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虎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10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一
第六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中体会父母之爱。《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更要以它为例子,切实贯穿落实以上两个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抓住事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六要素分别是什么,罗列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把它们串联起来,自己概括出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是抓住父亲的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进行挖掘,适时提问学生父亲在说这三句问话时的心情有何不同。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明白每一句问话中包含的所思所想。指名让学生分析,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觉得还可以用采访的形式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呢?”这样一采访,可以更深地走进父亲的心灵深处,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并且引申出父亲对孩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更你在一起!”让孩子认识到正是这句承诺支撑着父亲坚持下去永不放弃,这正是儿子在废墟下信心的源泉。
另外,我还紧紧扣住“挖”字进行挖掘,为什么不写其他动作而只写“挖”字?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中明白只有“挖”最能体现出父亲的劳累与坚持,从而感受到父亲的形象,体会到他的了不起。在此基础我可以再深化,问学生是什么在支撑着父亲如此苦苦地挖掘?这样就更能挖掘出父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承诺。
课堂最后,可以从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的外貌描写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崇高的父亲形象,用图片去激化孩子们的情感,去感受父亲们内心的那份伤痛,有了情感累积之后,再去想:“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儿子还是生死未卜,这时的父亲最想对儿子说什么呢?”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动心动再手动。此时进行写话练习,让学生真情的清泓流淌出内心,水到渠成。再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用深情地话语读出来,浓浓的父子情如涟漪般荡漾在教室里,久久不散。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部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地震给大家带来的灾难,给下文做好铺垫、我让学生观看洛杉矶发生地震时的图片,一边出示图片一边由我讲述地震在瞬间造成的桥梁受损,道路瘫痪,失去亲人的悲痛。让学生犹如身临现场去感受地震的可怕和毁灭性。然后引入入在这样可怕的地震中演绎了一幕父亲救儿子得动人情景,让我们去走进他们。在引导学生深究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句话时,我着重抓住描写父亲外貌、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孩子们在反复品读、感悟的基础上理解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6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是什么力量让父亲如此这样辛苦,不顾生命安全去救自己的孩子呢?”学生顺势就会说出是这一句话的力量,这时父爱的力量。最后,通过出示汶川地震中那一幕幕父亲、母亲和孩子感人事迹的图片,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爱的力量。
整节课就在我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接近了尾声,从学生眼睛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投入与热情,但同时也看到了我们班个别孩子那绽开的笑脸。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失败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虽然理解了文章,但并没有真正走人文本,去真正的感受父爱的伟大。思索了许多,反思了好久,我觉得我的投入激情,一名优秀的教师她不但是一个语言家,而且还是一个表演家。我们不但要把它说出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它“演”出来,这种“演”是面部的激情高涨,是语言的抑扬顿挫、是肢体的一起一伏,是跟文本一起哭,是跟文本一起乐。我想只有这样,学生才和我们能达到情感的共振。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的课堂。其次,在引导学生时总觉害怕学生说不到,做不到,从而用自己的思想左右学习,用自己的语言代替了学生语言。学生失去了展现自己的机会,教师呢也不能做的从容自如。我们应深刻的了解到,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我们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应该是我们可亲可爱的学生,我们是这个舞台的策划者,我们的目的是要我们的孩子跳出绚丽多彩的舞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堂教学的路还很长,它需要我们努力的去发现,不断地探索,找寻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找寻适合学生发展的路子。只有这样,我们自己才能更从容,才能更自信,我们的学生也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五年级语文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中,在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层次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感悟时,我重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入研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语句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一是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七岁的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二是引导学生体验,如:父亲当初“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伤与绝望;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三是朗读训练,以读促思,在指导读中让学生通过语感来感悟内容。最后在品读、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编排课本剧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较之以前学生在课内参与积极性高,学得投入,有一定的实效性。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我设计了几个情境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风格,下面我将本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情感脉络流畅。本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课文,我按照以各种身份的人的目光所见,父亲所做—→父亲的感人之举,用自己的行为所铸就的一曲父爱之歌— →地下的三十八个小时—→把机会让给同学,共谱人性颂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情境,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2、注重了对朗读课文的指导。如对“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几句话的朗读指导,将其改编成诗歌的形式,再配上音乐,学生的感情一下子激发出来,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再如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朗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使学生将自己以阿曼达的身份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似乎自己的人格也随之高尚起来!
