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优秀9篇】

时间:2023-04-14 16:56:10 | 来源:草料作文网

我们在职场上工作,一定要注意工作方面的创新,如果平时不注重创新,那么,就会让我们的工作处于不利局面,那如何培养创新管理意识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9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虎知道给您的好友哦。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篇一

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一种努力开拓、勇于创造发明的能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不失时机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迎接21世纪的国际竞争做好充分准备。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例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不墨守成规(规则,方法、理论、说法、习惯),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同书事和权威质疑;不盲目效仿别人想法、说法、做法),

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不喜欢一般化,追求新颖、独特、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与其他方面的科学精神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例如:创新精神以敢于摒弃旧事物旧思想、创立新事物新思想为特征,同时创新精神又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当创新精神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时,才能顺利地转化为创新成果。成为促进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精神提倡新颖、独特,同时又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制约;

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这是当代创新活动不可少的方式:创新精神提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出现错误认知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总之,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创新精神。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创新精神的的重要性

1、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4、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上会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

延伸阅读:

有时,我们做不到创新是因为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我们的思路。

培养创新意识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反传统”、“反逻辑”的方式来思考,就像每天都走一条路,你可以尝试换另一条路走,这实际上就是实践创新。

确实,创新虽然不神秘,但存在风险。它是一种艰辛的智力劳动,甚至还要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一方面,创新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因素的结合;另一方面,创新的过程往往会伴随着不同的困难,需要强烈的动力、顽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

有些取得成功的伟大人物,他们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他们的强烈兴趣和顽强毅力却是十分突出的,正是因为这些使他们成功,作出伟大的创新。

明白了这些,对我们运用创新意识去做人和做事有很大的帮助。

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社会发展对我们的内在要求。要用创新适应变化,创新又给我们带来惊喜,这份惊喜带来的成就感激励我们不断地创新。

你的每一个小创意可能就像爱因斯坦做的第一张小凳子、达 芬奇画的第一个鸡蛋,但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做出大成绩。事实上,每一个大发明都来自于小创意,每个人的小进步也会对社会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

成功的机遇总是平等地展现在每个人的面前,但是机遇却会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是否能把握机会,加速成功,首先在于你是否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即是否有创新意识,是否相信自己有创新的潜能,并且是否能在实践中展现和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相信自己有创新意识,而且创新的潜能是无限的,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得到开发。只要经常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你就会不断地“突破”;只要能坚持“突破”,敢于尝试,你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什么是创新意识 篇二

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造思维,传授创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其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又是重点。正如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可见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者心理素质多么重要。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创新意识的人难以产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

