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3-06-20 16:47:21 | 来源:草料作文网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积极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积极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 篇一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课程。因此当我看到选修课程中有《心理学与生活》这一门课程时,我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

对于我来说,选择这门课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选择课程的时候我把兴趣放在第一位。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说过:“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从事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并从中赚钱。”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不管是选择职业还是课程或者是其他更复杂的选择,我都会把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因为我相信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从中受益。

其次,我想对自己有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而《心理学与生活》或许能帮助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学会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学会如何放松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理人格。古人云:做人“每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要不断认识自己。因此,选择这门课程绝对没错。

最后,我相信学习心理学与生活,不仅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我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可以学会观察并理解他人的心理以及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

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虽然只有短短几周的时间,说不上深入了解了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但我确实收获不少。虽然这只是选修课,但我确从未错过蔡老师的每一节课。或许有一部分同学对于大学的大部分课程存在着抗拒甚至厌烦的心理,出于压抑且无聊的课堂氛围。与之相反的,《心理学与生活》带给我的是无尽的兴趣与快乐。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很玄的感觉,总以为它和算命一样有点不可捉摸,但是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在蔡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心理学的奥妙,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时的魅力,而不仅仅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感受。有的时候比照个人经历觉得这些理论真的是很有道理的,并非故弄玄虚,也越发感受了心理学的魅力。蔡老师的课堂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笑,感觉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不仅缓解了我们在上完专业课后的压抑,还学到了不少东西。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篇二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

本文对积极心理学的滥觞、内容、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并指出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和不足。

【关键字】积极心理学;滥觞;内容;研究方法

1、积极心理学的滥觞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有着非常短暂的历史,这一概念一般认为是在1998年由塞利格曼提出的,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对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对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类潜能的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心理学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1]。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随着二战的结束,人类迎来了总体形势和平、局部战争的局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由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产生困惑,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重视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这一切都需要人们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去审视周围的一切,研究普通人的美好的心理品质和良好个性特征。

以马斯洛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性关怀,这成为心理学历史上的一次创举。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理论参照。

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曾在动物实验的研究发现“习得性无助” [2]。

也就是乐观、积极心态等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

1998年1月,塞利格曼在全美心理学大会上发表演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2000年1月,塞利格曼(Seligman)与奇克森米海(Csikszentmihalyi)共同发表以《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题的文章,正式宣告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诞生。

2、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2.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用来研究人类建设性力量和美好道德品质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3]。

这股思潮的发起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KnnonM. Sheldon)和劳拉•金(Lawrra King)。

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为有点沉闷的心理学界带来了新鲜空气与血液,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

它扩充与完善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视阈,使心理学与教育、社会工作、企业管理等领域增强了跨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为这些高实践性的领域进一步提供了可依据的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把矛头指向过去以消极心理为主的传统心理学 [4]。

积极心理学专注于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如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价值观、性格优势、幸福感、兴趣、能力、健康等。

它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个性品质如智慧、友爱、善良等,充分挖掘人类建设性的潜力,促进个人的和谐统一发展,目的是使人类走向幸福。

2.2积极心理学的三个层面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回归到普通人,应该研究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生活与发展,以及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发挥其潜能[5]。

它强调个体和群体的积极心理力量,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主观层面: 着重研究个体对过去(满意度、成就感)、现在(爱、幸福、快乐、愉快)、未来(期望、乐观)的积极感受。

二是个体层面: 主要研究积极的人格特征(自尊、友爱等)与个人良好品德(天分、善良、正义、勇气等)的形成机制与测量方式。

三是组织层面: 积极的组织机构,如学校、家庭、非商业机构、公司等,着眼于创造有利于发展人积极力量和品质的社会、公司制度。

2.3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它甚至想模仿传统主流心理学的DSM 而建立自己的 DSSWB(幸福的诊断和统计标准),这使得积极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让心理学界看到了一张熟悉而又亲切的脸[6]。

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高明之处。

它几乎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等。

另外,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3、小结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在其发展的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给心理学界带来重要影响,也引起许多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

积极心理学在国内的研究和发展历程很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基础单薄、多单纯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多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缺乏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的环境等方面。

总的来说,处于起步阶段的积极心理学在国内还有许多未知亟待探索,有许多空缺需要填补。

未来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者理应开阔研究视角和思路、加强学术创新、着眼于跨学科研究,并致力于构建有利于培养积极心理学专业人才的良好学术环境,那么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繁荣发展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 E P,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 : 5-14

