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读后感最新6篇

时间:2023-10-24 14:39:11 | 来源:草料作文网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入木三分读后感最新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入木三分读后感 篇一

本期刊登两位十佳“五老”的故事,让我们分享和感受他们忠诚敬业、无私奉献、务实创新、关爱后代的“五老”精神。

2015年12月14日,记者来到阿坝县麦昆乡中心小学,寻访十佳“五老”之一楠木灯。刚进校门,就看见一群学生围在一起,人群中,一位老人正在给一个孩子剃头。老人神情专注,手法利落,俨然一个专业理发师。几分钟后,老人收起剪刀,拍去孩子身上的碎发。“谢谢楠木灯爷爷!”孩子起身对老人挥挥手,欢快地跑走了。

他就是楠木灯,麦昆乡中心校“名誉校长”,更是学生的“父母”、“理发师”、“勤务员”。他用爱亮起了一盏“明灯”,指引着孩子人生的方向。

“一个孩子都不能少”

教育一直是楠木灯最为看重的事业。2001年上任麦昆乡党委书记,他第一件事便是研究动员学龄儿童入学工作,制定了乡干部包村工作方案,并主动包下了全乡条件最艰苦、村民居住最分散、学龄儿童入学率最低的草原村。

草原村有95户人家,均是四处游牧的牧民,长期漂泊在外。在动员学生的过程中,曾经有一户人家,楠木灯在劝其子女入学时遭到男主人的无理反对,甚至出语威胁。楠木灯听后,没有退缩,往返三次终于把孩子带到了学校,楠木灯说:“读书才是出路,读书才是未来,我们的中心校,一个孩子都不能少!”几年下来,他几乎踏遍了草原村的每个角落,经过不懈努力,全村的学龄儿童陆续走进了学校。而此前,草原村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学毕业生。

每逢采挖虫草贝母的季节,学生季节性流失更是严重。一次,一个残疾学生的家长来学校请假,楠木灯苦口婆心地劝告家长让残疾儿子读书,情到深处,禁不住流泪,家长深受感动,把孩子留在了学校。

如今,全乡适龄儿童一个不少全部入学,毕业生全部升入高一级学校。麦昆乡中心校的学生已从2001年的27人增加到了现在的700余人。

“放下学生不管比什么都难”

在任麦昆乡党委书记期间,为动员农牧民将子女送到学校读书,楠木灯向老百姓作出了“为了学生,退休后伴读四年”的承诺。从2006年8月楠木灯退居二线至今,早已过了他当初承诺的四年,但他依然无偿地留在学校当“名誉校长”,与孩子们同吃同住,每天出操、伴读、接送,起早贪黑。

“亲戚朋友都觉得父亲太傻,退休了就该享清福,但我理解我的父亲!”说起父亲当这个“名誉校长”,楠木灯的儿子尔戈有些欣慰又带着无奈。2008年,因为冬天的夜里经常起床照顾学生,楠木灯大病了一场,尔戈劝他不要再待在学校了,可父亲就是不听。“要他放下学生不管,比什么都难。”

“我们有时想送点东西,表示感谢,他就会骂人。”学生家长东桑回忆,有一次,大家准备献上一条哈达时,楠木灯气愤地说:“要给钱、献哈达?那我以后就什么都不管了。”

孩子手脏了,帮孩子洗;夜深了,帮孩子盖上被子;头发长了,帮孩子理发;学习掉队了,帮孩子补习……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楠木灯与学生们相处的每一天。

入木三分读后感 篇二

余子愚:2004年9月,我到洛阳读大学,因为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大学生活觉得很枯燥。那时候没有手机,和高中同学联系还是写信,书信往来,在信中倾诉烦闷。我的老乡、高中同学何继远喜欢文学,他写信劝我搞写作,何继远说:“大学时间这么多,为何不进行写作呢?”何继远的话给我的大学生活指出了一个方向,也为我的写作生涯开了一个头。

说起写作,我还要感谢我的父亲,他喜欢诗词,我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对我说,能写诗词,你也可以试着写写。从那时开始,我就偷偷地学习写古体诗词,可是没让父亲知道。