“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的动力。”(见《创造思维与训练》第25页)这种“动力”是指心理上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推动力,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创新意识具有开拓性、独创性、联想性等特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能够不为传统习惯势力和世俗偏见所左右,敢于标新立异,想常人不敢想的问题,提出超常规的独到见解,善于联想,从而开辟新的思维境界。创新意识是创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意识包括哪些内容?我认为主要包括问题意识、发现意识,怀疑意识,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抗挫折的风险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等。创造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事业心,树立创新的理想,同时,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克服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培养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不放过任何疑点,养成爱琢磨,爱钻研,勤学好问的习惯。巴尔扎克有句名言:“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发明创造始于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需要思考,学习才有主动性。思维是由矛盾引起的,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是学习不深入的表现;能提出问题是肯于动脑的结果。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人们熟视无睹,而有人却善于观察,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发现问题,有所创造。苹果落地,谁也不在意,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水开了锅盖被顶起,大家司空见惯,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商品大家每天都接触,只有马克思把它作问题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处处留心皆学问,凡事能问个为什么,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怀疑意识和问题意识有相通之处,但怀疑意识更强调对权威的挑战,对书本、对老师、对标准答案的不盲从。有些学生奉书本为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怀疑。这些都是阻碍学生创新的壁障。朱熹说得好,“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钥匙,也是创立新学说,启迪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可见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对学习和创新多么重要。培养问题意识与怀疑意识,对学生来说,应做到三点:1、积疑,勤问。积疑,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收集、记录生活学习过程中随时冒出来的疑问的习惯,一般要准备一个专门记录疑难问题的笔记本,随时记录。每天要抽出几分钟时间整理疑难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或请教同学、老师,并将思维结果记录在案。许多学生一个学期还提不出一两个问题,或者有了问题,等老师来了,他又忘了问题是什么,半天想不起来,这些都不利于学习和创新。勤问就是要多问,首先是问自己,其次是问别人。要敢于不耻下问。许多学得好的学生都有勤问的习惯,他们注意经常给自己提问题,因此对事物理解就比较深刻,思想也比较活跃。许多人发现,在学习中,凡是哪个地方自己以为懂了,没有什么好想的,却正是自己理解不够深刻的部分;凡是发现问题多的,倒是自己理解较为深刻的地方。心理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性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也反映了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具有同样积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 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能疑,善问。能疑,是指要加强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掌握一定的创造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善问,是指问也要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问人之前,自己先要细想,尽量做到有准备的问问题,否则,即使别人解释得很详尽,你也可能仍感到若明若暗,所得肤浅;问人之后,要认真研究对方的答案。想一想别人解决问题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要充分重视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别人处理问题的途径;要善于从比较中学习。要把别人的想法和自己原来的想法进行一些比较,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发现问题的根由。3、敢疑,穷问。敢疑,是要有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的勇气。不论是老师、书本、或是其它权威,只要自己有疑问,就要敢于怀疑,不要怕人笑话,不要怕挨骂。有了怀疑,再去求证,去向别人请教,也许会有所创新;即使证明自己错了,也会得到经验,获得进步。在求证的过程中,要敢于穷问,对自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请教别人时,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穷问,是思维深刻的表现,也是创新突破的重要一环。在问的过程中,甚至还可以开展争论,争论可以激发灵感,促进思考深入。法国有一名言,“真理是从各种意见的冲突中得来的。”通过争论,发挥集体智慧,互相启发,相得益彰。另外,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中要创造宽松的适应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环境。保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而大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思想上的矛盾,细心地寻找学生的“疑点”。发现“疑点”,也就等于找见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要改革课堂教学,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问堂”,变单纯的教师“问疑”式教学为诱导学生“质疑”,教师“答疑”为主的的他创新教学,建立起“学生先想,教师后导,学生通过预习发现疑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要包得过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提问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假设,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看来好笑的问题要理解,宽容,鼓励那些以独特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二、克服惰性心理,培养捕捉机遇、灵感的意识机遇是指“导致科技突破的原定研究进程所未料到的偶然事件或机会。”(见《辞海》)》其主要特点是意外性。灵感,是指研究者在创造活动中所出现的豁然开朗、思路突然贯通的顿悟状态。其特点一是灵感引发的随机性,指灵感在何时、何地出现,受什么启迪或触媒而发生,都是不可预期的。二是显现的瞬间性,如不及时抓住,会转瞬即逝,三是灵感爆发的情感性。是指灵感爆发的瞬间,创造者出现的迷狂、惊喜、和情绪高涨等心态。机遇和灵感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常常是导致创新突破的导火索。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是体现。但机遇和灵感只亲近有准备的头脑,它是深思熟虑的必然结果,其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只有热烈而顽强地致力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灵感和机遇才会光顾。同样重要的,你还要时刻准备着,有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否则,哪怕灵感出现的次数再多,也会被视而不见,白白错过。要克服惰性心理,当灵感的火花闪现时,要及时追踪记录,当机遇来临时,要认真观察反复思考,否则,灵感和机遇就会稍纵即逝,永难找回。培养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断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置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要教导学生做科学创新的有心人,当灵感光顾,机遇来临时,要及时捕捉,记录在案。要对新想法,新发现进行认真研究,从中受到启迪,有所创新。三、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创造性最讲究独一无二,不喜雷同。因此培养创新意识,要注意独立意识的培养。对中学生来说,包括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获取知识,独立钻研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依赖别人,不盲从别人的意见,独树一帜。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跟从大多数人跑,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一遇到问题总是依赖于别人,不去独立思考;有的人妄自菲薄,因而谨小慎微,唯唯喏喏。这些都是缺乏独立意识的表现。同时,创造性是指对现实的超越,它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因此培养自主意识十分重要。自主意识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和自主发展意识。学生依靠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受外界的控制,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上,并且克服困难,百折不挠,这实际上就是自我激励,自我调控。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发展的主人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别人只是辅助而不能替代。同时,要尊重学生,视学生为主人,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自主发展。四、克服恐惧心理,培养风险意识有的同学把创新看得很神秘,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想都不敢想;也有的人对创新具有恐惧心理,害怕别人非议,害怕挫折。其实创新并不神秘,人人都具有创新能力。科学家的重大发明是创新,学生想出一道题目新的解法,或者写出一篇有新意的文章,也都是创新。潜在的创造力在人身上是沉睡着的力量,若不被唤醒,就会萎缩乃至泯灭。所以对创新的恐惧是完全不必要的,而应大胆开发。但是,由于创新是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难免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科学发明也是有风险的。诺贝尔是冒着被炸死的危险发明炸药的,李时珍发明大明历时,招受到许多人的围攻。恩格思说过:科学是一条崎岖的山路,没有平坦的路好走,只有不怕坎坷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所以要想有所创新,就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畏首畏尾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的。有的人遇到一点挫折就打退堂鼓,这些都是与创新无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前人为真理而奋斗,不怕磨难甚至牺牲的崇高精神,树立为人类创新而不懈奋斗的信念。要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敢于幻想,大胆试验,做敢想敢为,勇于创新的人。五、克服封闭心理,培养开放合作意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也相对有限,要进行创新,光靠个人的力量有时极难完成任务,人们必须学会协作。合作意识在现代创新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学中,我们要开展一些活动,如分小组布置一些单靠个人很难完成,只有几个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还要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树立创新思想,培养创新兴趣,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创新的事业心和紧迫感;要加强意志锻炼,克服懒惰、习惯和思维定势等障碍,做到有胆、有识、有略、自信,好强,自主。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而且对培养未来创新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篇三

