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反思【优秀4篇】

时间:2023-04-10 09:19:41 | 来源:草料作文网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虎知道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4篇《颐和园教学反思》,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虎知道给您的好友哦。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感受颐和园的美。进入正题后,我直奔重点,让学生找出作者描写颐和园景物的段落。《新课标》在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句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基于这一要求,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一些词句中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比如:从“耸立”中体会到佛香阁的高;从“滑”体会昆明湖静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按照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朗读体会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赞美以及流露出的一种民族自豪感!课文分析很到位,学生读得也很不错。

不足的是最后结尾时,感情升华完了,就是文章总结不够好。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完第一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后,没有及时总结:颐和园就只有这些美丽的景物吗?学生们会很自然的读出最后一段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升华感情——是啊!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进而了解本课的结构特点——总、分、总。这一环节是我预设好的,但是因为心里一直强调自要做到最完美,一急竟把它给忘了,还是自己心理素质不够好啊!

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了解移步换景法。这一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太好。课的最后以总结性的话语问:“同学们,本篇课文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游览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学生们都能很好的找到“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是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一一出示,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了解本课的写作特点移步换景法。但是这样讲解效果不是很好,这样的教法过于平淡无味。议课时,梁自娟老师建议:如果把开头的情景朗读视频在讲解移步换景时播放,学生边看边听老师讲解,理解移步换景就是按照浏览的先后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描写。极致到位的点评!想想也是啊!人让学生根据情景朗读感性的认识移步换景,这样会更有利于他们对这一写法的了解。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二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自由读。用心去体会游人的感受。

2、指名读。

师:如果你能再读慢一点,游人欣赏、留恋的味道就更浓了。

3、指名读。

师:读得太美了。真静啊!老师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吹皱了这一湖清水。

真悠闲啊!你一定是舒服地躺在船上欣赏这美丽的湖光山色。

师:同学们,这里能用划吗?

生:不能。这个划,划破了湖面的平静,划破了游人的心情。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划字。

生:滑字体现了湖面的平静,体现了游人的悠闲与留恋,滑字说明船是随风而动,随水而动,不是人操作的划。

师:这也是随心而动。

4、再读,读出滑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意境。

反思:

按照现在课堂流行的模式,这段上到这里就结束了。教师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恍若置身于文中描述的湖光山色之中,激起他们与作者与游人相同的感受

美。在与文字产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下,抛出相近的两个字滑与划进行比较,品悟滑字在文字表达上的妙处。通过品悟促使学生情感的提升,将感官上的浅层美感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感和情境美感。整个过程在文字上使学生经历了感受、感知、认知这样三个过程。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教学环节,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1、效率低。整个环节从切入、展开、收拢到点睛大约花时10分钟,占整堂课的四分之一,可最后的收获在语言文字上只是一个滑字,占整篇课文的四百分之一。

2、增量少。学生通过学习在情感、理解的读上都表现出了增量。然而在关键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呢?联想平常课堂上学生情动而辞不发的现状,我不禁怀疑:这费尽心血得来的一个滑字,学生能像作者一样巧妙地运用吗?如果不能,那么我这节语文课教了学生什么呢?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三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并且向学生推荐了《天河部落》这个教学平台。

在课后还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与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总之,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数量爆炸式地增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赋予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四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层次清楚,移步换景、首尾呼应,其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为了能体现生本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把文本内容和写作方法都在读和交流中理解领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预习探究

2、合作交流

3、品读体验

4、汇报交流

……

一、在课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自学探究的能力。

课前先让学生搜集颐和园相关的资料,并在小组里交流搜集到的是什么资料。通过搜集和交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背景有更详细的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接着再通过生字词检测预习的效果,不仅考查了学生课前掌握的情况,还交流了学生自主探究生字词的方法。

二、在合作中把握重点,在交流中学会探究。

通过师引导找全文的中心句和划出有关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弄清楚作者的游览顺序,使学生对本文有整体地把握。同时对移步换景,也叫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的写作方法有了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作者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观察点又是怎样的?使学生对全文结构安排,作者行踪都有较清楚地了解。

三、重点品读,领悟学习方法

师引导品读来学习长廊的内容,使学生在交流中把长廊的长、美的句子朗读出来,特点探究出来。师再引导小结本段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方法:边读边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再把景物特点概括出来。并用这种方法自学万寿山、昆明湖的内容。

出示自学要求:

(1)选择你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不同的符号画下来。

(2)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对照要求深入地自学探究,生本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在交流中学习,在汇报中体会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先在小组里交流探究的结果,然后全班进行汇报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景物特点。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生本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将“滑”与“划”进行对比。学生举出生活中的滑冰和划船例子来说出它们的区别。再例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地展开想象,并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就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4篇《颐和园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