早在2000年,我到确山一高上学,学校里有一位语文老师喜欢写诗,还出版有诗集,我很崇拜他,那时想着什么时候我能出版自己的诗集就好了。我的语文老师王秀纯也喜欢写作,她的散文曾在《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等报刊发表,还经常在课堂上朗诵自己的作品。

王秀纯老师要求我们每人准备一个记事本,每天写读书笔记,或者写日记,这是个很好的创举,对我以后的阅读和写作起到很好的作用。

那时,文学的种子就已种下,大学时期,文学的种子开始萌芽。

2005年3月,我在网上无意中搜到丑石诗歌论坛,这是福建的一个诗人群体,办有《丑石》诗报(现为《丑石》诗刊)。谢宜兴、刘伟雄、三米深等人是丑石诗群的核心成员,也是论坛的版主。我在丑石诗歌论坛注册会员,开始在网上发表帖子,交流诗歌作品。他们对我的诗歌习作提出很多意见,我和他们至今保持着联系。

2007年,我开始在官方刊物发表诗歌。2007年12月,诗歌入选《华侨大学报》“中国高校诗歌联展”。2007年12月,简介、诗观及作品入选《新作文》“中国八零后诗歌写作报告”。2008年4月,获得第二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三等奖。

2008年7月,大学毕业之后,在打工之余仍坚持诗歌写作,同时开始散文、小说、评论等文体的创作。

李 东:如此说来,我对你的了解还是不够,真不知你还写小说和评论。既然你的写作涉及多种文体,你如何看待不同文体?

余子愚:我比较赞赏诗人、作家于坚的看法――写作者不要限定自己,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

在开始写诗之前,我一直在进行小说练笔。我的父母年轻时都曾当过民办教师,家里订阅有《小说月报》《收获》等报刊,我从小学起就开始读这些刊物,我记得父亲问母亲,孩子这么小,能看这些刊物吗?我的母亲很开明,说不管能不能看懂,他喜欢看就看吧,只要不影响学习。我现在还记得当时读《导师死了》这篇小说,许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这是我们河南小说家李洱写的。

我觉得诗歌是抒感的,散文是用来记录的,而小说是用来虚构的。诗歌容不得虚情假意,它对写作者的要求很高。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文无定法,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一般的写作者很快就能开始散文写作,散文写作的门槛较低,但是写好不易。小说比较考验作者的逻辑和叙事能力,一个好的诗人和散文家,不一定是一个好小说家。

对我而言,我已经写了几百首诗,写了近20万字的散文,写了不到十篇小说,还有十几万字的文学评论。我是一个喜欢尝试的人,也喜欢探索,我觉得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评论,我都想试一试。可能这会分散我的精力,导致每一种文体都表现平庸,但是我觉得尝试一下还是值得的。

李 东:如果从大学时期算起,你的写作也有十年时间了吧,似乎从来没有间断过,你是如何做到的?

余子愚:首先是热爱,不可否认,我的写作带有功利心,靠写作我才有了今天的生活。我从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到成为一个媒体人,靠文字谋生,这要感谢文学。

我一直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无论是在南方打工,还是回到洛阳,我一直在坚持写。现在写得少了,但是并没有停笔。

其次是阅读,好的阅读是合格作家的必须。阅读如同吃饭,要善于汲取有益的营养。我曾经去过一个老人的书房,他从小喜欢文学,年轻时也发表过一些作品,可是他的阅读不够精细,从他书房里摆放的书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他不能判断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眼界的限制,导致他的写作无法继续。

再次是坚持,没有坚持一切都是空谈。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没有作品,不能成为一名作家。十年回首,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当文学的逃兵。写作的道路是马拉松,漫长而又寂寞,很多同行者走着走着就掉队了,在许多个小城镇,总有孤独的写作者,只能通过文学来和异乡的同行交流。

还有鼓励、赞扬……如同演员需要舞台和掌声,作家也需要读者的肯定。我的第一本诗集出版后,一位朋友在公交车上因为读我的诗而忘了中途下车,一下子坐到终点站。江苏沛县有一个学生在她班里的黑板上抄写我的诗歌《十亩地》,还拍成照片发给我,让我很感动。我们老家石滚河初中的老师在网上看到我写的《石滚河》,他把这组诗歌抄在板报上让全校师生阅读。我觉得他们是我真正的读者,这也是我坚持十年写作的真正动力。

现在,写作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不求发表,也不求获奖,写下去,哪怕只有一个读者,甚至是未来才出现的读者,我都将写下去。

李 东:“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这种状态非常好,为自己书写,不为名利所累。你这次给我发来的是草木散文,你为什么钟情草木?

