶便是悲剧的根源。面对诱 惑和挫折,我们不能一味地抱怨。读好书不仅是思想的净化,也是心灵的净化。最起码,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深深地思考自己的问题,也明白很多看似简单的道理。我不愿有哈姆雷特的软弱,虽然偶尔会有点脆弱,但是每一次从挫折中爬起来时,我对着自己一笑。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想象中脆弱。

总而言之,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被时间的尘埃所埋没,相反,犹如陈年的美酒,越是年代久远,越能散发醉人的醇香,《哈姆雷特》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文学作品读后感 篇四

袭人转过了头,对着宝玉微微一笑,黛玉瞅了宝玉一眼,宝玉也只一笑,那边的宝钗一句话没说,只有些深意的看着,贾母笑的却合不上嘴了。

林妹妹是娇弱的,温和一笑,便足以让宝玉充当护花使者,她多愁善感的轻撇秀眉,含着眼泪将逝去的桃花埋葬。而她从小与女子厮混在一起的宝哥哥,亦是陪着她一起看孤落飘零。

《红楼梦》有两大阵营,一是宝钗,二是黛玉。

应该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

林妹妹哭哭啼啼的红肿了眼,哭道“你是要改了么?”她被定为贾宝玉的红颜知己。

贾宝玉最后怎么说?他说:不改!打死也不改!

我们对《红楼梦》进行细读品味,就会发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只是一个空泛而美好的愿望。

说到底,惟其艰难,主人公的受难,更能凸显宝黛二人爱情的价值感。我们并不能偏激的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比名利,比金钱,比青春都要重要一点点,不多,就一点点。

袭人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一个角色,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日后宝玉成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有时还会笑称袭人是嫂子,可见黛玉对这事也是有看法的。

当我看到袭人开始在人前搬弄是非,想让黛玉搬出去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凡人容易犯的毛病,自私,软弱,首鼠两端。可她应该得到谅解,因为不是不同情他人,就是不怜悯自己。

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故事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文学作品读后感 篇五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一本适合少儿阅读的好书,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作序推荐说,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现在的书太多太多了,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比较发现,真正的好书又太少太少了,的确是这样。并且故事很离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兔子会说话、穿衣服、带怀表,而这是人才能做的事情,还因为兔子洞很深很深居然爱丽丝睡了一觉才掉到底,又因为爱丽丝居然迷失在一个锁闭的大厅里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又变小就是变不合适出不去,故事因为离奇才吸引人往下看,才牵动读者的心,这本书的作者正是打好了这张牌。

在一个阳关明媚一天,正在树上睡觉的爱丽丝做了一个梦。梦中,她看到了一直揣着怀表的兔子急急忙忙的奔跑在小径上,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跳下树追向兔子。.。.。.。.她越跑越远,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漫游奇境的历程。她经历了许多怪事,比如喝了"喝我"瓶子里的水,吃了一些点心啦,都有让爱丽丝小姑娘一会儿变得很大,大到整个屋子都盛不下,一会儿又变得很小,小到像一根小姆指,无论如何也无法攀上一张桌子;遇上一只坏脾气的老鼠;见到一个用扑克牌组成的王国和爱砍人头的皇后;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爱丽丝当了证人。就在王后要砍掉爱丽丝的头。.。.。.

当我读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之后,觉得这个故事新鲜,有趣,并且很喜欢小说的主人公爱丽丝。爱丽丝 是一个天真可爱,富有同情心,懂得明辨是非的小女孩。在爱丽丝的身上反映出少年儿童纯真的天性。故事的内容看似荒诞离奇,却是孩子们心目中所向往的。但即使梦幻的,美好的,途中也难免会遭遇到坎坷。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不要畏惧。想想爱丽丝,让自己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文学作品读后感 篇六

因为生活琐碎的事情,断断续续,历时近一个月,终于真正读完了《人生》这本书。首先感谢一位朋友把这本书借给我读。

七月的第一天,读完最后一行字的时候,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是因为故事中那个叫巧珍的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她热烈而纯粹的爱情,以及像土地一般宽厚包容的品格,是金子一样闪亮的心。

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读得有些漫不经心。上学时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由于感到前半部分的枯燥而放弃继续阅读。拿到《人生》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八零年代,与现实的物质充裕的生活似乎相隔甚远。不过,还是一有时间就坚持阅读。也正是那份坚持,才有了后半部分的吸引和震撼。