3、注重了对课外知识的拓展。通过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启迪学生深入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情感。在最后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一次地震,书写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句承诺,一分责任,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颂歌。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你想的是什么呢?相信随着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会思索得很多很多……人间自有真情在,老师向大家推荐三篇亲情文章——《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妈妈,我找了你好久》《父爱》,让我们在一次次阅读中,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在一次次心灵碰撞中,让我们感受亲情、走进亲情、拥抱亲情!”这一拓展不仅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且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我认为这种亲情教育不止让学生受到感染,而是思考、是行动,将课堂的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成长中。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需要改进之处:
1、教学本文时,牵着学生的痕迹太严重,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缺乏对方法的指导。须知“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正是这一道理,切记,切记!
2、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共振。学完这节课,我感到我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犯了相当然的错误,高估了学生,一味的沉醉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理解,没有达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要想与学生情感共振,还有一段历程,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情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篇篇的课文阅读中、体味中,感受人生的生活百态,去丰富自己的思想。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让激情真正的涌动于课堂!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1、我在努力地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始上课时,我就告诉学生:今天我是不把问题说出来,而是让大家读课文,然后思考老师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回答?在自主、探究学习之后,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听取大家的意见。因为每节课不可能提问到每一名学生,所以小组学习就是他们展示自我的一个空间。2、拓展思维训练。学语文是为了应用,我们应该具备大语文的教学观。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切身感到人物品质的伟大的同时,让他们代表不同的人物写出想对父亲说的话,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自己内心的震撼。做到了读写结合。
关于父亲是否失常,在课堂中进行了即兴的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伟大的父爱。大遗憾的是在课堂的调控和把握上自己还要加强。
课虽然上完了,但我深深知道:以后的路还很漫长,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老师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的体会得到升华。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三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感人故事。
我所讲的内容为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是扫清生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脉络;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本堂课中,值得庆幸的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同学们积极的回答问题,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完成。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深的明白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课后我根据各位前辈的指导认真的做了反思:
一、没有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非常震撼人心的文章,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这伟大的父爱,深厚的父子情呢?这离不开一点——朗读,而且是有感情地朗读。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朗读不仅可以发展语感,还可以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多加培养。
二、忽略了“自然段”和“部分”的区别。
在本课的学习中,有要求学生给文章划分部分。当时学生将“部分”称做一大段,其实以前也出现过此类问题,只是那时我认为学生懂其意思,无大碍,便一直没有指出。后来经张秋月主任指出,一下子点醒了我。是啊,这样久而久之难免会使一些同学混淆,同时也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语文的严谨性。是的,我想在教学中关于“自然段”和“部分”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一个,但我唯一确定的一点是这都不是小问题,不能忽视。
三、“概括主要内容、掌握概括方法的问题”讲的不够到位。
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一大难题。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一篇文章要小学生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确实不易。所以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着概括还要学会寻找方法。在这方面我给孩子们的训练太少,同时也没有给他们很好的引导。即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将整个故事复述一遍,再在复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最后对这个概括进行浓缩。
在反思中,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我深知www.huzhidao.com自身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学习、摸索,使自己进步也为了使孩子们有更大的进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四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五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
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但作为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连叫了三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
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反复研读,出示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六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本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课文,我按照以各种身份的人的目光所见,把父亲所做的感人之举,用自己的行为所铸就的一曲父爱之歌——挖的三十八个小时进行重点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计情境,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下面我将本课的重要教学情景叙述反思如下:
师:你们从哪些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我从这儿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一直在挖着,不把儿子救出来不罢休,他是多么的坚韧不拔啊!
师:你真会体会! 同学们,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可以读出许多的联想。请你们自由地反复地深情地读读这一段话,看看自己读着读着,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学生自由悟读。
师随机采访学生: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生:他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宁愿冒着生命危险!
师:能带着这种体会读读吗
生深情地读着。
师:你很善于体会,你的朗读打动了我!
师:你呢 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我看到了一位坚强刚毅的父亲!他挖了那么长时间都没放弃!