余子愚:我的散文作品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童年记忆,第二种是草木散文,第三种是身边的日常生活。

因为是农村孩子,从小对草木很熟悉,也很有感情,所以有意识地写一些草木散文,比如《草木书简》。

古人说,草木有情,同样的草木,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形象和情感。大学开始,我的生活从农村进入城市,到现在定居洛阳,草木也成了故乡的亲人,写草木也是写故乡的生活。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是蓝天白云,一望无垠的草地,生机勃勃的树木和庄稼,脸上堆满笑容的乡亲。可是今天的故乡已经面目全非,农田变成了建筑工地,树木遭到砍伐,河水变得浑浊,而且水量很小。那个美丽而又温暖的故乡只能在我的文章中出现,这是一个遗憾。

李 东:据我了解,很多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规划,比如围绕某个地域、某一类人或者某个主题写一系列文章,或者具体到多长时间出一本怎样的书等等,你有创作计划吗?

余子愚:我不是高产作者,近一两年写的东西很少。2005年至今,写诗十年,想把自己的诗歌精选一下,搞一本十年诗选。此外,还有《现实书》诗歌系列,写了三十多首,将继续写下去。

在散文上,继续草木散文的创作,在写作上拓展写作思路和写作方式,从个人的角度入手,使作品的表现更加自由,增加散文写作的广度和深度。

入木三分读后感 篇三

【关键词】机械制图 “摆积木” 空间想象能力

一、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学时减少成为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保证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实用”的前提下,缩减了画法几何部分的教学内容,只保留了体表面上的面、线、点的投影知识。然而,画法几何在制图课程中的地位实际上是无法替代的,它为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以及图解三维空间几何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工科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唯一途径。虽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制图课程中一些抽象的理论得以直观的展示,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但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课内容量大,学生印象不深,有时会出现“一听就会,一做就忘”的现象。因此,为了弥补画法几何部分内容的缩减,同时又缺乏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不足,采用“摆积木”这种行之有效的练习,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什么是“摆积木”练习

如图1所示,在小册子上有若干幅组合体的三视图,用所给的积木能够摆出每一幅图的立体模型。只有真正掌握了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和步骤,看懂了三视图,才能实现二维平面图形到三维立体形体的灵活转换。

三、为什么“摆积木”能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是空间想象能力”。所谓空间想象能力,就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种思维活动的分析、综合、加工处理,从而产生新形象的一种综合能力,它主要来源于空间形体的感性认识。所以,建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首先要从最直观的、最感性的形体开始,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组织教学。通过将实体模型从空间形体到平面图形,再从平面图形到空间形体这样一个反复过程,即可慢慢建立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摆积木”,即由三视图摆出其所示的立体模型,再由立体模型验证其三视图,这一过程是一个“由图到物,由物到图”的双向思维练习,完全符合空间想象能力建立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四、结语

“摆积木”对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其符合以下几点:

(一)符合画法几何内容缩减后,弥补空间想象能力培养不足的要求;

(二)符合空间想象能力建立的概念,具有理论依据;

(三)符合形体分析法的解题思路。读组合体视图部分是《机械制图》课程中关于读图方面的重要环节,以读基本体视图为基础,同时又作为读零件图和读装配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木是由一个个基本体组成的,图中的每一个线框都对应着基本体。形体分析法,即将组合体分解成若干个基本体,然后弄清这些基本体的相对位置以及表面过渡关系,构思出组合体形状的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摆积木”,积极组织学生练习,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放在首位,进而推动学生绘图能力和读图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入木三分读后感 篇四