(一)健全创业心理的培养体系,优化职业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创业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恰当的教育、引导使学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及耐挫能力等,充分发挥心理援助机构的重要作用。另外,创业心理培训教师及专业职业指导教师的队伍相对匮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没能在需要学习有关创业心理健康知识的时候获得较好的指导,也没能在他们心理上承受巨大创业、就业压力及矛盾冲突时得到有效的慰籍和疏导,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职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

(二)加强创业理念的科学指导,注重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

1.发挥优势,努力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创业意识

国际上普遍得到认同的一种观念是:高校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创业和就业,还会形成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因此,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是进一步加强创业理念科学指导的重要前提。如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等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将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明确创业教育内涵与实质的基础上,不断建立科学实际的创业理念 。

2.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拓展大学生创业渠道

创业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务实、创新,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主动创新、自主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以围绕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为着力点,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带领他们到企业中学习实践,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创业技能,形成以科技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地方资源推进学校科研、教学工作的良性互动[6]。

3.求真务实,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担负着破旧立新,解决好新、旧创业理念冲突与融合的重要使命。为此,高等学校必须帮助创业者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鼓励他们放弃错误的思维定势、树立理性的创业精神,强化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和法律规范的契约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激情,引领学生在艰苦的实践中获得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篇四

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我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面,结合课改,就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改师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创设知识能力实践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把实际参与看成学习的最高水平,这是因为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易于遇到新情况和产生新问题,这就是创新的过程。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念;试念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演化无穷。”因此,只有注重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多创设知识能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棘手的问题,学会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实施创新教育它要求要开放教育空间,要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让课堂向社会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是培育创新素质的需要,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牵动教育的必然走向。身为教育者应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大自然,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宏博大的胸襟。

教育的责任在于对民族负责,对未来负责。在当今知识急剧膨胀、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的着力点必须由文化传承转向激发创新,这是不可违逆的趋势。强化教育的“创新”追求,就是顺应时代要求,承担历史责任。因此,身为教育者,身为语文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中,一定要坚定教育信念,把握学习机遇,做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接班人,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有用的人。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相、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一个民族惟有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篇五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激发,相互驱动,辨证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新编《数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的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简短的文字强调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富有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本文拟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三点认识。