师:你能读出父亲的刚毅来吗
生读。
师:还有想谈谈的吗 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生:我看到了一位执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责任感很强的父亲!
师:当你体会到这些,又会怎样来读这两句话呢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你真是在用你的心感悟和朗读课文!
(反思:注重了对朗读课文的指导。"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几句话的朗读指导,将其改编成诗歌的形式,学生的感情一下子激发出来,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让学生"个性化"地读书。所以我接着设计了"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独特理解。)
师:现在我有一个问题——课文这样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作者为何要如此不厌其烦地写出时间的流逝 为什么不精练地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
生:这样写出了父亲挖得很艰难。
生:这样突出了父亲挖了很长的时间。
师:36小时是多长的时间呢
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师: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哪!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中,父亲不吃也不喝,不休也不憩,一直在拼命地挖着,为的是——
生:救出儿子!
师:多么感人至深的骨肉亲情!让咱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师:"没人再来阻挡他",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
生:救火队长,警察,失去孩子的父母。
师:咱们分角色读读,现在你就是救火队长,请你阻止他——
一生:"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师:现在你是警察,请阻止他——
另一生:"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师:"现在你们都是失去孩子的父母,请阻止他——
生齐:"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反思: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在读中感悟。)
师:父亲听从了这些好心人的劝阻吗 他为何要如此倔强,执著呢
生:因为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
生:因为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师:是哇,一分一秒都不容耽搁呀!那父亲凭什么,凭什么断定儿子在等着他呢
生:因为父亲曾多次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如果你的父亲也曾这样对你说,你会怎样想
生:不管发生了什么危险,父亲都会来救我!
生:父亲会用生命保护我!
生:有父亲在,我什么也不用怕!
(反思: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换位思考,较好地突破了难点。课堂是师生对话的艺术,教师循循诱导,使学生的感悟拾级而上,层层深入。)
师:于是,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让他重新挺立的正是这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众人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是,回响他耳边的仍是那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他筋疲力尽时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这句话是支持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心底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执着!
7,师:让我们走出父亲的内心世界,回过头来看看父亲此时的模样。引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为什么会成了这样 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呢 同学们,请联系录象中的内容,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父亲跪在地上,用双手拼命地刨着废墟,手掌手指磨破了,鲜血淋淋,可父亲全然不顾,还在竭力刨着。
生:我看到父亲正在费力地刨着,突然,从高空坠下一根房梁,正砸在父亲腿上,顿时,鲜血直流……我说不下去了
生:我看到父亲疯了似的挖着废墟,边挖边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救你来了,你在哪儿 "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的想象,我感受到了一份血淋淋的父子亲情,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了不起的父亲!让咱们带着深深的敬意,齐读这两句——
生:"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反思:以上环节,是全课的重点环节,我想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真切地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于是,我抓住全文的文眼——最能辐射全文的一段,最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一段,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感悟,在回味中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物形象逐渐在孩子心中丰满,高耸, 从而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提升阅读的品质。)
需要改进之处:
1,牵着学生的痕迹太严重,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缺乏对方法的指导。须知"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正是这一道理,
2,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共振。学完这节课,我感到我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犯了相当然的错误,高估了学生,一味的沉醉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理解,没有达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要想与学生情感共振,还有一段历程,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情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篇篇的课文阅读中,体味中,感受人生的生活百态,去丰富自己的思想。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让激情真正的涌动于课堂。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七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
(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了不起。“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动于父亲的了不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
(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 。
(3)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情绪没带动起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八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针对我们两个班的实际情况,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不过还好学生有提到这点的,我及时给予肯定。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而且我自认为,我提问的太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让课堂有些被动,这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是不够大胆,不敢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这一直都是我做的不好之处,其实都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将课堂交给他们是必然的,今后必须学会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做好我的引导就行。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 篇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掌握生字词;二是熟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抓住文中对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体会父亲爱的了不起。
文章值得推敲的语句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为突破点,以点带面,在这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他沉甸甸的爱和肉体的痛苦;继而在体验父亲心理活动中读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最后探究父亲的精神支柱,读出伟大形象。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紧接着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感人的场景,通过音乐的渲染等,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的,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
可是,作为语文课堂,仅仅让学生感动就够了吗?在教学中如何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呢?如何在人文教育的同时促进语文知识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我以后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十
丽雅交待今天的两节语文课用来第四单元考试,可因为打印室的机器坏了,所以只能临时准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备课如果是有感觉的话,时间少点也不要紧。今天就是这种情况。我先初步理清了课文头绪,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将这位父亲形象借助课文语文语言铭刻在孩子的心里。如何分层落实呢?