【关键词】阅读理解;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082-01

1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发展现状

课程改革进一步强调了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重要性,而且富于创见性地提出了新的具体规定和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与作用;对于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意见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了解叙述、说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理解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设性意见,切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局限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将课堂学习和课外拓展结合起来,促使语文阅读教学开始向多元开放的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又存在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教学观念严重偏离,部分教师却仍死守传统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不放,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的被动接受者。另一部分教师则急功近利,明明还没有深入解读新课标,却急于“落实”,使阅读课堂流于形式。

第二,教学目标错位,很多教师错误地将阅读教学视作提高成绩主要途径,不惜将侧重点放在课文内容的解读,而不是阅读方法的培养上,学生毫无兴趣,更不用说积极、主动、有感情地投入。

第三,教学内容褊狭,很多教师将阅读重心放在范文讲解之上,不仅在课堂内未进行相关延伸,而且很少进行课文阅读推荐和赏析,更未让学生自主讲解、即兴发挥和延伸写作。长此以往,虽然学生对课文烂熟于心,可碰到课外阅读却往往不知所云,束手无策。

第四,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单一的讲授法和朗读法等传统方法教学阶段,而对强调互动性的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文献搜集法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重视不够,导致阅读课枯燥无味,学生对于阅读的认识也随之错误定型。

2 自主、合作、探究――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改革之策

要解决上述教学问题,最重要和最行之有效的策略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全力引进和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促成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改革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教师应当系统学习现代教育论和新课程标准,尽量把阅读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阅读教学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园地。朗读课文、改编作品、设置疑问、“名师解答”,既让学生全力参与,又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并树立起课堂小主人的意识,由此生发对各个科目的热爱。

其次,深化教学目标,提倡个性化和创新式阅读教学。革除以升学率为教学目标的短视行为,延伸阅读内涵。因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选取不同文体中的典型篇章,给予示范讲解,教授学生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方法,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然后再采取自愿与推荐方法,由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展开不同文体的专题讲解与探讨,并进行方法总结。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在教师讲解《中国石拱桥》,向学生传授说明文有关知识后,剩下的篇章则可以由学生自主组成小组,进行探讨,以通过阅读巩固说明文基础知识之余,熟知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并激发他们绘画中国建筑的兴趣,最终使阅读与绘画等审美活动结合起来,拓展阅读教学的功能。

入木三分读后感 篇五

关键词:诵读 兴趣 习惯 方法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4-0052-02

作者简介:刘正芹(1976―),女,江苏兴化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江苏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副校长。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学科教学。

诵读指导课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权威性的具体指导方法,在网上搜寻到的相关资料也很少。到底该怎样上才算是一节好的诵读指导课呢?怎样指导才能让诵读教学更有效呢?揣着这一课题,本学期,笔者参加了市诵读中心组的系列教研活动,重点研讨低年级的课文诵读指导策略。通过一学期的调研、交流,结合自己的上课实践,笔者认为,上好低年级的诵读课应该做到四重,即重兴趣、重习惯、重方法、重评价。现谈谈自己的点滴感受,与诸位同仁交流。

一、重兴趣

笔者一直任教小学高年级语文,与低年级学生接触不多,通过到低年级上诵读课,笔者发现用于五六年级学生的诵读指导方法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指导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低年级的诵读课,应该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无论是新课的导入,还是指导的过程,甚至最后学生的诵读展示都应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诵读兴趣,用“趣”点燃儿童诵读的热情,进而让学生爱上诵读,主动诵读,自觉养成诵读习惯,提高学生诵读的水平。

如导入新课时要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诵读情绪,可以放音乐、听录音、看视频等。当然,音乐和视频资料要跟准备指导诵读的内容感情基调一致。

笔者在指导诵读《木兰从军》课文时,播放儿童歌曲《花木兰》,导入新课,配以老师深情叙述:“小朋友们都知道,这首歌唱的是――花木兰。是啊,花木兰的故事从古至今被人们传诵,人们可以用歌声表达对这位女英雄的敬意,同样,我们可以用诵读表达我们的敬感。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诵读木兰从军的故事。”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进入课文情境。