[2]Seligman M E , Maier S F, Geer J H. Alleviation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the Dog.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68; 73(3,PT.1): 256-262

[3]Sheldon K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 : 216-217

[4]任俊,叶浩生。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革命吗?[J]。心理科学进展,2005,(16)

[5]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 理念与行动[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2) : 81-87

[6]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三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此次有幸参加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项目中《运动心理学》的在线培训课程,视频内容主要介绍了本门课程的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理念、难重点教学设计、主要的教学方法、示范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前沿等。本次培训着重介绍了本课程在体育学各个本科专业培养中的作用;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的实际操作;实验与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等内容。通过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如下:

一、让学生明白课程的重要性。

大部分学生不重视本课程,觉得对本课程对运动训练的帮助不大,只有时刻让学生明白现代运动训练,除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外,还包括专门的心理训练,才能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整个运动训练都含有心理结构。只有了解身体素质的心理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运动技术训练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与调节下逐渐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的过程,运动技术水平,依赖于心理过程的机能特性和发展水平。如运动表象,空间,时间定向与判断,反应,思维及注意,情绪等,这些因素都参与了技术动作的调节,是提高技术动作水平的基础,才能促使学生产生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补充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运动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顾名思义,它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也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与体育学、体育社会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以及其他各项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授课的过程,必须及时补充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才能让学生脱离死记硬背,才能使知识连贯起来,只有和这些相关学科相互配合,进行综合、系统讲解,才能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三、抓住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只有这样才能提纲挈领,抓住这门课程的本质为自己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灵活运用;对教学难点,非把它攻破不可,它往往是教学的重要概念和定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难为易。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四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月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这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身边的人,感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不论它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给了我们酸甜苦辣,让我们活的更充实更有意义。不仅要有感恩,我们还需要宽恕。宽恕那些你一直耿耿于怀的人或事,这不但宽恕了别人,同时也是宽恕了自己,让自己不再那么计较,也让自己变得更轻松,这不是更好吗。

我们需要接纳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性。对于先天给予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比如说,我们的出生、我们的高度胖瘦、我们的性别、我们的爸爸妈妈等等,这是先天的,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这些我们需要学会坦然接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喜欢和尊重自己,只有喜欢自己才会由衷地欣赏他人。这样你就拥有了自信和乐观的心态。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就是“乐观就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因为乐观,因为自信,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会保持前进的动力。

我们还测试了自己的性格优势,让我们发掘自己的优势在哪,这让我们能更加了解自己,尽量的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弥补自己的弱势。对于择业也是一个不错的建议,我们可以选择更符合自己性格的领域,这样我们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把工作做得更好。每个人总有自己的优点,或许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要正确的看待自己,不要把自己想得一团糟什么也不会,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件事,相信自己可以,有了自信有了勇气我们就可以把它做好。

学完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真的很多,不仅在课堂上享受了,在课堂上放松了,而且也改变了我对生活的一些看法,我觉得生活变得更美好了,可以积极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生活中的欢笑与悲哀常常源于一个人看世界的那双眼睛。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很难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很难以感受花朵的芬芳。一个快乐的人,它眼中的世界也是快乐的,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真实地活在当下。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五

如何改变对任何事物的感受

人是透过身上五种器官的搜集资料来认识周遭的环境,不过每个人都会偏重其中某一种器官,或者是一般所称之感元。譬如说有的人比较受他眼睛所见的影响,亦即视觉器官的功能居于这个人对外界认识的首要地位;另外有些人则较偏重使用听觉器官或触觉器官。

每个感元下又可分为数个次感元,它们各司我们对外界所搜集资料的强弱变化,譬如说你可在心头思量某一个影像,然后就这个影像的某一角度(一种次感元)作某种程度的改变,使你因而有较先前不同的感受。

当这个影像被你放亮一些后,你的感受很快地就会有所改变,这就是次感元的改变。理察?班德勒这位神经语言学的创始者,或许是最伟大的次感元专家了,他跟其他专家们所做的事可以上溯到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他是把人类认知方式归类成五大的创始鼻祖。

