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中人读后感优秀4篇

时间:2023-03-02 07:58:33 | 来源:草料作文网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虎知道整理的4篇《套中人读后感》,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套中人读后感 篇一

契诃夫的《套中人》是我读高中时学过的一篇课文。现在重读此文,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文中的字并没有变,但读起来已经不是当年的感觉——时间如流水般逝去,这世界变了太多了。

也许,我这么说大家会笑话我吧——我感觉自己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害怕变化,却又不得不接受变化。

我的年龄并不算大,经历也很有限;但是比较喜欢回忆过去,梦想自己永远都不会长大。可是随着时间的流去,一切就都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了:校园是再也回不去了,自已也从十三岁变成了三十岁。各种情愿、不情愿的事都要做……有时候真希望有个套子,自己也钻进去。

如果不是读《契诃夫小说选》,我几乎把《套中人》忘记,如今看来,有些东西确实能像孔夫子说的那样:温故而知新:刚开始学这篇文章的时候不懂老师总结的那些“中心思想”啊、“人物特点”啊……现在用不着别人总结了,可是读书的心境也不同了。

曾经看过一句名言:“如果人生可以从八十岁开始,以婴儿结束的话那么人人都会成为伟人。”是的,有些事经历过了就知道对错了,可是知道对错了却又不能改变了。前途的未知往往让人产生恐惧感。我想有个套子钻进去……

契诃夫套中人读后感 篇二

《套中人》是俄国作家契科夫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总把自己藏在“套子”里的怪人的事迹。别里科夫总是用厚厚的衣服把自己包裹起来,他的生活用具也装着套子,他为人刻板,做事总是提心吊胆,怕惹出乱子。虽然我对那段时期俄国沙皇的统治并不了解,但我在笑这个“怪人”之余,还是能感觉到,也许别里科夫的事迹影射了俄国当时的状况。

文中别里科夫出现次数很多很多的一句话“千万别闹出什么事儿来”,这句话不是细心的体现,而是一种病态的恐惧。别里科夫除了把自己的肉体包裹起来,更把自己的思想埋了起来。他对一切允许的事情表示怀疑,甚至不是自己的事也会担惊受怕。也许在所有人看来这个人都不可理喻,他却控制了这个城市十五年之久。

别里科夫在得知让担忧的事情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极度担忧极度恐慌的神态,并且总是去同事家一声不吭地坐一两个小时,使他身边的人受尽精神压迫,以至于不敢让别里科夫发现他们在干什么事。十五年内,全城的人害怕高声说话,投寄书信,彼此结交,阅读书籍,害怕帮助穷人,教人识字……直到别里科夫死去,他用最坚固的套子把自己装了起来,全城的人才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也许别里科夫的处事态度和当时沙皇的统治方法是一致的,禁锢人民的思想从而进一步剥夺人民的自由。别里科夫是沙皇统治制度的施行者及受害者,或者更能被想象成那种制度的代表。别里科夫的死表示作者的心声:沙皇专制最终一定会走向它的坟墓。

我们生活的社会的精神文化远优于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所以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社会状况。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免有把自己封在“套子”里的时候,像有走上歧途却一意孤行或自己有想法却憋着不肯述说的时候。我们要努力拆掉自己的套子,去倾听或者陈述,把心与心拉得更近,在生命途中就会少一些迷茫和孤独。

套中人读后感 篇三

《套中人》是一篇老课文了,每次教这一课都会有点压抑又有点无聊。那个用套子套起自己同时还想套住别人的别里科夫真的是一个让人讨厌的乏味的角色,除了嘲笑除了鄙弃除了痛恨,还能给他什么呢?可是嘲笑鄙弃痛恨之后呢?是不是多少会有一点忐忑?在我们的内心的某一个角落,难道没有别里科夫的影子吗?别里科夫真的已经随着他生活的时代销声匿迹了吗?

