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颜真卿心得体会简短 颜真卿劝学读后感3篇
关于劝学颜真卿心得体会简短 篇一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
2课时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辑 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 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
(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多媒体逐题显示:
(1)选出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蚓无爪牙之利
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2)从下列四句中,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选三名学生回答。
明确:(1)b(a.寄托:托身、寄居,今义多指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体的人或物。c.用心:指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指读书用功,遇事肯动脑筋。d.卑鄙:指地位卑贱,见识短浅,今义多指品质、道德败坏)
(2)b(4句都是变式句,a、c、d都是定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2.选五个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关于劝学颜真卿心得体会简短 篇二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关于劝学颜真卿心得体会简短 篇三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 m.jingyou.net 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荀子塑像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教案《‘教案’9、劝学教案》。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辑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3篇《劝学颜真卿心得体会简短 颜真卿劝学读后感》,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虎知道的价值所在。
推荐作文:
- ·圣诞节祝福语短句
-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优秀4篇
- ·党校党性学习心得体会优秀7篇
- ·我爱辽源一山一水心得体会简短 辽源美景作文优秀9篇
- ·心得体会精选8篇
- ·节约粮食心得体会最新6篇
- ·外出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
- ·双十一光棍节句子
- ·教师培训个人心得体会【优秀4篇】
- ·梦
- ·《分数意义》教学心得体会优秀9篇
-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优秀6篇)
- ·感恩贺卡经典句子大全
-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9篇】
- ·财务管理学习心得【优秀6篇】
- ·牢固树立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心得体会 牢固树立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学习心得体会最新4篇
- ·教师政治学习笔记优秀10篇
- ·活动心得体会7篇
- ·致青春
- ·关于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大学生作文【优秀7篇】
- ·优质护理心得体会8篇
- ·安全反思心得体会(6篇)
-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优秀10篇
- ·初中美术教学反思【优秀3篇】
-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心得体会怎么写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心得体会800字【优秀4篇】
- ·暑假读一本好书读后感优秀5篇
- ·学习网络营销心得体会(3篇)
- ·英语培训心得(优秀3篇)
- ·减肥心得体会(优秀2篇)
- ·2023年最新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最新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