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读后感【6篇】

时间:2023-06-23 08:42:02 | 来源:草料作文网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虎知道的小编为您带来的6篇《蛙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蛙》读后感 篇一

前些日子,爸爸从六合带回一本小说,小说名叫《蛙》,我心想,蛙有什么值得看的?我们农村里青蛙多得是,可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是。

《蛙》描述的是姑姑——万心由——一名助产士最后成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她专门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之间的斗争。结果使得如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张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后,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每当夜晚,她听到蛙的叫声仿佛是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

记得四年前我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也有同样的遭遇,妈妈因超生而东躲西—藏。我从小就一直待在妈妈身边,从未离开过她的'怀抱,我整天以泪洗面,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爸爸回来帮我挂了十天水。后来听大人们说弟弟没保住,而且房子又被拆了。妈妈回来以后我一点没怪她,相反,我觉得妈妈是伟大的勇敢的!

妈妈是幸运的,书中的王仁美因大出血而死亡,然而上天眷顾她的生命没有轻易离去。妈妈回来时明显瘦了许多,她看见别人的孩子总要抱一抱,我知道妈妈是在想念夭折的弟弟,每当这时我就心如刀割。2009年一个新生命降临在我家,这个家又充满了朝气!

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蛙》由四封信一个剧本构成,讲述了“我的姑姑”一位平凡的乡村妇产科医生六十年来落实计划生育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新中国波澜壮阔的生育史。

蛙读后感1400字 篇二

我承认我在模仿莫言笔下的《蛙》,不然我便不会用这一个题目了。

说实话,如若莫言没有获诺贝尔 奖的话,我万不能读下这本书,内容用比较死板的话来说,便是“少儿不宜”。其实,我妈在我之前花了两晚上读完了这本书。问她读后的感受,她也道不明了,使我一会儿云里,一会儿雾里,这真所谓“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

下面,言归正传。

不知为何,事情仿佛是平铺直叙,但自始至终心是揪着的,即便在读完最后一个字,也终不能放宽心。

我讨厌“姑姑”,打心底里讨厌。我总在心里将她看成巫婆,似乎地球盛不下她了,多少个无辜的孩子因为她的执拗或者说她对党的忠心,未见人世又到了极乐世界去?而那些怀了孕的母亲也因大出血死掉了。于是,怀孕5个月的“我”的妻子王仁美和那个怀孕7个月的侏儒王胆便又浮现在脑海。真的,我哭了,第一次因为看小说而哭。

客观的讲,我对“姑姑”更多的是敬佩。敬佩远比喜欢的程度要大得多。对于一个拥有正常思维的人来说“姑姑”根本犯不着,因为她有那么绚丽的出身和能力,但她,就是她,她势必要电出火花来。她是毛主席忠实的粉丝,在党的号召下,挑起了计划生育的大梁。谁家若是多生,即使是藏地三尺,也逃不出“姑姑”的火眼金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便是形容她了。“姑姑”声势浩大,古有不见黄河不落泪,今有不见孩子不落泪(孩子是未出生的)。于是,在“姑姑”的一手操控下,母婴双亡的例子便枚不胜举。就这样,她被人骂,被人打,骂之恶劣,打之凶狠。其实,谁也知道“姑姑”不是故意的,她几次三番抽自己的血给大出血的孕妇,看到死亡,她也心痛,但想到中国以后的发展,豁了这条老命也值得!放眼现在,缺少的恰是这种为了国家不要命的人们。但人们可别忘记,她可是个接生过上千孩子的“送子娘娘”呢,多少个婴儿因她的妙手回春跑到这个世界?

读到“姑姑”的后半生,心中洋溢的更多的是怜悯之情,她按照每个死去婴儿的模子经赫大手之手捏出泥娃娃,似乎走火入魔的看,摸,想。她是多么喜欢那些小脸蛋儿啊!她又是多想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啊!也许,真是她所说的,这是她付出的代价。在_时,她被红卫兵欺压却宁死不低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是该说说这个小说主旨的时候了。我也说不真切,我到底读懂了什么。

说是“姑姑”害死了那些人们,不如说是那些人们的封建思想害了他们。她们不屑于女孩,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于是不惜一切代价来所谓的传宗接代,递传香火,从没有想过国家的利益,从这看来,“姑姑”可真是大无畏了。

