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彩9篇

时间:2023-10-04 15:35:13 | 来源:草料作文网

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尤其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义的记叙文,记叙文是通过描述人物、时间及状物、写景等,来表达一定的中心的一种文体形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记叙文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彩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篇一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1.问文章体裁

答:此文是一篇 。

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5.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7.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9.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0.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语文学习建议 篇二

1语文的学习技巧

打牢语文基础。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从学习语文入门,开始“学习”的。语文是其它所有学科的基础,数、理、化、史、地、哲等各门学科都离不开对文字的理解。因此同学们必须要打牢语文基础,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学好语文不能靠临时突击,要靠平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积累,多归纳,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文学基础知识非常广泛,有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篇章、标点符号、修辞手法、文学常识、古代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诗词鉴赏、语法应用等,这些知识都要做到分别掌握,方法是多读、多写、多摘录、多归纳。

要讲究学习效果。主要是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制定学习计划。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中是极为重要的,平时多请教老师,多与同学讨论,多进行探究,都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同学们还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多研究别人的学习经验,探索出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法。特别要重视语感培养、知识的归纳和累积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要重视总结相关的学习要点,浓缩知识的精华。

2语文的学习方法

做好上课准备。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注意把课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以免课桌上东西零乱而影响你的学习情绪。专心上课。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课堂学习是一顼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策略主要有:抓住老师的思路。

抓住关键内容,积极思维,学思结合。珍惜课上学习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注意课堂小结。总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打好基石出。

3初中生怎样学语文

注意课外积累。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

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加强写作训练。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要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4中学生语文学习小窍门

多读书。如果你问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学习语文有什么窍门吗,他一定会告诉你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语感很重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积累词汇,也可以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等。

汉字的积累。汉字是词汇的基础,词汇是句子的基础,句子是文章的基础,因此要学好语文,要注意汉字的积累。积累汉字不仅要会读会写,会组词,明白每个汉字的含义,还要注意书写时的笔画顺序,这样才能够打好基础。

词汇的积累和运用。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遇见一些感觉比较好的词语和生疏的词要记录下来,经常翻阅,这样可以增加印象,而且要会运用词汇,比如造句或者简单的组成一段话,这样灵活运用了,才能印象深刻。

父母的教育。父母对孩子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父母都喜欢看书的话,那么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喜欢看书,这样对于语言的学习无疑是很有帮助的,而且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自己说话的时候都词不达意,那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小的。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三

一、基础知识,注重积累

语文学习主要靠平时积累,积累最好的方法就是打步步推进的阵地战,见到一个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点,应该多看几遍争取以后碰到了不用再花时间去记忆。在平时阅读和学习中,碰到就一定要查字典或词典,查出个究竟来,然后记到一个小本上或小卡片上,随身携带,利用点滴时间加以巩固,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复习时,汉字的音、形、义复习任务轻了很多,而那些平时的积累也成了绝好的复习资料。

文学文化常识的学习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办法,除了平时的学习中对这些知识多加了解,加深记忆,拓展知识面,我们也可以找个本子或卡片,把每课注释部分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摘录下来,平时一点一滴,不费力气,一学期下来,即能硕果累累,收益颇丰。

平时学习文言文时,要习惯于边听老师讲解某些字词,边努力思索这个字在哪篇文章中出现过,当时用法是什么,然后注在旁边,以示区别。等积累到若干种一次多用法后,记在专门的本子上。每篇文言文后都有课后练习,通常都归纳出各种语言特点及其范例,做练习时要用心体会,补在题边,这样,归纳好的本子和润色过的练习题便是你复习巩固和备忘的绝好资料。

二、阅读理解,强化训练

首先,我们平时在课堂上多注意老师的讲解,特别是留心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因为那是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精华中的精华。

其次,我们要有意识的多看些名家作品。当然,由于学习任务重,闲暇时间少,我们只能在夹缝中求发展,把平时看的消遣性质的小说杂志换成文学名著___哪怕是快餐性质的缩写本也好___。同时,教科书里也收集了不少好文章,平时要细细品味,慢慢的,你的阅读鉴赏能力便有所提高,自己也占了点文人气息。