一、为学生营造和谐氛围,诱发创新动机

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需要人内在的动机和外在动机激励和推动,这种动机需师生双方共同合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完全平等的,不能由教师占课堂,而应把课堂看成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问题的阵地。因为只有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动机,使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教师真诚的微笑在教学中举足轻重,微笑使学生意识到教师在关爱学生,盼望得到学生的支持,能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轻松感、愉快感、享受感。学生质疑问难时,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应设法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想法和感情,用微笑的神情、亲切的言语,给予恰到好处的鼓励和点拨,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我让学生探究以下算式:12×11=、 13× 11=、 14 × 11=、15 × 11=、16× 11=的得数时,先让学生计算,然后围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让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鼓励学生质疑、交流,有一个学生说:“第一个数分别是12、13、14、15、16,第二个数是都是11。”有的学生说:“都是乘法。”也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第一个数乘以10与1的和计算出得数。”我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肯定,并表扬他们的发现。我接着引导:“得数与第一个乘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最后有一个学生观察,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它们的得数是“第一个数的两边分,中间加。”的结果。我鼓励他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小科学家,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其他的同学用惊讶的目光望着他,激励了其他同学的创新动机。

二、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凭借教材,紧扣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大量存在,且分布广泛,需要教师共同去挖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1、在讨论中创新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的教学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与他人交流,进行讨论甚至争论等形式,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三年级下册“面积”部分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正好能围成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长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读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接着组织讨论、交流,。在交流中,生1:长3分米,宽1分米,面积:3×1=3(平方分米)。生2:不对,长方形的周长不是4分米。我根据学生的错误引导提问: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计算呢?生3: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铁丝的长,4×4=16(分米)。我对他给予肯定,并再次引导,那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生4:2×8=16(平方分米),……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我又让学生说说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出示了(+)×2,生4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最后,终于明白了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是:5×3=15, 6×2=12, 7×1=7 ,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多种途径地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算法多样化中创新

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用成人通用的方法,而经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方法。作为成人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学生的各种解答的方法,注意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其实,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也表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同时,所有学生都能从听取、反馈别人的方法中受益。这种与别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精神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为我们设计了相关的内容,比如,一年级上册“20以内加减法”内容中的“买铅笔”活动,教材创设了一个小动物买铅笔的情境:15枝铅笔,卖出9枝,还剩多少枝?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材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方法,而是呈现了四种思考的策略:一根一根地数;把5分成10和5,10-9=1,1+5=6;把9分成5和4,15-5=10,10-4=6;9+6=15,15-9=6。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思考策略中培养创新能力。

3、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创新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教材里有很多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设计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这样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想提的`数学问题,并自己解答,哪怕是一个教师认为很简单问题,也要给予肯定,特别要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从交流中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

三、注重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创新品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手脑并用时,大脑的创造性有关区域受到刺激而活跃起来,手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发展,变得聪明,大脑使手的技能得以训练变得灵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上是把特定的概念、公式、法则等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再通过“外化”程序“内化”为学生智力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折出三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其它方法,而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想想还有其它折法吗?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促使学生进一步尝试终于又折出第四种折法,学生在这个开放的活动空间里,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篇六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崇尚创新成为奔腾全球的滚滚潮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不能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一、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问题是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习者的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望。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如在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先有意设置新旧知识的矛盾:

(1)让学生试算“求4、10和24的最小公倍数”,结果大部分学生因受旧知识的影响,只用公约数2去除三个数,因而求出的最小公倍数是2×2×5×12=240。

(2)要求学生用列举法从大到小顺序写出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来验证,学生惊奇地看到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应是120而不是240,从而产生疑问。

(3)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把多乘的“2”挖出来。

这里,教师对于学生的疑问,并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解决新的过程中。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才会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鼓励大胆猜测,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是由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指明思维方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自己走向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后,教师拿出一个装着三角形的纸袋,使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判断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而当露出的是锐角时,学生一致认为无法确定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这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无法确定?大家说出了理由,教师给予了肯定。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话,那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露出的这个角必须是顶角,它才是一个锐角三角形”。讲得多好啊!我大大表扬了这两个学生,话锋一转,又说:“假如是底角,那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请大家课后讨论讨论。”

这样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鼓励了学生的大胆猜测,培养了求异思维。猜想难免会有错,但我总是进行表扬,保护学生大胆猜测的积极性和自信性。