文章的后两章才提到蛙。那还要从袁腮的牛蛙公司说起。具体的不想再说,只能以“代孕公司”不了了事,也正如你现在所想的,牛蛙公司便是代孕公司的代名词。找来一些下层女人为无后的富贵人家生孩子。再此,不得不提陈眉了。她便是王胆的小女儿,面容姣好,但因一场大火毁了容而做起了这份工作。当然,很大原因便是她那不争气的爸爸——陈鼻。在小狮(虎知道☆www.huzhidao.com)子的一手操控下,她怀了“我”的孩子。后因我们抱走了孩子而变成了神经病,我再一次流泪。不仅因为她的经历,更因为我体会到的母爱的伟大,那种感觉我道不出,只有真正读过才能体会的真切。

唠叨了这么多,似乎一言难尽,但总该有个了断。

蛙。一个一次要产好多好多卵的动物。它又音“娃”、“娲”。“娃”指那些小生命,而“娲”是女娲的娲,是指制造孩子的母亲。我感受到那种生命力,人们迫切孕育下一代的原因,也恰是这种生命力的传承,有了生命亦有了希望,像流水没有尽头。到了那个世界,便有了使命,即使终会一命呜呼,莫怕,死是生的延续,你将留下些什么,这些,是谁也拿不出来的,纵然有鬼斧神工又何妨?生命恰是如此,生活恰是如此,好好活!

莫言《蛙》读后感900字 篇三

前天晚上,得知作家莫言荣获20_年诺贝尔文学奖,赶紧看网上评论。发现看法不一。莫言本人对此很低调,这是肯定的,没有一个获奖者张牙舞爪。官方媒体也说,要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件事情,一反几十年来对诺奖的爱恨交加的贲张情绪。多数普通人的反应是祝贺、高兴,另有一些人不以为然。

我个人,惭愧得很,没读过这位作家的一本书。只看过从他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老实说,我对电影《红高粱》感觉很一般。我认为,那不过是编剧导演编造的一串诡异故事,跟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搭界,甚至有丑化的成份。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而这,正是吸引无聊观众的地方。如果老外靠这个了解中国人,那是走错了门路。

在没读过一本书的情况下,我不敢对莫言获奖一事发表任何看法。为了弥补我的不足,赶紧搜索下载了他的最近的名作《蛙》,开读。

有人对类似我这种作法不感冒,说有赶时髦之嫌。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当人们都在纷纷谈论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保持充分的好奇心。就是,你最好对这件事有一点儿起码的了解,然后才能看懂别人的议论。否则,你就是自绝于人民。

于是开读。从晚上9点看,看了一个小时,困了,睡觉,第二天,就是昨天,看了一天,今天早晨7点多终于看完。对于我这种看书如同老牛一样慢的人来说,每一本小说都是一种折磨。好在终于看完了。

读后感?怎么说呢?只能概括成一句话:还行。还行的意思就是,你看了,总比不看强。但假如没看过,似乎也没有什么损失。毕竟我看小说不是消遣。我消遣的方式很多,小说还排不上号。

只看过一本,当然不能给莫言下什么结论。但模糊的感觉还是有的。我参加的一个读书群,有个书友说:作家不是政治家不必背负过多的责任,只要故事写得好,文笔好就可以了。这个书友说的对,也不对。应该这么说:作家虽然不是政治家,但是他一定是人类精神的守护人。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就在这里。而所谓故事和文笔,不过是他的手段。像金庸、琼瑶那样的人,永远称不上伟大。但是他们的确是作家。

对于一个小心地避开中国现实(国外对莫言的评论)的作家来说,莫言也许是出于生存的考虑。但是不管如何,我们只能记住像索尔仁尼琴、哈维尔那让的人。莫言,就像他的笔名一样,实际上没说过什么。

再次一层,文学欣赏除了思想以外,最重要的是一种美感。老实说,从莫言的这本小说中,我没怎么感觉出美来。也许是我的理解水平问题,那就怪不得人家,就像我听不懂交响乐一样,不能怪贝多芬们不好。

莫言《蛙》读后感1300字 篇四

莫言得奖了,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下子在学校里传开了,哪本书啊?《蛙》!写的什么啊

放假了,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急忙打开手机下载了一本电子书《蛙》,看了有好几天,人物有点多,肖上唇、肖下唇、袁脸、陈额、陈鼻这些古怪名字,看的我一头的雾水,但我还是想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整天唠唠叨叨老爸去给我买书。上完课回来,书没有买回来,我还埋怨了老爸几句。