透过次感元的有效控制,可以加强或减弱我们的感受,它的范围没有限制,可以是或沮丧,也可以是好奇或失望。要想了解次感元,我不妨用商品包装的条码来说明当更容易了解。

这些条码事实上只是一些粗细不等的黑色直线条,不明内情的人可能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可是当它经过扫描机扫过之后,便可告诉电脑这个商品的名称、成本、售价、库存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次感元的作用跟商品条码颇有雷同之处,当我们把它们扫过那个称之为“头脑”的扫描机后,它们便会告诉头脑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样的感受以及该怎么办。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条码编制方式,而所编制出来的项目表洋洋大观,每一种次感元都有它自己的主管范围。

譬如说如果你较偏重于使用视感元的话,那么你对于某次经验的感受,很可能就是视觉次感元所搜集到有关大小、颜色、亮度、距离和位移的综合结果;又如果你较偏重于使用听感元的话,那么所得到的感受就是跟那个经验有关的音量、节拍、音调等次感元所测得的结果。

如果说要想使一个人振奋的话,首先就得调好他的感元频道。偏重于视感元的话,那么就得提供能刺激他视觉次感元的因素;若是他偏重于听感元或触感元的话,那就得提供刺激他听觉或触觉次感元的因素;至于有些人可能就得三管齐下,先用视觉、再用听觉、最后用触觉,当这三类都用上了才能管用。

一旦你了解了这些次感元对于人们认知上所扮演的角色后,便可从人们平常的谈话中测知他们较偏重于使用哪一类的感元,然后便可以投其所好。

到底我们能使自己的感受改变到什么样的程度,就要看我们能把次感元改变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必须学会好好控制自己的次感元,让它们所呈现给我们的一切经验都对我们有帮助。

譬如说你要好好审视一下某个令你头痛的问题,那么就不妨把这个问题摆在脑子里,然后臆想着把它拉远,接着你站在高处换个新的角度去看它,请问你这时对这个问题的感受如何?对很多人来说,头痛的程度会减轻。

现在你再把它拉近,使它变得更大、更亮,请问此时的感受又会怎么样?是不是感受更强了些呢?这种次感元的改变有点像是改变菜单中的莱色那样简单,它们确能改变你对于外界事物的最终感受。

虽然在“激发心灵潜力”一书中我已经很详尽地介绍了次感元,在此我再重复介绍只是希望各位确实了解这一重要的改变利器。别忘了,只要改变了次感元,你便可在很短的内改变对于任何事物的感受。

譬如说就以昨天所发生的某件事而言,如果你重新把它在脑海里呈现,把它慢慢推到几乎一英里之远,成为一个模糊的小点直至没人黑暗之中,请问此时这件事给你的是昨天发生的,亦或是觉得好像发生了好久?

如果这件事给你的是个好的印象,那么就把它拉回来,否则就让它留在那里吧,谁希望一直记住那样的事呢?当你有一个很好的记忆时,就算是它发生于很久之前,好好地回想一下吧,把它拉到近前,让它变得更大、更亮、更立体、更富有色彩。

现在请你跨进去成为其中的人物,请问此时你觉得它是发生于很久之前呢?还是它就发生于近前?你瞧,我们只要改变一下次感元,便可以把发生的都改变了

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六

如何才能改变不良的习惯?

改变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个步骤,明确你到底要改变哪个习惯。

比如说你希望克服拖延的习惯,你希望戒烟,你希望每天坚持运动30分钟……不管你的习惯是什么,一定都有方法可以改变。

改变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明确你要改变的,你最好拿出纸笔把它写下来:我每天要运动30分钟,或我要成为一个不抽烟的人……先把它写下来,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二个步骤,改变要靠意愿。

你必须激起自己100%要立刻改变的意愿,也就是不是"想要"改变,而是"一定要"改变。我时常问一些想要减肥的人:"你们在座有想要减肥的,请举手!"我看一下,当然就有很多人举后,有些人身材已经很瘦还要减肥,也不知道他到底举手要干什么。"你们想减肥想了多久了?"他们说好多年了,我说到底多少年?他们说有20年了,我说了没有?他们说当然没有。我说因为你们只有"想要"减肥,而不是"一定要"。

所以说任何习惯都可以改变,可是你必须先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而且是现在就要改变。同时你必须,现在一定要改变,而不需要十几次。

