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学反思6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虎知道整理的6篇《三国鼎立教学反思》,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国鼎立教学反思 篇一
爱因斯坦曾说:要懂得“在别人视为平常中发现问题,在别人不觉得是问题中看出重要问题”,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也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两位都说出了学习贵在有“问题意识”。“问”反映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投入,思考和思维空间的程度,问得越尖锐,越能反映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越能体现学生的阅读质量,而“问题式教学法”是最善于形成学生之间对话的一种途径。问题起于疑,解于问和答、终于获,在我个人看来,我认为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的自问、学生间的互问、以及师生之间的互问。
不过“问题式教学”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的去把握还真有不小的难度,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新老师而言,一不小心问题式教学法就会“扭曲”成为“枯燥式”教学法。所以在问题式教学法的实践上我们有必要多加练习,并且将一些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下面,我就套用前辈们关于问题式教学的几点要求,以《戊戌变法》这节课为案例,讲讲我在进行问题式教学中所得到的一些感悟和发思。
1、适宜的广度
在进行问题式教学时,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问题范围太广,每一个知识点老师似乎都有提问,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难以抓住重点。所以在进行《戊戌变法》这节课教学的时候,我尽量避免“蜻蜓点水”的方式,重点抓住四个问题:
一、什么是维新思想;
二、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三、维新变法的内容和实质;
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评价。
2、合理的深度
其实说实话,学生还是很害怕被提问的,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在以往提问时没有注意问题的深度,导致学生形成了这种恐惧心理。那么在问题式教学中,我们除了注意广度问题外,还要注意深度问题。提问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必须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还有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设计问题。所以在《戊戌变法》这节课的设计上,围绕对变法维新的理解,我主要还是采取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或者称之为生活化、口语化的问题方式。比如在讲解维新变法内容的实质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改革内容,哪些人会比较激动,这些人中哪些人是因为兴奋而激动,哪些人又是因为愤怒而激动?”这个问题方式对学生来说比较亲和,同时问题深度也充分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难度较为合理。
3、适中的密度
我个人认为,问题式教学方法确实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但切忌把它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不然的话就会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最终耗尽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与冲动。所以,在进行问题式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密度,也就是时间间隔,要给学生一定的缓冲时间。那么在进行《戊戌变法》这一课教学时,由于按要求必须整堂课都体现问题式教学方法,所以适中的密度就更显得尤为重要了。
4、渐进的梯度(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提问一定要有梯度性,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否则学生思维难以跟上,整堂课便会很沉闷,不是学生不愿意回答,而是老师抛出的问题实在难以“接招”。这一方面的意思,也就是要加强老师对学生的引导。那么进行这一节课的教学上,我有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提问之前,我都会先给学生出示一份资料,然后在资料基础上,先提一个较为浅层、表象的问题,之后再逐渐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一步步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5、力求“学生提问——老师引导——学生解答”的完美模式
我个人认为,既然是问题式教学,那么就更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切忌一味遵循“老师提问——老师引导——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的模式,完美的问题教学模式应该是在老师提供材料或情境,学生提出疑问、不解的基础上推进产生的,大致模式应该是这样的“学生提问——老师引导——学生解答”。
所以为了力求达到这一完美模式,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这么一个环节。即在讲述完变法内容和实质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材料,这组材料主要是光绪帝在变法早期的4道诏令。学生看完这四道诏令,必然是“满肚子疑惑”,他们会问诸如“光绪帝为什么要发这四道不利于维新派的诏令呢?”、“光绪帝脑子是不是进水了”等问题。学生举手提问的那一刹那,我想我的“阴谋”也就达到了。
那么总结这节课,其中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
1、生成式教学难觅踪迹,整节课似乎都是按照我预先设计的路线前进,我没有任何疏漏,学生也无任何“越矩”行为。这种课看起来成功,可是却掩盖着诸多的问题。生成式不足,只能意味着纵然有思维的火花,那也只是短暂的瞬间,难以生成思维的火焰。所以在减少预设、增强生成方面,自身还需要多加努力才行;
2、对学生的引导仍显得比较局促,不够平和淡定,同时在问题的梯度上也不够明确,有待改进;
3、另外一个比较遗憾的是,板书方面虽然有课件和粉笔板书两者配合,但在双方的结合上却出现了脱钩,整体感不够强。希望这些方面自己以后都能够逐步改进,渐趋完善。
国鼎立教学反思 篇二
很清楚的记得:在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有两个环节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第一个环节: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话一出口,许多学生按耐不住情绪已经站了起来,高高举起了手,我采取了各组竞赛的方式,给他们均等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成语故事:让我没有意料到的是有些同学说出了成语故事,而且还简单讲到了故事情节和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许多同学发出了啧啧的称赞声,显然他们对个别同学讲到的成语故事是比较陌生的,还要求讲述者大声一些,再讲细致一些。我深深感觉到学生对这一活动意犹未尽,于是留了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展示。
第二个环节:分析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我引导学生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是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是曹军兵多骄傲自满,第三是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接着我开放课堂,请同学们说说:你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取胜的原因还有哪些?