第三,要培养自己的语感。语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感。或许会有一些这样的经历,答语文选择题时,你一看题第一感觉是选A,但再仔细琢磨,却发现B、C、D不同程度也可以,联系语境来说,可能A才是最恰当的一个。当然这并不包括看错题目疏忽大意之过,现代文阅读需细细品位。甚至如牛反刍,字词放在句中看,句子依靠段落看,段落则离不开整篇文章,而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多写,增强你对汉语这门语言的感觉。

三、文章写作,真实有效

作文,首先要有素材。一方面:我们要对日常生活多加观察和思考,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了解一下学校、家庭以外还有些什么?这个社会在悄悄的发生着哪些变化,这既可以作为自己平时消遣,也为写作积累了宝贵素材,“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样的文章往往更加感人,更能带动人的思绪,另一方面,作文水平较低的同学,可以多找一些范文看一看,好的词语和句子记录下来,并尽量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同时,我们还要多记一些名人名言。警句格言,恰当地穿插到文章中去,会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吸引力。

在写作方法上,写记叙文要注意感情冷处理,既不要唱高调,不要让自己的感情过于外露,而是尽量用一种朴实无华的基调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避免在起大落,我们学过这样的文章,如《背景》,它好像只是平铺直叙,但在自然中感人至深,这种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若不成就不要勉强,否则会弄巧成拙,对议论文,首先要审清题目,给自己概括一个符合命题人意图的中心论文,然后以它为辐射四散寻找分论点,多问些为什么?怎么样?这样形成的文章大多是总分式和并列式。

最后,通过对中考中获得高分作文的大量分析,我们认识到:考试作文与作文竞赛大相径庭,考试作文最重要的是立场明确,切忌过分标新立异,而导致立场错误,同时作文结构要完善有条理,语言通顺流畅。总之,要使阅卷老师迅速发现你的论点、论证结构,做到通俗易懂,因为阅卷老师要批阅大量的作文,假如你写得过于含蓄或条理混乱,那么也可能认为你的文章很差,这将对你造成很大的危害。

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四

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在标题上设题

1、标题有什么含义

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2、题目有什么作用

(1)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节,

(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

(3)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智取生辰纲》——主要情节,《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

3、如何拟写标题

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二、在情节上设题

1、如何概括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

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

答题模式为: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简述故事情节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在环境描写上设题

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关于社会环境描写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如《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描写)

※注意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多个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

四、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辨识、分析刻画人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xx手法,塑造了xx形象,表现了主人公xx性格特征。

(1)正面刻画也叫直接描写,方法简称为肖(外)、语、动、心

肖像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描写刻画xx的性格特点,表现xx的某种品质

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以突出中心。如杨二嫂顺手拿走母亲的手套,胡屠户替女婿扯衣裳襟,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等。

(3)侧面衬托(间接描写)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写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2、如何概括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人物形象指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概括人物形象要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结合具体的写人方法,抓住抒情、议论语句,用准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尽可能不要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即多方面概括。

3、如何评价人物

评价人物不要架空,尽可能紧扣文中人物的行为表现,结构为:概括叙述+精当议论。

“形象”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人物群体或事物、景物,

※甚至于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如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周敦颐笔下的莲、鲁迅笔下的朔方的雪等。鉴赏事物形象,重点要了解形态、特征、性质、含义、影响等。

五、在词语上设题

1、如何解答重要词语的含义

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派生义、特定义、隐含义),而不是词典义。

可以试用同义词、近义词替代,解释时注意联系语境分析原因,保持词性一致,最后代入验证。

2、词语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词语赏析)

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注意观察该词的特点,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

人的心情、性格

带句解词+手法效果++

物的特点、状态

答题模板:本句用了xx手法,刻画了/描写了xx,语言生动有趣,简洁凝练,xxxx,表达了人物的xx情感。

六、在句子上设题

1、特殊句子中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文中描写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记叙文中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记叙文中议论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考句子的含义(考虑是否使用某种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

具体做法有:

(1)思考作者的真正表达意图,即剥去修饰,直达本质义,也可以叫做翻译句意。

(2)换种句式,如双否、反问变肯定

(3)突破关键词语

(4)指出句子所蕴含的哲理

(5)指出句子体现的作者倾向、态度

3、句子的作用

重要句子的作用一般是从内容、结构和语言三个方面入手。

(1)内容上的作用

指出该句子运用了……表现手法或者修辞方法,写了……内容,表现了陈述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揭示了……的哲理。

(2)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句总领全文、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埋伏笔、设悬念。