三、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步,增加成功机会,建立自信心;对权威论断敢于质疑,培养其独立性;通过小组学习、组间辩论的方法代替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如在教学“梯形”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些梯形的物体实例后,让学生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梯形、多边形等),从中找出与刚才看到的梯形实物同样的图形。接着让学生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出一个梯形来。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这时教师启发:“先想想梯形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动手去剪。”剪后再说说是怎样剪的。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探讨,给梯形下定义,把握梯形的本质属性:只有一组平行的对边。

这样教学,使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为自觉地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学中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要求教师本身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者。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在课堂教学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具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学会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本领。为21世纪培养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篇七

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出了明确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教育更应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新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通过恰当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和张扬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因素,做到既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又有助于减轻小学生的负担和强化学习贵在创新的思想,使教材具有使学生乐于学习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求多解练。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数学教学的实际,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型和恒等变型的能力。作为教师要精选例题,按类型、深度编选适量的习题,再按深度分成几套,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想,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生质疑问难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旺盛等特点出发,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

1.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

2.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教师先教学认识“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由于教师举的实例其表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提问: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有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物体的表面”作了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样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得学生从生疑到释疑过程思维活跃,并能自己解决

三、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例如:在教学两个量比差应用题“篮球比排球多几个”这一问题时,让学生从多个面,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例如:

(1)排球比篮球少几个?

(2)篮球和排球相差几个?

(3) 篮球再少几个就与排球一样多?

(4)排球再多几个就与篮球一样多?这些问题虽然实质是一样,但由于问的角度不同,回答时语言组织就不一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四、诱发学生感受生活

“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数学时,教师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要为每个学生准备1分、2 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让学生来认识这些人民币。在活动中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l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灵活运用方法、恰当引导,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只要课前教师精心钻研,制定切实合理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新颖,富有创新意识,就能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篇八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四大战略,把“创新驱动”摆在首位,彰显建设创新型广西的决心和重要性所在。因此,创新发展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国家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关系我区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首要因素。创新发展,从广西当前实际看,当务之急是强化创新意识的自觉培养。这不仅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和强盛,关系到社会个体的进步和发展,更关系到广西“两个建成”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注意把握好几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创新的本义

培养创新意识,前提在于对创新的真正理解和接受。对于创新的涵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可见,创新至少包含以下内容:一是独创,即创造新的事物,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独辟路径、善于发现;二是更新,即除旧布新,勇于改革、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方法,迎接新事物;三是改变,即改换、更改,使事物变得和原来不一样,形成切合实际的新做法。总之,创新就是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有新视角、新思路、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人对创新的理解存在偏差。一种是对创新的理解过于形式化。一些部门对创新理解浮于表面,把创新作为增加知名度的招牌甚至是赶时髦的手段;还有一些部门过度热衷于表面、形式创新,而不注重有效的方式方法,一味追求创新速度而忽视质量,给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另一种是对创新的理解过于狭窄。创新应是全局的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可见,创新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全方位的覆盖,不应简单停留在将“创新”等同于“科技创新”单一的思维模式,要以全局的思维和高度,全面理解创新的内涵和范围。

二、培育敢于创新的勇气

常言道,不破不立。破旧立新,勇气是关键,没有敢于打破旧框架、旧体系的勇气,就难有理论和实践的创造和发展。当前,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处于多种机遇叠加的`良好发展时期。如何抓住机遇?首先,要敢于担当。在准确把握我区发展任务的前提下,要以舍我其谁的魄力和敢于立军令状的胆识,塑造“敢想,敢闯,敢于创造,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坚定奋勇争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冲破狭隘、大胆实践,把各项工作抓好、抓实。其次,要敢于质疑。质疑是创新的重要开端,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勇于破疑。创新鼓励勇于反思和提出问题,有疑惑才会去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现和收获,这是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再有,要敢于试错,试错是创新成功的法宝。当前有些部门和干部对改革创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导致了改革创新动力普遍不足。在创新的滚滚洪流中,有的人不敢试错,白白错过了好多发展的机遇。尤其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勇于创新、敢于试错是通往成功的前提。从我区实际看,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尝试运用新科技与传统产业结合,开拓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的生产和服务新模式,因而取得前所未有的效益。反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抱着裹足不前、瞻前顾后的畏难思想,就错失了发展良机。因此,我们只有鼓足敢于创新的勇气,利用好时代赋予的机遇,不害怕失败和错误,努力探索开拓新产品、新业态、新领域,才能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三、培养善于创新的思维

