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日记12篇

时间:2022-10-13 09:51:44 | 来源:草料作文网

寒衣节,中国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每日一记,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带来:寒衣节日记。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日记篇1

农历十月初一 星期六 小雨

今天是寒衣节,这个节日是给死去亲人寒衣的,所以我们上坟去了。我们带了好吃的东西有:酥饼、江米条、小面包、水果和肉等。妈妈说这些是贡品。摆好贡品,我们开始给爷爷烧纸钱,还有纸做的衣服、被子,这就叫做寒衣。给爷爷上过坟,我们就去采花了,我们采的是菊花。然后,我们再去给外婆上坟,我们把菊花在坟上给外婆放一点。然后就去二姨和舅舅家玩,然后,我们就回家了,我们真开心啊!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日记篇2

今天是公历十一月十五日,农历十月一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可能同学们都不是很清楚,但是老年人都知道:今天是给逝去的亲人送寒衣、烧纸钱的日子。

活在阳世间的人们感觉到寒冷了,活在阴世间的灵魂也会感觉到寒冷;阳世间的我们冷了知道拿钱去消费,买衣服御寒,而阴世间的亲人们只有等他们的子女给他们烧送寒衣和纸钱来过冬。所以人们大都选择在这一天之前就给阴世间的亲人们烧送寒衣和纸钱,好让他们早点御寒。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日记篇3

十月一日,亦为送寒衣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

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日记篇4

今年的寒衣节正好是二十四节令的小雪。但事实上这天没下小雪而下了小雨,而且连绵了两三天。雨不大、不烦、不寒。一切都是那么惬意,不由你想来到野外,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感受不同的生活,这会儿的田野安详、静谧,一片片,一行行枣树行子间有一些新绿不由自主地打动了你,那是西北地区的越冬植物———油菜,在雨水的浇灌后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掐了些油菜叶,这可是我们感受过的无上美味:用水一焯,一调。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日记篇5

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和清明节一样同属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人们习惯叫“十月一”。

这是家乡的风俗,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给逝去的人送寒衣。送寒衣,其实就是用纸剪做,用棉花籽填充的纸棉衣、纸棉裤和纸单衣等。天黑时分,在各自的家门口,将做好的棉衣棉裤烧了,送给在另一个世界的先人们。火光中,嘴里念叨着给先人们要说的话,有祈福的,有说心事的……所以十月一日送寒衣,是特别认真细致的事,它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日记篇6

寒衣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祭奠死去的亲人并送去过冬用的纸剪成的衣服和裤子鞋、袜等。

今年是我奶奶的的第四个寒衣节。早上十点半,我、哥哥、妈妈、爸爸、姑姑、姑父一起去灞陵祭奠奶奶,很快我们来到了奶奶的墓碑前,妈妈和姑姑先把墓碑清扫干净之后,爸爸把买的塑料花挂在奶奶的墓碑上,显得格外漂亮。

祭奠仪式开始了,我和哥哥献上了鲜花,妈妈和姑姑献上了水果和蛋糕,这时姑夫和爸爸点燃一炷清香插进香炉里,大家都显的格外庄严。

三鞠躬之后,爸爸和姑姑念叨地说:“妈妈,我们过的很好,放心吧!我们给您送去了衣服和钱,请您享用吧!”

祭奠活动很快就过去了,寒衣节让我明白了要孝顺爸爸妈妈,对他们要有感恩的心情!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日记篇7

昨天是寒衣节,我买了一些纸钱和白纸回老家为过世多年的爷爷奶奶送寒衣。据老人说,用火焚化了的白纸到了阴间,就会变成布匹,去世的亲人可以用来做寒衣。据父亲说,我们祖籍在距离现在的老家较远的山区,是大约40年前因为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差,才在亲戚的介绍下举家迁移的。早在迁来之前,爷爷就去世了;奶奶去世也有30年了!从我记事时起,每年春节、清明节和寒衣节父亲都要照例去奶奶的坟前和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为爷爷、奶奶烧化纸钱、纸衣,寄托缅怀。等我稍大一点的时候,也就每次都和父亲一起去。因为我能陪他去,父亲仿佛很欣慰。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日记篇8