结尾句点明中心(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线索句贯穿全文,使文章紧凑;强调中心句、紧扣主旨,揭示中心。

过渡句承上启下。

疑问句表达鲜明、强调,激发读者思考作用。

哲理句具有启迪作用,画龙点睛作用。

引用句故事传说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3)语言风格上

注意:句子中某个词换成另外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xxx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形象生动地描写了xx

(3)副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xx的情况,换了后就变成xxx,与事实不符。

4、句子鉴赏(自主批注、赏析)

(1)找修辞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理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能传达出作者十分鲜明的感情色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夸张突出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揭示本质,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把某事物的不同特征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条理清晰;流畅贯通,节奏鲜明;感情强烈,增强气势。强调了+对象+特征。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有感染力。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以上是修辞的基本作用,在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句子时,还要联系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和表达出的情感。

(2)找手法

渲染烘托、联想想象、对比衬托、反语讽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调动感官、多种角度、虚实结合、色彩搭配等

(3)找句式

主要从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来考虑。整句与散句的结合,长句与短句的错落,都使句子节奏富于变化,形成错落有致的美,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很有感染力

(4)找用词

在记叙文中主要是抓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

拟声词和叠词,主要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美感。

七、在段落上设题

归纳段意题:

A记叙文:(时间+地点)+人+事

B说明文: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C议论文:用xx论证方法证明了xx论点。

段落的作用

1、开头段的作用

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照应标题(点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伏笔,做铺垫。(注意和说明文、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相比较)

2、结尾段的作用

(1)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2)先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再指出点明了(升华、深化)……主旨(主旨是指:表现了人或物……精神(品质),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揭示了……道理,揭露了……现实(本质)等

(3)总结全文,照应前文或开头;照应题目。

3、过渡段

紧承上文……内容,转入下文……内容,使情节紧凑,结构严谨。注意表达方式的转变,如由记叙转入议论,由描写转入抒情等。

八、补白题

1、揣摩人物心理:符合人物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

2、补充人物的语言:贴近人物内心

3、补充人物行为,特别是神态、动作细节。

九、在写作技巧上设题

1、表达方式的运用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1)记叙文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又包括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环境描写则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2)记叙文中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的抒情

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2、顺序的安排

记叙文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主要考查倒叙、插叙

(1)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答题思路:渲染一种氛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2)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答题思路:插入叙述了……内容(背景材料,某个细节,情节),补充交代了……,刻画人物……性格,突出其某个特点,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更好突出文章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爸爸的花儿落了》)

(3)补叙,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答题思路:补充交代了……内容,使情节前伏后应,使文章结构严密完整,更有力地突出中心。

3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A运用了xx手法

B渲染xx气氛。

c托人物xx性格(情感)

d名xx中心(揭示主旨)

e突出xx主旨(深化中心)

4、行文结构的安排

⑴如何找文章的线索:

1文章的标题2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4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⑵记叙文开头句子有什么作用(从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5为下文埋下伏笔

⑶记叙文中间句子有什么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⑷记叙文结尾句子有什么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5、各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想像、联想,虚、实结合。

(2)渲染烘托主要指环境和场面描写。

(3)对比衬托通过比较,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4)先抑后扬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对象,上下文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突出所写对象,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5)讽刺夸张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和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讽刺,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语言辛辣幽默。

(6)托物言志(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7)以小见大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8)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9)以声衬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十、在文章主旨上设题

请概括本文的主旨大意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与态度。3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十一、文章的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十二、综合表达题该如何做

此类题答案也在文里面,要和作者站在一边”。当然,如能有理有据,自成一说,也是提倡的。答题方法是:

1、重“联系”,巧借用。即一定要按照题干要求,联系文章、结合实际、联系连接材料;巧妙借用文章里的词句组织答案。

2、用上“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条理要清楚。

3、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4、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答出自己的文采。

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篇五

关于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 体裁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 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14、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5、 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 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 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 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 尽致的抒发。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 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 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 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 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 ,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 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 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 ,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 )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 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六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务必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刻、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述、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好处);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刻划分(找表示时刻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刻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一样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一样性格特征的不一样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一样时刻的不一样景致的变化,即时刻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刻(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齐,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5、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方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取。必须要根据文章的具体资料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资料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写作手法及作用:(比较、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透过“……(文章相关资料)”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透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到达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述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好处寄托在所描述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比较手法:透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述的对象,上下文构成比较,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资料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述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明白。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资料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比较:构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证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必须要结合具体语境来思考。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述、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个性是引用的句子)。明白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明白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联;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联,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明白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资料。