只有这样,先顺利将学生带入诵读的那个场,学生才可能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重习惯

我们都知道,好的习惯,可以受用一生;不良习惯,会害孩子一生。老师们诵读时,一定要做到:身体站直、站正,头抬起,眼睛有神,注意与听者交流,注意自己的表情,同时配以简单得体的肢体语言等。这是诵读的外在表现,当然还包括诵读过程中的停顿、轻重缓急、语调的把握等。可是,我们低年级学生的现状是怎样的呢?通过半学期的观察,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拿到书翻开就读,老师喊到他(她)站起来就读,还有的干脆把书放在课桌上低着头读,在朗读过程中,有的不注意停顿,有的拖腔,甚至有的捏着嗓子读等,更别谈什么表情和动作了。另外,还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因为“朗读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审美”,这种美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应该包括学生习惯的外在美和诵读本身的美。

良好的诵读习惯从哪里来?笔者认为从不断地练习中来。只有练习、练习、再练习,才能习惯成自然。比如诵读姿势的训练,每逢请学生站起来诵读,笔者就提醒:“身体站正,头抬起,眼睛有神,书捧好。”再如,在诵读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提前做好翻书的准备、转行读的准备。在《木兰从军》一课中,就有两处地方要提醒学生做好准备。一处是第2自然段中的“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她想”这两个字各在一页。还有一处也在第2自然段中,“她说服了家人,男扮女装,替父从军。”“说服”这两个字又分开了,各在一行。如果不提醒学生提前做好翻书或转行读的准备,学生就会把句子读破,影响诵读的效果。

所以,我们在诵读课上应根据不同课文、不同语境,细心关注细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长此以往,使学生养成诵读好习惯。

三、重方法

(一)示范读。有人说:“示范就是指导,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指导。”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低年级儿童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模仿就成了他们学习的心理需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儿童的学习,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诵读大师的朗诵视频及老师或学生的范读在低年级诵读课上应被恰当地运用,那种随课本发放的朗读光盘或磁带并不能完全满足诵读的要求。

(二)直观指导读。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指导诵读。笔者在指导《木兰从军》第1自然段“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时,就直接出示书上插图,问:“这幅画上画的是谁?你喜欢她吗?”接着指名读这个自然段,结果发现读得很平,再指导学生看图并深情地说:“花木兰就是这样一位女英雄!”再指名读这个自然段,学生自然就将“女英雄”“花木兰”读得很有味道,而且语速适中,为诵读全文定好了基调。

(三)边想象边读。如中心组的老师指导“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一句,就启发学生想象:江南哪儿好?学生说,江南风景美,江南的水也美等,在此基础上再诵读全句。学生有了之前的想象与交流,读时自然就慢了些,有了画面感。

(四)角色体验读。笔者在指导诵读《木兰从军》第2自然段木兰的心理活动时,就指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花木兰,设身处地地去想,去焦急万分,在角色体验过程中,学生将木兰想的内容读得轻而缓,将木兰做决定的内容读得坚定而有力。这样的效果是纯粹的语言说教换不来的。

四、重评价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而,诵读课上更应该努力让教师或学生的评价成为提升学生诵读能力的助推器。

(一)评价主体要有变化。我们的诵读课堂,评价的主体不应再是老师一人,可以是同桌(当同桌两个学生互相练读时),可以是班上其他同学(练习之后全班学生展示朗读时)。同伴们的评价似乎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二)评价语言、方式力求多样,富有启发性。如中心组的老师课堂上“那满眼的江花还不够红”“这样读就像一位小诗人了”“听你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江南美丽的春景”这样的评价语很多,对“能不忆江南”的诵读,几乎没有语言的直接评价,就是让学生所看到的“能不忆江南”字眼放大、放大、再放大,进而自然使学生的情感由浅入深。此外,老师适时地给学生竖起大拇指,轻抚学生的小脑袋,对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这些,都让学生自信心更强了,既愿读,又能读好。所以,我们的课堂应再多一些鼓励的眼神,激励的话语,竖起的大拇指,振奋人心的掌声,真正为指导诵读服务。

