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优秀9篇】

时间:2023-06-02 08:24:27 | 来源:草料作文网

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篇一

第5个世界杯冠军!第10个世界冠军!北京时间9月28日下午15点57分,中国女排3:0战胜塞尔维亚女排,提前一轮获得20__女排世界杯冠军,成为女排世界杯历史上唯一一个五冠王。中国女排让球迷折服,让中国沸腾。3:0横扫日本女排,干净利落; 3:2逆转巴西女排,惊心动魄; 3:0完胜美国女排,势如破竹。中国女排打出了勇气和自信,燃爆了中国,惊艳了世界。无论是对阵俄罗斯队之前“在开局就要努力压制住对手”,还是赢了日本队后“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又或是对阵巴西队陷入困境时的“从零开始,去冲”……“女排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敢于胜利,更是面对艰难险阻时敢于“亮剑”。中国人长久以来对“女排精神”津津乐道,很大程度上已经无关成绩,它是逆境下不言败的那股子精气神。上世纪80年代,中国物质匮乏,女排五连冠,激发了我们身处艰难却不甘落后的勇气和信心。即将上映的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生动展现了这个桥段。历经90年代成绩下滑,再到“两起两落”重夺奥运冠军,中国女排用顽强的意志证明了什么叫永不言弃,什么叫团结一心。“女排精神”逐步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一代代人为国家争光、为人民建功。今天,中国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转变,步入了更为自信从容的发展阶段。“女排精神”依然在国人心中激荡,它是国家直面挑战、赢得更大胜利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女排姑娘们在赛场上团结拼搏、永不放弃的优异表现,既是民族自信的一部分,又为这种自信不断输入新动能,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人行!完全有能力达到甚至超过世界一流水平!”对于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发展之路注定不会轻轻松松。继续发扬包括“女排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坚定自信、敢于胜利,顽强拼搏、永不言败,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战胜一切困难,才能以大国心态更加从容走向未来。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不仅是中国女排姑娘们的目标,更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样的精神激荡,让我们不能不热泪盈眶。

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篇二

“这几天,忙着处理支教物资的事情呢!”国庆假期,浙江宁波“支教奶奶”周秀芳从湖南回到了浙江宁波的家乡。前些天,在湖南溆浦山区,由她牵线捐建的29所学校全部建成。这几日,在宁波家中,她仍牵挂着千里之外的山区,安排起当地学校多媒体一体机等教学设备的落地事宜。

全国道德模范周秀芳,原本是宁波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退休后的她常常辗转于贵州、湖南两地,进行长期支教,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支教奶奶”。

周秀芳的支教路从20xx年开始。“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支教梦’。”周秀芳说,50岁时,她曾因年龄大而被拒绝过支教申请。直到20xx年,看到贵州省惠水县招募支教老师,“不甘心”的她又燃起了这个梦想。

支教之路,远非易事。山路陡峭,蜿蜒曲折,走访学生时,周秀芳常常手脚并用,抓着身边的树枝、茅草,一点点艰难前行。艰苦的物质生活对她的身体造成不小的伤害。“如果不保养膝盖,晚年或许就要在轮椅上度过。”医生曾这样告诫过周秀芳。

然而,这些并没有阻止她的支教脚步。在贵州、湖南执教后,周秀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更多的人关注起这些教育资源贫瘠的地区。

电话、微信、微博……在周秀芳的支教事迹被广为报道后,她收到越来越多的爱心捐款。如今,周秀芳已不仅仅是一名支教老师,更化身为一名“爱心搬运工”,将来自遥远的爱意源源不断地输送进大山深处。

“因为周奶奶和其他奉献爱心的叔叔阿姨,我们才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来自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观音阁镇颜家垅村兴华希望小学的小美(化名)说。前不久,在周秀芳牵线建成的第29所希望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小美第一回听到了宁波鄞州的老师进行的视频同步授课。

这一次,周秀芳又在溆浦山区连续待上了数日。为了带领着爱心人士一起走访学校和村子,年逾古稀的她经常忙到深夜,才躺下休息。

最终,在周秀芳的奔走和呼吁下,宁波地区爱心群体先后捐建了36台多媒体一体机,并相继投入使用。“我们想让这里的孩子也接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谈及筹划多媒体教室的初衷,周秀芳坦言。

这个国庆假期,从湖南回到宁波,周秀芳还是没有闲下来。接起一个又一个电话,她又询问起了一千多公里外大山里的孩子们上学的事情……

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篇三

对于雷锋精神,周秀芳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生动的实践:“雷锋精神最令我感动的就是那‘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他都会伸出手去帮助别人,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在当代也非常具有传承的意义。”