第三个步骤,打断自己的惯性。

比如说想要减肥的,建议下次你去餐厅的时候,就拿大堆的食物,当你要吃的时候,你就大声地喊说:"我是一头猪。"在餐厅里大声吼,很多人就会看到你,觉得你这个人很奇怪。你有这样的经验,你可能会吓一跳,自己会觉得很丢脸,所以下次一拿很多食物要吃的时候,就会想到此次惨痛的经验,这样就可以停止自己的行为举止。或是每当自己有负面情绪和时候,告诉自己"停止",这样一句话,你就会立刻振作起来。

很多习惯之所以没有办法改变,是因为惯性没有被打断。当你在抽烟的时候,你可能把烟反过来抽,一下烫到嘴巴,说:"啊!好烫。"打断惯性是很重要的。或者你喝啤酒,一次喝25瓶算了,喝到全部吐出来还要继续喝,满脸都沾到这些东西,你觉得实在太恶心了,下次一定要戒掉。

所以打断惯性是很重要的,之所以习惯没改掉,因为惯性没有被打断。

第四个步骤,必须要输入新的惯性或是新的习惯。

举例,当你想要每天吃蔬菜水果的时候,你觉得有益于身体,那你是想打断以往肉食过多惯性;可是你办公室附近都是一些牛排、炒菜、炒肉或是一些肉羹、肉圆之类的餐馆,这时你可能会习惯地说:哎呀!算了!另外一家好远,就近吃了吧!

你必须找一个好的弥补方案,所以你必须打听到一个固定的餐馆,它可以提供你要的食物,你每天去那个地方要求他改变菜色,这样就等于有另外一个新的解决方法,你才可以形成素食的新习惯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七

这次参加了市里组织的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我想就这次培训中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朱斌老师给我们的讲座《学校中的心理学与应用》,他讲述在现代社会中,学校中常会出现许多问题少年,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的不成熟,家庭与社会的不良影响,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导致出现很多心理问题,这时我们教师既充当了知识的引路者,又是情感心理的疏导者。在培训学习中,聆听了教授的讲座,他都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发生。

讲座过程中,老师讲到,在学校中,教师对问题少年的心理健康应该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倾心交谈,用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为学生的模仿榜样,用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心理障碍,这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已。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所以,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这样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八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无数人梦想着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即4分钟内跑完1英里。1945年,瑞典人根德尔·哈格跑出4分01秒4的成绩,此后没有人如此接近这个目标。在4分钟以内跑完1英里,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医生证明4分钟跑1英里,是人类能力的极限。生理学家进行实验,在科学上展示证明人类能力极限,是4分钟跑1英里,不可能少于4分钟。跑手们证明了医生和科学家,证明了他们是对的,1英里跑4分钟2秒,4分钟1秒,但没有跑手能少于4分钟,从一英里跑计时以来。医生和科学家证明了跑手,运动员,世上顶尖选手又证明了医生们是对的。然后Roger Bannister出现,他说“4分钟内跑完是可能的,我要做给你们看”。说这话时,他是牛津大学的医学博士,也是一名出色的跑手,顶级跑手,但时间远高于4分钟,他的最好时间是4分12秒,自然没有人把他当真。但Roger Bannister坚持苦练,不比别的跑手练得更苦,但和世上别的跑手一样苦练,而且有进步,他突破了4分10秒,4分5秒,跑到4分2秒时停止,像所有人一样,无法低于4分2秒。他不是世上最好的跑手,但也是佼佼者,但他还是说“有可能,在这件事上人类没有极限,我们能在4分钟之内跑完1英里”。他坚持这么做,坚持练习,却一直失败。

直到1954年,1954年5月6日,在重回故校时,Roger Bannister用了3分59秒跑完一英里,轰动一时,登上全世界的头版头条。“科学遭到挑战”,“医生遭到挑战”,“不可能成为可能”,它成为梦想1英里。现在听这个,数十年来,自从开始1英里跑计时以来,没有人突破4分钟界限,那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但在5月6日,Roger Bannister做到了。6周后,澳大利亚跑手John Landy,1英里跑了3分57.9秒。第二年,1955年,37名跑手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1956年,超过300名跑手突破4分钟界限。

这是怎么回事?运动员们更加努力训练?当然不是,是有了新的技术,新的鞋子?不是,是信念,信念是多么强大,不是因为跑到那个时间,就说“不好,超过速度极限了,放慢速度吧”。根本不是那样,他们尽了最大努力,最大可能,然而他们的潜意识限制了他们,阻止他们突破界限。那不是医生,生理学家和科学家们声称的身体界限,而是心理界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8篇《积极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