书终于到手了,晚上就读了起来,之前有看过电子书,但我没有看懂,还是从第一页读起。读着读着,不知为什么,我居然少有的拿出了荧光笔,在洁白的书页上图图划划起来我不怎么喜欢看书,也没有什么时间看。说出来挺惭愧,上次我认认真真看书,是在小学了吧!法布尔的《昆虫记》。

那天读书读到很晚,我没有感觉,用手擎着笔,对着看似平淡的句子点点划划。手上的书已经成了一张唱碟,而这笔就俨然就是那播针,悠悠然,刷刷的划线之声就从中跳出。不,这不仅仅是一张唱碟,它还有图画:我们在吃煤,我们在嬉笑,我们的脸,我们的黑手,我们的姑姑,我们的时代我很想一口气看完,但是不行,太晚了,太累了,连到手上的荧光笔都在一遍又一遍的提醒着我,怎么,是没墨了么?

那夜,我睡不着,是因为我读不懂,我没见过这样写成的书。翻开目录,第一部~第五部,后跟话剧。开始的几十页是令人煎熬的,蝌蚪写的书信,很乱,就像断了线的珍珠项链散落一地,这就是所谓的大师?中国诺奖第一人?我心有疑虑,老外看的懂?更加使我加深了兴趣继续读着。姑姑登场了,我找到了线头,姑姑赶走了老娘婆,姑姑救下了陈鼻,小跑(蝌蚪),村子上的孕妇们。姑姑也变成了送子娘娘,是神。孩子多了,祖国先是奖励多生,后来感到了压力,又实行计划生育。姑姑坚决执行党的任务,严查超生,村民称她为魔鬼,到了时期自然遭到了批斗。我读到这,自然而然想到了刘少奇,姑姑相比也和他一样。血从头上流下来,姑姑依然腰板直挺

我想我一定是十分敬佩姑姑的,就像蝌蚪一样莫言的话语很俗,不是低俗,而是平淡,平淡到没有味道,所有人都能读懂。

第二天,我破天荒的和妈谈论了这本书,妈妈饶有兴趣的问我:为什么叫《蛙》?因为主人公叫蝌蚪,长大就是蛙了吧!我猜测着说,心中泛起了这样的疑虑:是啊,为什么叫《蛙》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又翻开了书。

问题在最后有了答案,蛙-娲-娃就是这个,莫言的文字游戏,在第五部结尾,我大致有了答案。但是我又有了新的问题,五部之中还没有给出答案,好在后有话剧。我喜欢这话剧,悲剧性意味十足的话剧。陈眉疯了,陈鼻疯了,姑姑疯了,小狮子疯了,蝌蚪疯了,没错最后都疯了。那个社会也疯了,想到电视上那些事,二奶三奶四奶五奶六奶,本是些我这个小孩,在这个年龄,不该知道的东西,因为它的频繁出现,循环播出有所听闻,有所通晓。人之初,心本善。时间推移,最后人心都黑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人肖上唇的儿子肖下唇,考上了大学,成了大老板。陈额开起了代孕公司,发了财。小狮子、蝌蚪最终也沉沦了、最可怜的莫过于陈家了,陈额、陈眉不想多说了。一直看到最后一页,一只双头荧光笔也没了墨。

莫言是真正的大师。他是能熟练操纵木偶的木偶师,各个人物的行为,语气,神态,刻画,都能在心中留下烙印。在我心中有的是佩服,得诺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也是有遗憾的,没有那个时代的记忆,仅是历史书上得到的那可怜的一点点知识,和我这十几年的经历,实在没法彻底理解那个时代,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莫言《蛙》读后感1200字 篇五

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一篇完整的小说,一来是条件限制,在这个偏远的农村是找不到书店的,别说新华书店,就是普通的报亭都看不到;二来,似乎年龄越大,离书反而远了,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看一部小说,甚至是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散文都无心品味了。

对于莫言这类作者,我更是无太大兴趣,也未曾看过他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有看过,但是对于故事的情节并没深刻印象,也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这位如今风靡全球的大作家莫言。莫言,是大家,尽管有人说,他的获奖与中国国际地位有关,也有人说他运气好等等这些来自各界的舆论,我不否认。但我也想说,他能走到这个位置,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必定有他的特色。