创新思维主要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要求我们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视角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独特的、具有良好社会意义的成果。首先,创新需要建立科学的思考方法。要努力摆脱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打破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规律不相吻合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束缚思想发展的陈规陋习。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容易僵化和框定人的思维,让想干事、敢创新的人举步维艰。其次,创新意味着必须有找准自身的定位和模式的正确思维,以科学的理念指导、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路径。包含两层意义:一方面,创新要有思维变通性。冲破思维定式,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因各省市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广西创新发展之路不能照搬而是应与其他省市的发展规划和模式有所区别。要善于转换观念、因地制宜,着力于广西特色建设,比如依托广西生态自然环境优美的突出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创新要有思维敏感性。培养敏锐的发现力和感知力。比如在创新中,善于发现和运用广西区位优势和长期积累,运用邻近东盟、与东盟具有长期合作的优势,开发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构建具有广西特点的开放型经济格局,着力打造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新门户新枢纽,将广西建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等。再有,创新思维的培养还重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些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做法虽然是阻碍创新的原因,但是也应该善于发现和鉴别它们当中的有益成分,破茧抽丝,提取有利于创新的成分和养料,推动新常态下具有广西特色的创新道路。

四、正视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

创新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此,困难、风险和失败是创新过程中必然的经历。这就要求我们正视困难、接受风险、包容失败,要学会从困难中寻找机会,在风险中把握方向,于失败中积累经验。首先,要对创新过程的困难有充分思想准备。从国家层面来看,必须清醒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个百年计划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从我区发展的实际看,我区处于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如转方式调结构难度较大,贫困人口较多,土地、能源等要素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等。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做好攻坚克难的充分准备。其次,要对创新发展中的失败有足够的包容。在创新过程中,失败不可避免。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不仅要激励宣传创新成功者,但同时还要容忍理解失败者。如果我们不能容忍理解失败,或者暂时的挫折,在工作过程中大家就会都求稳,都选择最保守的方式,不敢独树一帜追求成功,创新就会变得举步维艰、难以持续。因此,营造容忍失败、善待错误的氛围,理性对待“改革失败”的责任,让更多的部门和干部“甩开膀子”谋改革、谋创新,才会使我们的社会创新越来越多,才能圆满完成“十三五”发展任务,实现“两个建成”的奋斗目标。

什么是创新意识 篇九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范畴。它是开展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勇气、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求新精神是一种敢于抛弃旧观念和旧事物,勇于创造新观念和新事物的精神。例如,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他们掌握的事实,他们建立的理论,他们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对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不满意的;根据实际需要和新形势,不断改革创新;他们不符合刻板印象(规则、方法、理论、陈述)。敢于打破原有框架,探索新的规律和方法;他们不敢迷信书籍和权威,不敢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想来质疑书籍和权威;他们不会盲目模仿别人的想法、言论和做法;它们并不遵循相同的模式;他们只以书为本,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我不喜欢一概而论,追求新奇、唯一性、幻想和独特性;不死板、死板、灵活地运用现有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它在其他方面与纪律精神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例如,创新精神的特点是敢于抛弃旧观念,创造新观念。同时,创新精神是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的。创新精神只有符合客观需要和规律,才能转化为创新成果,成为推动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新精神既崇尚新颖性和独特性,又受到一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制约。创新精神倡导独立思考。

并不是我们不听别人的意见,不欣赏自己,坚持自己的意见,不骄傲自大,而是我们应该团结合作,互相沟通。同时,这也是当代创新顺利进行的必经之路:勇于创新,不怕犯错,不鼓励犯错,而是在课堂上纠正错误,害怕知道错误,这是一种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不反对学习前人的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的怀疑,怀疑应该建立在事实和思考的基础上,而不是虚无主义怀疑一切。总之,我们应该从全面、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创新精神。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9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