新课标推行已有数年了,而我们身边的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仍举步维艰。所谓的选修课名存实亡,“必选”之下,“选择”的本质流失殆尽;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所谓的多元评价只是空中楼阁,“分数”依然在一统天下。在由就业压力转嫁而来的高考升学压力下,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自觉不自觉的选择了分数这个套子将自己套起来,一切为高考让路,一切唯高分是取,一切唯高考马首是瞻。凡是不合高考的“规矩”的东西都要尽量规避。大家都知道,在高考这件事上,“千万不能闹出什么乱子”!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放弃思考的权利更窝囊的事情了。”这是著名作家张炜在苏州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的。他还说“可是这样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别里科夫无疑是一个放弃了思考的人,不但自己放弃,他还想让身边的人都放弃。由不敢思考到不愿思考到不会思考,作为个体的生命的光彩在逐渐暗淡,而一个个体生命暗淡无光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死气沉沉的让人窒息的。社会。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开放的多彩的时代,可是却有很多人也放弃了思考。

上级的指示安排,既定的程序步骤,荧屏的五彩斑斓,网上的海量信息……左右着我们冲击着我们压迫着我们,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将思考的权利交给了上级,交给了同事交给了电视和网络……我们只顾了关注今天的分数明天的大学后天的工作,却没有察觉自己对生活的感知日渐肤浅,对内心的审视日渐粗疏。别里科夫用他的“套子”拒绝了世界,我们则用自己的“套子”隔绝了自己。

生活在“套子”中并不可怕,因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套子”,作为社会中的人,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套子”而存在。更何况,很多时候,“套子”的存在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无论身处怎样的“套子”,都不放弃思考,都不隔绝自己。

套中人读后感 篇四

中学时对契诃夫的《变色龙》印象很深,前段时间整理书本,不经意翻到这篇文章,对契诃夫很好奇,搜索了一下,发现了这位俄国小说家有很多经典的代表作,这些文章读来让人深省。

读《套中人》令我感到《套中人》中的形象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有人说《套中人》很深刻的揭露了那个社会对人性的压迫和歼灭,《套中人》别里科夫既是那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同时也是那个吞灭一切新鲜事物的黑暗环境的象征。但在我看来,我不太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我无法追究别里科夫这种性格的原因,自我眼中,别里科夫是一个可怜的老头。虽然他并不老,只有四十来岁,但是他的思想很是老套。

别里科夫即使是在顶晴朗的天气出门上街,也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要穿暖和的棉大衣,他的一切几乎都用套子套着,这篇小说中写道,“在者人身上,可以看出一种经常的难以忍受的、难忍难熬的心境,想用一层壳吧自己包裹起来,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所谓的套子,好隔绝外界,受外界影响。别里科夫是一个躲避现实,渴望摆脱现实的人,他总是担心会出什么乱子,总是害怕,他生活在一个套子中,现实的桃子中,他严格遵守现实的规则,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套子中,一点也不敢越瑶池半步,他固守自己的那套规则,渴望与现实隔开,但他并不是与现实隔开,而是被现实所束缚,他所推崇的原则像蚕丝那样,把他自己包裹在里面,欲挣脱也不能。

别里科夫是一个可怜的人,他被现实裹得紧紧地,整天的担惊受怕,别里科夫这一性格使他连媳妇都吹了,本来他们俩挺合适,但是就因为别里科夫的一句话,“结婚到不要紧,就不定惹出什么麻烦来。这真是一个可怜的人,一心守着现实守着规则,却始终未走出自设的套子。”

和家长的接触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我们不需要因循守旧者,现实就是一场游戏,在遵循游戏规则的同时,若一味去不知变通,那游戏就差不多over了,游戏的意义也差不多结束了,高明的棋手,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规则,变通规则,而不是让规则,让所谓的下棋套路束缚自己,受限制。我们要学会在现实中变通,不是去变得圆滑,而是要不去刻板的对人对事。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4篇《套中人读后感》,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