答题套路:“XX”一词原指……,那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明白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务必正确明白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能够摆事实、也能够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务必用第一人称;2、务必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务必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刻(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好处,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刻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资料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联(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刻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能够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证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必须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就应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主角,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此刻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能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述:记叙文中的描述分人物描述和环境描述。

(1)、人物描述又细分为:(1)肖像描述(2)外貌描述(3)神态描述(4)动作描述(5)语言(对话)描述(6)心理描述

另外,人物描述从另一个角度看,又能够分为:正面描述、侧面描述、细节描述。

人物描述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述又能够分为:自然环境描述和社会环境描述。

自然环境描述(景物描述)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刻、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情绪、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述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务必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述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资料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资料,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述了……,说了……,透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资料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能够“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好处;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个性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资料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资料的回答。

照应能够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决定: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资料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因此你首先就应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此刻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能够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状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状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资料或重要句子的感悟潜质。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资料的明白;(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决定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推荐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明白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资料;(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贴合文题要求,所谈资料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能够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资料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精选阅读(二):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包括:文章体裁、文章资料、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关于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的重要知识点,期望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以供同学们参考和学习!

1。文章资料?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资料是什么,文章怎样样,作者怎样样。

2。记叙文六要素?时刻、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答:A、此文记叙了(描述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能够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资料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刻划分(找表示时刻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刻、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齐,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能够从--A资料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能够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资料,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述,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取: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务必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比较、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到达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述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好处寄托在所描述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比较手法透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述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述。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述的对象,上下文构成比较,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资料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能够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能够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能够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述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资料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务必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资料。

答:“××”一词原指,那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状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资料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好处)。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资料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比较、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述、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述的方法--①时刻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述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述的种类及作用?了解描述的几种形式(1)从不一样的感觉来描述(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述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述:A、正面描述(1)肖像描述(2)外貌描述(3)神态描述(4)动作描述(5)语言(对话)描述(7)心理描述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述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述:分社会环境描述自然环境描述。

重点了解几种描述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述[包括神态描述](描述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状况。

“②语言(对话)描述和行动(动作)描述: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情绪),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述:自然环境描述和社会环境描述

“自然环境(描述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刻、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刻、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述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情绪,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透过分析典型事例来明白人物形象;二是透过对人物描述(外貌描述、动作描述、心理描述、语言描述、肖像描述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述、侧面描述、细节描述。

2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资料: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A、回答能够还是不能够;(一般状况不能够,个性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好处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爱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一样,表达的效果就不一样。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能够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能够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资料之美---资料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爱xx句,正因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取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好处(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资料。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贴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联,因此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刻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述、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述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好处,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思考,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述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比较、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必须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好处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因此我们就应怎样怎样。

33。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能够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资料,能够这样表述:①文章透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资料中蕴含着的思想好处,能够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务必的资料。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仅供同学们参考,期望同学们及时总结和查缺补漏!

精选阅读(三):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务必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刻、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白话文●(、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述、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好处);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刻划分(找表示时刻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刻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一样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一样性格特征的不一样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一样时刻的不一样景致的变化,即时刻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刻(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齐,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5、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方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取必须要根据文章的具体资料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资料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写作手法及作用:(比较、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透过“……(文章相关资料)”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透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到达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述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好处寄托在所描述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比较手法:透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述的对象,上下文构成比较,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资料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述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明白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资料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比较:构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证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必须要结合具体语境来思考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述、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个性是引用的句子)明白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明白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联;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联,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明白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资料

答题套路:“XX”一词原指……,那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明白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务必正确明白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能够摆事实、也能够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务必用第一人称;2、务必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务必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刻(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好处,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刻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资料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联(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刻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能够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证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必须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就应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主角,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此刻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能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述:记叙文中的描述分人物描述和环境描述

(1)、人物描述又细分为:(1)肖像描述(2)外貌描述(3)神态描述(4)动作描述(5)语言(对话)描述

(6)心理描述

另外,人物描述从另一个角度看,又能够分为:正面描述、侧面描述、细节描述

人物描述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述又能够分为:自然环境描述和社会环境描述

自然环境描述(景物描述)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刻、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情绪、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述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务必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述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资料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资料,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述了……,说了……,透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资料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能够“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好处;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个性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资料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资料的回答