20多年前,周秀芳每月工资只有80多元,她却把一笔300元奖金捐给了结对的贫困学生。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学生、邻居有什么事,她都会立刻去帮助他们。

就在25日下午,回家时,忽然下起了雨,周秀芳发现小区里有好几户晾晒着被子等衣物,立刻挨家挨户地去按门铃,提醒他们下雨了。“按下门铃,说的也就是一两句话,邻居们经提醒后,都表示感谢,学雷锋,就应该从这样的举手之劳做起。”周秀芳说。

此次进京领奖,周秀芳表示,她对雷锋精神又有了更深的体会:“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是雷锋精神的真实写照,我希望今后能继续和甬城好人、广大志愿者一起,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在赴北京领奖前,周秀芳忙着落实新一批溆浦山区村民到宁波就业以及第三批溆浦教师到鄞州挂职的事情。2月26日下午,她还专门到善园,和一批热心公益的年轻人分享了她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心得。

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篇四

这是一位奉献教育事业的模范,他是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前进镇的库尔班·尼亚孜,为改变家乡教育落后的局面,20xx年前库尔班·尼亚孜拿出全部积蓄,创办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坚持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为增进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乌什县前进镇,库尔班·尼亚孜创办的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很多同学的哥哥姐姐就是从这所学校毕业。这所学校已经成为许多当地学生走出县城,获得深造机会的起点。

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学生:我姐姐也是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她现在在湖南民族大学。

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学生:我姐姐也是从这个学校考出去的,她现在在西安城市建设学院。

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学生:我姐姐也是从这个学校出去的,她现在在福建莆田中学(内地高中班)上高三。

倾尽所有创办小学 希望教育改变家乡

如今,在乌什县以及周边地区,许多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这所学校就读。然而,学校创办初期却不是这样。20xx年5月,在外经商多年的库尔班·尼亚孜回到故乡,他拿出全部积蓄,在前进镇开办了这所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希望能为家乡做点贡献。

最美奋斗者 库尔班·尼亚孜:我回来看到家乡的人们差距非常大,文化的差距,就是教育的差距。在我们当地的人们的眼里,整个世界就是几亩地、几只羊。

然而,正当学校逐渐步入正轨时,库尔班发现,不少孩子却被家长转到了其他学校,最多时候,一天就走了十几个。周围不少人还说库尔班办学是假,划地挣钱是真,一时间,关于库尔班·尼亚孜办学的谣言四起。

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党支部书记 副校长 李红:我们的墙,我们的厕所,一晚上,乡亲们就把墙给我们推塌了,他们用这种方式就是无非告诉我们,说他们不接受我们。

遭遇误解仍坚持理想 为孩子打造梦想翅膀

在这期间,库尔班的父亲因病去世,很多乡亲因为听到他办学的谣言而没有来。面对相亲们的不理解,库尔班·尼亚孜选择了坚持。

最美奋斗者 库尔班·尼亚孜:他们更需要的是教育,让他们解放思想。我不想放弃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校,是孩子们的未来。

20xx年6月,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第一届小升初毕业生成绩揭晓,38名毕业生均成绩优异。库尔班·尼亚孜的坚持也让乡亲们改变了看法,大家纷纷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就读,学生从最初的仅有80人增加到700余人,毕业生里有不少学生在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重点高校。20xx年,政府投入资金,为学校新建了8700多平方米的校舍,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乌什县财政每年给学校提供76万元资金支持。

最美奋斗者 库尔班·尼亚孜:这个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也是追梦人的舞台,让更多的孩子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学习中华文化,成为最自豪最骄傲的中国人,这就是我奋斗的目标。

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篇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然而,浪花翻滚的惊艳里,总是浸透了迎击磨难、战胜挫折的泪腺。

当62岁的盲人推拿师朱丽华因为巨额捐资助学再次被媒体聚焦时,人们惊奇地发现:

虽然两次意外事故让她的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布满荆棘的征途中推拿出璀璨人生。33年前位于市区斜西街313号嘉兴市社会福利院内11个平方米的一间房、一张床、一位盲人靠着一双手艰难起步的推拿诊所,如今已经扩展到467平方米、20个床位。“朱丽华”三个字则已成为嘉兴市盲人推拿界响当当的品牌;

她以爱为源,以心引心,带着残疾人朋友向着光亮那方,学着坚强,带着理想,不断强壮自己逆风的力量。她的丽华推拿诊所让100多名残疾人朋友拥有了谋生的技能,不但实现了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而且还可以做到小康路上不掉队;