有同学大胆发言:赤壁之战是在七月天里,曹军来自北方不习南方生活,所患瘟疫非常严重,死者很多,这就使曹军士气受到损失,战斗力受创。因此我认为曹军失败的原因中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瘟疫。
我问大家:你们认同他的说法吗?
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同意认可。
这时我已经意识到这位学生的发言已经补充了我的授课资料。同时让我再一次认识到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面对学生所具有的动态性资源,我可以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挖掘,跟着学生走。这样不仅可以把课堂资源延伸到课外拓展,还可以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激发他们积极探究的情感。让学生最终知道:我说的不是权威,教材也不是权威,事实胜于雄辩。通过大家的广泛交流可以越过教材,穿过课堂,让学生和我在交流中共享资源。
国鼎立教学反思 篇三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大部分,加之本节课涉及到的人物较多,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战争篇、鼎立篇、人物篇三部分。在战争篇中首先让学生结合探究自主学习,然后通过两次战争表格来检测学生预学效果,通过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果,引导学生谈论、分析曹操胜败的原因,并谈出自己的感悟,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鼎立篇中学生自主学习后,各小组三名同学合作完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示意图,并让一、三、五组同学分别代表魏、蜀、吴三国,由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阐述本国经济。在人物篇中我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通过展示诸葛亮城图片,让学生聆听诸葛亮事迹,关于曹操,我通过真假曹操的辩论,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人物的评价。
总之,在本节课中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效果较好,但是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的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鼎立教学反思 篇四
一、反思教材处理
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准确。对教学内容的次序进行了调整,先整体感知“两次战役”和“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再分析“胜负”、“鼎立”的原因。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反思教学设计
1、引入:
以脑筋急转弯“世界上谁跑得最快?”为话题引出曹操,再用曹操诗歌《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抛出问题“曹操壮心是什么,实现了吗”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穿越时空,走进三国”用时15分钟,以我看我听的方式去经历、去讲述、去想象了解基本史实,包括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环节“读史明鉴,问道三国”用时15分钟≤www.huzhidao.com≥,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解决本课难点:两次著名战役失败、胜利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第三环节“赤壁怀古,评说三国”用时10分钟,将历史故事、历史人的评价、谚语等以游戏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巩固,达到学科的整合,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新课结束,以课堂小结的方式结束新课,用时2分钟。小结采用归类法【①种局面②大战役③分天下④个人物⑤个时间】便于学生记忆。最后回到课前引入的'问题“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心最终未能实现”结束新课。
三、 反思课堂效果
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脑筋急转弯的形式引入新课,不但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注重了学科知识综合。尤其是穿越时空前,老师问“今年是何年?”,“20xx年”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非常遗憾,穿越失败!”。当老师再次让问“今年是何年?”,学生回答:公元200年时,老师恭喜学生穿越成功。随即点击,进入伴有图片和音乐的“三国鼎立”画面。在轻松愉悦的话语中,将学生带进历史情境。
其次,课堂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穿越时空的所见、所闻表达出来。比如有学生谈到:她先来到袁营里,听到了袁绍与许攸的对话,再来到曹营里听到了曹操与许攸的对话,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对话情景再现给大家。学生的参与面较广,特别注意对学困生的关注。当看到小孟同学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回答上时,教者没有放弃,而是鼓励和帮助她,直到回答对后,才叫其他的同学,这样做虽是耽误了不少时间,但当看到小孟同学微笑坐下的时候,我觉得很值。再者,在第三环节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效果很好。
第三,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能动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激趣、引导、纠错、激励,为学生的人生服务。教学中,注重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对历史人物客观的评价。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