当然,低年级诵读指导课有效性策略很多。有句话说得好:“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不管使用何种方法,总得从学生实际出发,总得向着提高学生诵读能力的方向努力,不是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入木三分读后感 篇六

这是一次荆州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竞赛课,学习的课文是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我领着学生一遍遍地朗读着,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好停顿,读出韵脚,从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学生读书的热情非常高,整个课堂可谓书声琅琅,沸沸扬扬,我感觉效果不错。

趁热打铁,我提出更高层次的朗读要求:“同学们,情感朗读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诗歌的情感呢?”短暂的思索后,学生们纷纷举手了。

“要注意重音的朗读。”

“要读出人物的语气。”

“还要读出语调的抑扬。”

说得多好啊,我兴奋地让一个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试读。可几次试读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朗读时,学生仅仅只是把几处词语做了过分强调,读得呆板,生硬,始终读不出诗歌所蕴含的感情。为什么知道了朗读的方法,却不能达到相应的朗读效果?症结在哪里呢?我想,这里面有一个情感体验的问题,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

我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谁说女子不如男!这首诗歌就为我们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故事。请你选取一个情节展开想象,并体会木兰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听到要求后,同学们便投入到了热烈的小组讨论中,随后便有了令人高兴的发言。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坐在纺车边,不住地叹息,她一脸忧愁,头发被风吹散了也不知道,她就是木兰。可汗为了抵御侵略者,大规模地征兵了,木兰年老体弱的父亲也在名册之中,这怎能叫木兰不忧心忡忡呢?几天的不眠之夜后,木兰终于坚定地决定:披上盔甲,代父从军。

生:一大早,家人就忙碌起来了,又是买马,又是买马鞍、马垫、马鞭。看,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后,木兰踏上了遥遥征战之途。毕竟是女儿身啊!黄河浩浩荡荡的流水声勾起了木兰对家人的无比思念,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离家越远,木兰那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越是与日俱增!

生:木兰骑着战马冲向敌阵,敌人万箭齐发,可木兰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想将敌人杀个片甲不留。战斗是慷慨而又悲壮的,可木兰哪像一个弱女子,分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英雄!

生:胜利的消息传遍了京城,凯旋回朝的木兰也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可汗给木兰记了大功,并拉着木兰的手亲切地说:“爱卿啊,你为国家立了大功啊,联封你为尚书郎,如何?”木兰赶紧跪拜在地,激动地说:“可汗,臣不图任何功名利禄,只求能回家去看看多年未见的亲人。”可汗欣然应允。

生:听到木兰打胜仗回来的消息,全家人乐坏了!姐姐梳妆,弟弟宰羊,父母做饭,只等着木兰踏进家门。十年不见,可父母在浩荡的军队中一眼就认出了女儿!木兰换回了自己一身漂亮的女儿装,同伴们惊讶得瞪大了眼睛:木兰,你竟然是一个女孩!

……

学生们犹如摄影师,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把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过程一一展现了出来。而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激发,体会到了木兰内心深处的忧虑、思念、悲壮、喜悦……“同学们,你们能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这一幅幅画面表现出来吗?”我大声向学生们发出了挑战。“能!”学生们的回答同样响亮。

接下来的朗读似乎水到渠成,学生自读,个别读,师生串读,形成了一个灵动多姿的教学板块,整个课堂充满着读书的快乐!

湖北监利县玉沙中学 433300

课堂感言――

在体验中朗读,这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呀!想象着木兰身披戎装,骑着战马,冒着“箭雨”,冲向敌阵,建立一个又一个功勋,我的心中就充满了作为女子的自豪,又对木兰产生了无限的钦佩。当我把这种感情融入到朗读中,才恍然大悟:哦,应该这样来朗读课文!我很喜欢老师要我们放飞想象,解读诗歌,在想象中,诗歌变成了一幅幅灵动的画面,一个个生动可感的故事,提高了我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从而也提高了我们的朗读能力。(张扬)

【说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