照应能够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决定: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资料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因此你首先就应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此刻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能够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状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状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资料或重要句子的感悟潜质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资料的明白;(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决定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推荐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明白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资料;(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贴合文题要求,所谈资料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能够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资料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快速读懂题意法

中考记叙文选文往往是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或叙事性散文或小说等)

因此在有限的时刻内,考生要做到准确答题,务必懂得记叙文阅读答题的基本技巧

读懂主旨

1。快速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考生要明白,作者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目的,往往是在这人物身上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而这思想倾向往往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如上海市中考记叙文《孩子和书》,主要人物是“女店主”把握住主要人物的各种不一样的描述,才能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要注意的是,并非笔墨多的人物就必须是主要人物有时作者从侧面描述来烘托、勾勒主要人物的形象,如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中,主要人物不是于勒叔叔,而是菲利浦夫妇,正因文章揭示的主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联

2。快速把握情节所谓情节,“就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联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抓住了主要情节,就把握住了文章主要的资料如《孩子和书》中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由“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向顾客推荐适宜的书→帮忙陷入困境的少年→诗人留言示谢→卖书给孩子们系列的情节构成事件,刻画了“女店主”的形象与品质,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3。快速概括文章资料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全文资料?考生在浏览阅读材料后,要学会能以最简洁的语句反映出这个材料主要叙述的资料,这样就会对选文有一个正确的总体印象,以利主题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如《孩子和书》,主要讲的是“一个以前陷入困境的孩子成为诗人后向当年救过他的女店主感恩”的资料考生把握了文章资料后,对完成其他题目会有所帮忙如该文的第17、18题即是

读懂题意

读懂了阅读材料后,考生还须读懂题目的意思它问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提问的?题目里蕴藏着哪些考点?读懂了题意,才能正确答题

1、审读题干的语言中考试卷命题者可谓呕心沥血设计题目,因此题干语是明确的,科学的考生做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语下方我们来看《孩子和书》第16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善良、真诚’在全文中的表现:(1)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2);(3);(4)”让我们来理清题干语的资料:A。“全文”意思是提醒考生根据全文来思考;B。“表现”意思要具体回答文中相关具体的资料,不能笼统或抽象的答题C。题目要求回答三个表现,那必须是全文中最为典型的三处;D。题目中出现的第1个答案是为考生带给了回答问题的角度与基本样式,是示范答案,帮忙考生从资料和形式上明白和答题因此审读题干的语言,就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2、关注题目的考点中考记叙文阅读考题仅5—6题,涵盖面却很大,考查知识和潜质,既有必须的适度,又讲究梯度因此,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考点,那么在考试时就会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答题如《孩子和书》第17题,“……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请说说理由”,这道题目,既考了比较,又考了省略号的作用,还考了人物的思想品质考生如不熟悉中考语文考点,何以回答?

3。留心分值的设置中考语文总分值为150分,在题量不变的要求下,命题者势必提高各题分值,因此注意分值也不失为一个答题的方法从今年中考记叙文《孩子和书》的第18题来看,命题者设下一个陷阱:“联系全文,第○15段中‘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的原因是”(6分)不少考生在这题上失了3分,原因是答题纸上只留了一个空格,考生误以为只有一个答题点其实关注分值,我们就不难发现,该题一空6分,肯定隐含至少两方面资料,否则该题分值高得离谱了考生要学会善于识破试题中的干扰素。

记叙文阅读答题有什么技巧 篇七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那么,记叙文阅读答题有什么技巧呢?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记叙文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八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九

一、考点之一

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二、考点之二

表达方式的考查是什么? 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

[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类型 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

1、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5)环境描写 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_身份、_地位、_处境、经历以及_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_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_性格特征或_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_性格或者_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_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_情感、预示人物的_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_时代背景,渲染_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闻感受或者事迹。

[类型3]、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三、考点之三

表现手法

[类型]: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

对策:

1,了解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 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四、考点之四

含义作用题型 记叙文 考点之一:叙事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类型2]、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闻感受或者事迹。

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_题;总结全文,深化_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类型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

[类型4]、 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对策: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5]、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是什么?” 线索:①人物线索:对策: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