最后,本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在对基本史实的引导、讲解时还不够得心应手,这个主要体现在第一环节。二是担心教学时间紧张,对个别问题的引导不够充分,在不得已中,只好自己托盘而出,这个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谈曹操“一胜一败”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时。三是与讲解的同步性不够。最后,客观上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的确很差,表现在阅读能力和获取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弱,表达能力差。一段简单的文字都无法正确的朗读。一些基本史实如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都无法从书中获取,课堂上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无形中影响到教学教学的进度,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更多的思考,为了进度有时不得不见好就收。
国鼎立教学反思 篇五
《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
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国鼎立教学反思 篇六
本课以教师的“导”和学生“思”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师生共同创设教学“情景”为舞台,让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在“历史的天空”翱翔,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他们的价值观得到了正面的导向,他们的情操变得那样的高洁。
1.师生心满意足地离开课室。有学生惊呼“诸葛亮谋略太厉害了!”有学生感叹“战场的诡谲多变!”我则为自己把本单元的开篇第一课的旗开得胜而倍感欣慰。
2.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其中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是教会学生分析战争胜负的因素的极好例子,而学生对此也极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有意把重点放在分析成败的因素上,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
(1)东汉末年政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比较一下战前袁绍和曹操各方面的实力,再分析一下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你能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
学生把握住这两个问题,也就领会了官渡之战的背景和曹操战胜袁绍的某些因素。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进行讨论,派代表发言。
3.通过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的不同表现,把握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官渡之战:袁绍骄傲轻敌,不采纳谋士的建议,导致谋士弃他而去,招致惨败。曹操 重视人才,善于用人,采纳谋士兵策略,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大获全胜。最后师生进行共同总结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主要有:双方的实力的对比;指挥者的素质;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战争的性质等等。课堂气氛活跃了,也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通过讨论“诸葛亮派关羽守华容道放走曹操怎样达到了‘一箭三雕’的高深谋略?”把本课教学推向高潮。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浓厚兴趣的最好机会,所以,我在课外延伸再加一码:“读三国、长智慧”。并以我省深圳市在上世纪90年代曾要求全市总经理都要精读《三国演义》六遍的例子激发他们。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6篇《三国鼎立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推荐作文:
- ·建筑工程交流学习心得【优秀3篇】
- ·关于会计实习日记(最新5篇)
-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800字【精选6篇】
-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心得体会【精选9篇】
- ·体育课后教学反思(优秀5篇)
-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优秀4篇】
- ·实践心得体会(精选4篇)
- ·教学反思优秀4篇
- ·水浒传的读书心得感悟优秀3篇
- ·《欢乐颂》教学反思(4篇)
- ·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优秀7篇
- ·护士节心得体会【优秀8篇】
-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优秀7篇
- ·工厂实习心得(优秀3篇)
- ·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个人心得体会【最新10篇】
- ·大林寺桃花教学反思【最新3篇】
- ·化学培训心得体会通用7篇
- ·决战的时刻观后感心得体会优秀2篇
- ·2023年党员政治理论学习材料【优秀4篇】
- ·中小学消防公开课心得体会【优秀4篇】
- ·勇于担当担当心得体会和方法 敢于担当的责任心心得【通用8篇】
- ·团建活动心得体会【最新2篇】
- ·参加公司培训的心得体会优秀6篇
- ·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精彩10篇)
- ·创新创业心得体会(7篇)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心得(最新9篇)
- ·面对这次疫情个人感想8篇
-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个人心得体会2023【优秀9篇】
- ·银行营销心得体会简短 银行营销工作心得体会感悟【优秀9篇】
- ·读书的心得体会(最新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