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出生在陕北农民家庭的有梦想青年,做为庄稼人的父母含辛茹苦供他到县城上学直到高中毕业,成为那个时期少有的文化人。后没考上大学回乡教书,日子本过得舒适惬意,不料被村干部高明楼的儿子挤掉了饭碗,落地当了农民,成为像村庄里所有男女一样的庄稼汉,必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跟着集体劳作。

内心苦闷,情绪低迷的时期,村里的旺户人家刘立本的二女儿刘巧珍挽救了他。不顾全村人指点非议,义无反顾地选择和高加林在一起约会,对他一往情深,全心全意的付出。两个人沉浸在初恋的幸福当中,暂时掩藏了高加林心中渴望远走高飞的大城市梦想。

后来,高加林的军人叔叔复员转业调回县城,马屁精马占胜通过暗地疏通关系,使高加林重新脱离农村生活,成为县城一名记者。心中激昂的梦想再次燃起,凭借才华和热情,在“外面世界”体味着自我价值实现的美好。

与此同时,与高中才女黄亚萍的再次相遇,激起了两人对彼此的爱的渴望。于是高加林放弃淳朴善良的刘巧珍,黄亚萍抛弃相恋多年的张克南,在全县议论声中开始张扬地出双入对,享受所谓的罗曼蒂克爱情。绝望悲恸的刘巧珍很快另嫁他人,前男友张克南的妈妈存心报复,揭发了高加林靠走后门得职位的事实,使得高加林又被打回到农村。

认清形势的高加林与黄亚萍断绝关系,沮丧痛苦地回到曾经生活的家乡。与巧珍相恋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适时她已为人妇。家人与村民的宽容和语重心长代替了唾骂和奚落,巧珍一如既往的善良宽恕,依然不求回报的为他能够回乡执教而奔走,使他深深醒悟到做人品格的缺失,已错失了人生最珍贵的人。

小说读到结尾,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使我感受到文学大家留下来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被现世的我们传阅为经典,因为他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将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及人性的光辉非常精妙的展现出来。而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小说,只道你浓我浓。

路遥使我感受到,真挚的爱情与人的品格是分不开的。小说读到一大半时,我对刘巧珍这个人物依旧没有太多好感,只觉得她没文化,傻乎乎的执着,怎么样也跳不出农村,和高加林不般配。直到她失去了爱情,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更没有死缠烂打不放手,而是勇敢坚强地继续下地干活,通过在土地上挥洒汗水来释放心中的痛苦,向所有人证明了她的倔强不屈和无悔。不仅如此,高加林因被人告发再次回到他认为的梦想破灭的农村时,她没有恨他报复他,而是选择说服家人原谅自己一直以来深爱的人,继续支持他。

读到此时此刻,我深深震撼于路遥先生写这本书的用意,这是对中国最大群体——农民品格的讴歌!同时,通过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起伏,戏剧性地向读者说明了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刘巧珍的爱情如同她的品格一样闪亮,这正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所拥有的。在她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善良朴素,热情真挚,勇敢顽强,以及无怨无悔的执着,是当下许多年轻男女所没有的,也是值得敬畏的。

小说中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女二号,就是官二代美女黄亚萍。她与巧珍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想到她,就想起她在县广播电台播音的声音,高加林每每听到就热血沸腾的声音!也想起她的智慧,可以与高加林谈古论今,她的远见卓识总能使高加林热情洋溢地憧憬美好未来,沉浸在梦想成真的欢乐中。也会想起她的任性,大小姐脾气。她的爱情比起巧珍,更加势不可挡,更加自我,也可以说是自私。她的爱是有条件,霸道的。“我爱你,你必须满足我的一切要求”!

张克南更适合她。同样在张克南身上体现了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

最后,依然对巧珍妹妹那番话感慨万分,希望以此勉励自己:

“以往的事,不要过分想。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的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 篇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本书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展开描述,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战胜自己,才能创造奇迹,成为钢铁战士。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让我知道了失败并不是世界末日,重要的是从哪跌倒就要从哪爬起来,重新取得成功,要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主人公保尔在受了几次伤后几乎成了一个残疾人,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并没有因此而悲观,而是笑看人生,以钢铁般的意志挺了过来,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看完这本书后,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一件事。期试成绩公布下来后,我发现我不是第一名,不是第一名!而且,第一名竟是我的死对头。当时,我十分消沉,心想:看来,我是真的不如霍凯澎!他,深受班中的同学喜爱,而我,从男生们的眼神中看到的是讽刺,看到的是怒气。学习我本以为自己比他好,可是这次期中测试我因粗心大意而让他得了第一名。我究竟还有什么资本和他比呢?没有了,没有了,真的没有了……

当时的我是多么悲观消沉,可是现在,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忽然觉得当时的我太没有毅力了,简直是太失败了。我下定决心,在这后半个学期中,我要努力学习,争取在期末考试时再度得到第一名的好成绩!