“远路东西欲问谁,寒来无处寄寒衣。去时初种庭前树,树以胜巢人未归。”

这首《君不来》出自于唐代诗人方干的笔下。意思是:走在一条很远的路上,不知道问谁才好。寒冬已来,却不能将祭衣寄给已过世的亲人。出家时在庭院里种下的那棵树,都已经比鸟巢高了,人却还没有归来。表达了诗人深深地哀思。

寒衣节,在农历十月初一。别名:“祭祖节”、“十月朝”,但大家都喜欢称作“鬼头节”,是我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已经相传好久了。但我好像一次也没有过过寒衣节,是今天胡老师告诉我们,我才知道的呢!

到了寒衣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去祭拜已世了的亲人,以表示对他们的思念。我们还需要将准备好了的纸钱和纸衣给他们送去,当然,这里的“送”不是真正的送过去,而是用火烧的方法,将这些纸钱纸衣寄给他们。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对已逝亲人的问候与孝顺,让他们在这寒冷的时节也能感受到一份温暖。

祭祖,祭祖是什么?祭祖是晚辈对已逝前辈、亲人的问候,尽一份自己的孝心。作为晚辈,我们应当如此。请你们想一想,那挺拔、强壮的大树最需要什么?当然需要足够的营养。而这营养又是从何而来呢?他需要根。大树的营养从根而来,而我们的前辈和祖先,就是我们晚辈子孙的根。可以说没有了他们,就没有今日的我们。

我们一定要从小就孝敬自己的父母、亲人,多帮助他们做一些家务。当他们辛苦的工作回到家后,为他们端一杯茶,或为他们洗衣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在今天,我还决定用自己的零花钱,请父母吃一顿大餐呢!

中国历史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我想,肯定还有一些节日我不知道,我以后一定要多查阅资料,多问老师,掌握更多与传统节日有关的知识。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日记篇9

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又称“祭祖节”、“十月朝”、“冥阴节”,与春季的清明节(寒食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是汉族传统的祭祀节日。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后来。人们把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到了宋代,风土记述中又有汉族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和冥衣、靴、帽地记载;明代《帝京景物略。春场》对寒衣节地记载更加详细:“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凡属送给死者的幂钱、纸衣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日记篇10

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烧寒衣是个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凡送给死者的衣物、冥币等物,必须焚烧得干干净净,唯有如此,这些阳世的废纸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绫罗绸缎、金银财宝。倘若有一个纸角没有烧尽,那么对不起,你将前功尽弃,你所祭奠的亡人将得不到半分好处。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如今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已逐渐淡化,许多人只是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来怀念逝去的亲人。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日记篇11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汉族民间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汉族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日记篇12

寒衣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祭奠死去的亲人并送去过冬用的纸剪成的衣服和裤子鞋、袜等。

今年是我奶奶的的第四个寒衣节。早上十点半,我、哥哥、妈妈、爸爸、姑姑、姑父一起去灞陵祭奠奶奶,很快我们来到了奶奶的墓碑前,妈妈和姑姑先把墓碑清扫干净之后,爸爸把买的塑料花挂在奶奶的墓碑上,显得格外漂亮。

祭奠仪式开始了,我和哥哥献上了鲜花,妈妈和姑姑献上了水果和蛋糕,这时姑夫和爸爸点燃一炷清香插进香炉里,大家都显的.格外庄严。

三鞠躬之后,爸爸和姑姑念叨地说:“妈妈,我们过的很好,放心吧!我们给您送去了衣服和钱,请您享用吧!”

祭奠活动很快就过去了,寒衣节让我明白了要孝顺爸爸妈妈,对他们要有感恩的心情!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旧时,十月初一日为寒衣节,亦称冥阴节,是一年中的三大鬼节之一。老北京人照例要给亡故的祖先“送寒衣”。明《帝京景物略》载:“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清《帝京岁时纪胜》亦载:“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