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中见人生

时间:2018-11-17 10:04:18 | 来源:草料作文网

陆游将人的一生的过程比作一只春蚕的“蚕生”,吐丝作茧,化蛹自缚,而眉羽终成,钻破茧方见广阔天地。

大抵人要做成事都要先做一个茧。在束缚中慢慢将工作完成,完善,取得成就。据说托尔斯泰在创作时不理发,不刮须,足不出户,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茧”中,直到完稿——而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至今都为人所称颂。在这个角度上,“作茧”是给了人一个隔绝的、专注的空间,是破茧这一质变的前提。

然而作茧绝非指隔离,“茧”也绝非一个空间概念那般狭隘。它是一种困厄的状态,贯穿于人生中每一次创造,每一次学习,每一次挑战之中。孔门教育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的正是顺应一种学习的自然:思路在已知的“茧”中一次次的碰壁终于一点点的启发就如醍醐灌顶,使人豁然开朗。再比如古代士人往往不知要经历几回春至几伤心后才能到达那“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巅峰?这一次又一次的困厄正是“增益其所不能”,提升其才干的“茧”。

作茧、破茧不仅是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分离的片段,它更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一个历程。王国维曾提出所谓“人生三境界“——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是如此。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方知天地悠悠,人生渺渺。而人世坎坷,孰能不衣袋宽,人憔悴?恰如春蚕作茧,在身外束缚中上下求索,在大起大落中求己省身终于双翅既成。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站在人生的高度之上去思考,去体悟,这也正是破茧所带来的一片化境。

何为作茧?于人生,那是不断的困境与折磨,不断激发出人生一次次的醒悟,而破茧则正是人生的经历所带来的“更上一层楼“般的视野。这样的人生,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正如孔子所讲”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作茧的约束让人得以修身,而得到的德行为人开启了广阔的自如——不再为琐事所绊倒,不再为得失而患忧。

人生各个层次上,作茧破茧贯穿始终。作茧失自由,而破茧得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