一、感知背景,进行铺垫关于地震,孩子们是没有生活体验的,但对此又并非零起点。
他们在影视作品、报刊杂志或是课堂学习中对此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这应是学生的学习起点,所以课堂切入的谈话也就从地震开始了。接着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了解这场大地震。从对地震的一般了解到具体到某一次地震的理解,学生对于地震本身灾难性的认识已有质的飞跃。这为进一步阅读文本中的故事,走进故事中的人物内心有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直面父亲,浓墨重彩父亲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人物,但作者在描述中始终保持着客观冷静的态度。
文中唯一带有强烈个体情感倾向的。就是结束时“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的表达。我想这也是作者在写完整个故事之后,无法自抑的流露。作者对这位父亲最重彩的描写就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作者从时间的长度,父亲的外貌,他人的行为等角度将一个偏执得有些发狂的父亲作一个细致的描写。在这里,“36小时”是个怎样的概念?那是整整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的漫长,那是学生两个星期的课时量!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父亲在不断地挖着,在一片废墟里,又有着怎样的困难与危险啊!或是余震不断,或是塌方连连……每一次危险都可能是致命的!在这里,我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这段文字读懂、读活、读厚、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
三、旁敲侧击,映衬烘托在这一场灾难中,在这一片废墟里,其实还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都有着同样的遭遇。
难道说他们都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或是爱的不够深吗?为什么会只有这一位父亲孤军奋战呢?不是的,那是面对一片废墟,凡是还有一点理智的人都能看到,生还的可能几乎是不存在。所以,很多父母“绝望”地离开。好心人的一句“太晚了,没有希望”是多么辛酸的无奈,消防队长与警察以专业的眼光作出理性的分析:“这里太危险”!但是,这些所有合情合理的规劝都无法使父亲放弃一个没有理智的行为。“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一次又一次语无伦次的回答,执着得近乎固执的追问,让我们看到此时所有一切的理性思考与客观分析都不存在,占据他内心的只有那父子之间曾经的承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这里,通过师生的对读,引导学生对他人行为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深切地感受伟大的父爱超越一切!整个设计简单、朴实,紧扣语文本质,紧贴情感共性,带领学生经历一场深刻的爱之旅程。后记:我瓯海的一位同学也研究过这一课,课后在网络上找到她的反思,没想到与她的上课思路基本一致。反思里的很多语句也就借用了她的语言。真有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欣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10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虎知道的价值所在。
推荐作文:
- ·在学生会的工作心得体会最新8篇
-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最新3篇
- ·教师读书的心得(优秀10篇)
- ·情人节特别含蓄又有深意的情话
- ·曾经的历史风云
-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6篇
- ·工匠精神读后感【优秀5篇】
- ·那年,那时,那月饼
- ·你好2023优美句子110句
- ·觉醒年代观看心得【精选6篇】
- ·打造精英团队心得 如何打造精英团队【优秀3篇】
- ·用20年的时间填写一份优秀答卷
- ·《鲁西西传》读后感心得(精彩6篇)
- ·最新2022感恩节祝福语150句
- ·阿q正传读书心得(最新7篇)
- ·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0篇】
- ·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7篇】
- ·信念坚定心得体会范本 坚定信念感悟【优秀9篇】
-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优秀6篇】
- ·班组长培训心得体会精选3篇
- ·关于君子的经典名人名言大全精选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个人心得收获(精选7篇)
- ·班组长培训心得体会(优秀9篇)
- ·国庆节最后一天朋友圈文案短句
- ·七夕情人节表白句子(精选)
-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优秀10篇)
- ·假如……
- ·信息技术2.0培训心得体会最新5篇
- ·2023年自己生日文案短句
- ·阅读季羡林散文的读书心得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