带着十分的好奇,外加十二分的钦佩,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拜读了先生的代表作《蛙》。这部作品,先生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先生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全文以姑姑为核心人物,她是一个为产妇接生新儿的妇产科医生,又是计划生育的领军人物。这无疑是两个矛盾的角色。在计划生育和人权斗争中,孰轻孰重?姑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被男人抛弃以致孤独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辈子接生了千万个新生婴儿,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孩子毁在她手里。王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预料之外的,当姑姑为她输600CC血时,我想她是多么希望王仁美能活下去,那是他侄儿的女人,肚子里怀着她老外家的种子,但是在国家政策面前,她六亲不认。王胆的死等等等等。这都是何等的残忍。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给孩子们安顿了好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作者朴实的语言,将姑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里表达的如此真实。

小说中核心人物的取名也是别具匠心的,陈鼻,陈耳,陈眉,王肝,王胆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权的看重。陈鼻,为了生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老婆,没想到最后还是只有两个千金,因此自甘堕落,沦为乞丐。这是多么淋漓尽致的讽刺。讽刺了国民思想的愚昧,重男轻女的恶果。所以,与其说国家政策与人权相违背,倒不如说国家教育水平低,国民素质低。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沉在水底下的东西吧,人们看不到,却不停的抱怨水面上的杂草浮萍。国家颁布政策,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然而到了地方,却成了土豪劣绅,不顾一切杀害一个又一个生命。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题目《蛙》,孩子的哭声哇,女娲造人娲,孩子也叫娃,多么巧妙的命名,当作者听到无数蛙声,当姑姑听到无数蛙声的时候,那不正是那些死去的孩子和母亲的控诉吗,那不就是国民对国家政策的不满吗?

诺贝尔文学奖对《蛙》的评语是现实与魔幻相结合,我想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子了,语言朴素,浓重的乡土气息,却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

莫言《蛙》读后感1000字 篇六

读了莫言获诺贝尔奖的作品《蛙》,起初读了半本后有点读不下去了。说实话,感觉文字上写得有点糙。这本书是近年的作品,反映的中国的生育特别是计划生育问题,应该说,莫言在写作这个主题时,他从历史的切面入手,虽然迂回,但很有韧度。他塑造的姑姑形象,虽然白描性的手法并未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有突破意义,但通过这样一个人物的描写,通过她的人生经历将中国原始崇拜性质的生育问题得到鲜活的揭示,这是莫言的价值和意义。作品后面提到了诸如三聚氰铵毒奶粉、大头婴儿等近年社会现实,说明莫言还是位直面关注现实问题的作家。

在今天生活中,文学愈益边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风光不再,因而,作家们渐渐退出了舞台。但不可忽视的是,还有作家在坚守和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莫言是可贵的。作为一位身具农民气质的作家,他没有远离土地,仍然接地气的作家,在中国目前的浮躁文化背景下,就更显难能可贵。事实上,他的作品,更好的作品是《丰乳肥臀》(书名是出版机构的恶俗所致),我身边不止一位朋友赞扬这部作品。我们更熟悉的是他的《红高粱》,因为电影。

尽管对莫言最近为了准备去领奖,而学跳舞选燕尾服之类的消息,让人有点坏了胃口,但作品还是值得研究的。虽然莫言的作品,黄色气息重些,因为他压根不是给中小学生写作的。最近我们做中学生书目,选了他当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他的作品精选集,里面多是短篇,还是比较适合学生阅读的。听说,人教社在他获奖后紧急编教材选他作品,也是参考的这个本子。

事实上,正如我那天在微博上所说,莫言之外,中国当代并非没有好作家。比如,韩少功、刘亮程的文字就非常好,一笔笔让人看到好作家的成色,毕飞宇和余华的小说则让人能感觉到才华在文字底下悄悄流动,(可惜余华《兄弟》是败笔)而阎连科的小说更能代表中国作家的高水准,读其作品,能让人看到作家的风骨,以及荡气回肠的无奈与抗争。再比如北岛,早就该获奖了,可惜屡屡和他擦肩而过。这是很遗憾的。但或许北岛并不希罕。

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人文知识分子和作家们最关注的奖项。华人作家其实早就获得了,即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的作家高行健,他是1987年才移居法国的,因而在创作上我更愿意把他看作是中国作家。他的戏剧《绝对信号》、《车站》是非常好的戏剧作品,而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的写作,更注重心理描写,并不以故事情节取胜。他因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荣获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语作家。因此,我们不该忘记高行健,包括他的作品,值得翻出来耐心品味。毕竟,他是中国这几十年中比较被国际上重视的作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6篇《蛙读后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