书,可以使我懂得道理;书,可以使我增长知识;书,可以开阔我的视野……有太多太多的益处,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多,多做笔记,以此来提高我的作文水平!

文学作品阅读读后感300字7 篇八

在司马迁的故事里,司马迁生于一个史官家族,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位而且立志要写一本完整的史书。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司马迁有一次为帮朋友说话,不幸被判了死刑。可司马迁为了写完史书,便忍受了宫刑。他最终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

其实,我一直不知道司马迁为什么能忍受那么久的耻辱,直到我看到司马迁说的一段话:“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不愿意让国家的历史断在我手中。”我才明白司马迁能坚持那么久编著《史记》的原因。古往今来,历史上许多名人也非常佩服司马迁。比如毛泽东主席,他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最后,我以一段话作为结束:“他以自己残破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他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了千万民众宏伟的记忆;他以自己莫名的耻辱,换来了华夏文明无比的尊严。”司马迁,一个伟人,他当之无愧。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 篇九

我已经拜读过许多部外国小说,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我喜欢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喜欢保尔那种钢铁般的意志;我也喜欢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喜欢它的贴近生活,人物性格的真实鲜明。

但,我最喜欢的是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一—《海底两万里》,喜欢它,因为它有很强的故事性,有符合科学的幻想,有生动的描写,更有奇妙的精彩的海底漫游。读了这部小说,我不得不说它是那么的奇妙,那么惊险刺激,那么令人陶醉,仿佛我就置身其中,和诺底留斯号在大海中穿梭,一起在经历这些奇遇,感觉可以用四个字描述:妙不可言。对一个从没潜游过海底的读者来说,死的文字仿佛都变活了:再镶上结了天蓝丝带领子的红花石疣,散在沙间像星宿一般的海星,满是小虫的海盘车,这一切真像水中的仙女手绣的精美花边,朵朵的花彩因我们走路时所引起的最轻微的波动而摆动起来。把成千上万散布在地上的软体动物的美丽物种,环纹海扇、海槌鱼、当那贝——真正会跳跃的贝,洼形贝,朱红胄,像天使翅膀一般的袖形贝,叶纹贝,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无穷无尽的海洋动物。在我们头上是成群结队的管状水母,它们伸出的天蓝色触须,一连串地飘在水中。还有月形水母,它那带乳白色或淡玫瑰色的伞,套了天蓝色框子,给我们遮住了阳光。在黑暗中,更有发亮的半球形水母,为我们发出了磷光,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好美!可能是因为住在滨海却没有见过如此美妙的海底而感到惋惜,也可能是因为作者这么高超的笔墨而叹服!

据说作者也未曾到过海底!爱因斯坦说过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错,小说一开始就有种神秘色彩,如果继续读,你就会被巨大的想象力吸引,流连往返于具有神奇魅力的海底,而且作者巧妙的笔法,十分值得我们学习。这部小说启发人们的想象力,激发人们探索海底的欲望!朋友们,请和我一起沉浸在书的海洋中,漫游到奇妙的海底世界吧!

文学作品读后感 篇十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书是商晓娜姐姐写的。她写的书非常多。有《一年级的小豌豆》,《绝佳拍档》,《我们班的博客》等等。其中的《莫小奇和贝小贝1》是我爱看的书。

本书的主人公是莫小奇和贝小贝,她们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在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如在学校里探险,期中考试的趣事,给小狗盖被子……。我想,里面的每一个故事,莫小奇和贝小贝每天的经历不正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写照吗?高年级的同学看了这本书,会回忆自己在低年级时的趣事;大人看了,会想起自己曾经的年幼无知的样子。

书中的文字很幽默。如第九章,贝小贝想要一个新同桌,但是今天他的想法转移了,他要当一名旅行家。把姑姑送给他的拉杆包故意在地上拉出声音。同学们很羡慕他的包,他很得意,不过,他不喜欢别人说她的包是书包,因为他想当旅行家。从此以后他就很骄傲的在别人跟前展示她的包。没多久同学们就不喜欢他这样了,想想这些情景不就是我们平常出现的一些情景吗。真有意思!

这本是我说使我懂得童年是多门的珍贵。伴我一生。快乐成长!

上面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文学名著读后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