她用“行”示范,做光明的举灯人,哪里有使命的召唤,哪里就有她积极的回声。抗震救灾、扶贫帮困、救死扶伤……她总是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她凭着一双手的起早贪黑,支撑起480多人次贫困学子的求学梦想。从1991年希望工程开始,一直到现在,累计捐款333万元。

作为一名追光者,她是无所畏惧的;作为一名造光者,她是积极有为的;作为一名发光者,她又是可敬而温暖的。这就是盲人朱丽华的光明世界。

当追光者:“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人生给了我一双看不见的眼睛,我依然用它来寻找光明。”朱丽华说,她一直到很久以后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会黑暗。

18岁,这是朱丽华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只剩下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彻底失去光明。从此,五彩缤纷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记忆里、想象中、梦境里。无边无际的黑暗,让她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与挣扎中。

“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我就是想死,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负担。”尽管时隔40多年,那时的彷徨、那时的无助、那时的绝望,对朱丽华来说还清晰如昨,“我偷偷攒了60多粒安眠药,藏在枕头套里,准备随时与这个世界告别。后来,护士来打扫房间时发现了,直接把枕头套拿走。她也没戳穿我,只是此后再给我安眠药时,要求我当着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紧了对我的照顾。”

深烙于心的苦痛记忆,最后化作奋进力量的转折点,是在1983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张海迪学习,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广播里报道张海迪的长篇通讯《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朱丽华唤醒了、感动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瘫,没有进过校园,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多国语言,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我眼睛虽然看不见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为什么要等死?”千万次的追问,朱丽华用海迪姐姐的那句话激励自己,“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20__年10月12日,朱丽华终于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海迪姐姐。这个时候,海迪姐姐的身份是中国残联主席,而朱丽华因为自强自立、乐于奉献被推举为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

从1983年起,朱丽华渐渐明白:“眼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甘愿沦为黑暗的奴隶。”她决定不再待在家里孤影自怜,而要走出家门,用行动寻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举办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朱丽华报名成为嘉兴市第一个勇吃螃蟹的盲人。

尽管爷爷是老中医,尽管当一名医生是她从小的向往,但第一次碰触到患者身体学习推拿的那一刻,她哭了,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为她看不见,不知轻重,碰疼了患者的身体,让患者有点愠怒。这个时候的她才知道,要学好推拿,对于她来说是关隘重重!

当一名合格的推拿师,就需要对骨骼、经络、穴位、手法等技能了然于心,在对的地方用对了力量,病人才会感到舒适。这对普通人来说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盲人。为了掌握推拿技术,朱丽华反复练习,揣摩每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她还经常听广播,努力学习中医知识。手练得拉伤还打了石膏,双腿也因为长时间站立而肿胀酸痛,但她没有就此松懈。她反复琢磨穴位的精准度,以及每一个部位受力的强度,细细体会什么样的病灶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病人才会发出满意的赞叹。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我朱丽华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1986年,学成归来的朱丽华,被分配到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工作。她的精湛技术不但让她赢得了众多回头客,还伴随着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口相传,迅速在嘉兴市区打开局面。

《病残儿童的福音》《治疗脑瘫二十二例》《推拿疗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瘫九十二例临床报告》等论文的相继刊发,让越来越多的嘉兴人忽然发现,朱丽华的推拿实践,已经升华为理论,指导并造福更多的人群。

“我终于能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了,我终于不再是家人的累赘了!”拿到“中医师”证书的那一刻,朱丽华把所有的委屈、无助以及付出,化作了潸然泪下。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优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颁发这样的证书。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朱丽华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掌舵自己的人生航向!

当造光者:“让更多的盲人像我一样走出黑暗”

经历过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经历过绝望,才懂得绝望中那一丝光亮多么珍贵。

如今的丽华诊所,有13位推拿师,全都是盲人。有人问:“朱医师,你的诊所就业大门为什么独独为盲人而敞开?”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处求索、四处碰壁的艰辛。”朱丽华喜欢将心比心。她觉得随着推拿诊所的美誉度日增,让自己好好地活着,已经不成问题。仅仅满足个体的谋生,绝不是生命的唯一。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义。她想通过诊所营造的光亮,让更多盲人在颓废中站起,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与朱丽华相伴了28年的吴阿姨说,如果当年没有碰到朱医师,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会是啥模样?两位盲人相遇在福利院,怀着同是天涯沦落人、再难也要相携着手闯出一片天的心境,从斜西街征战到吉水路、砖桥弄、禾兴北路。“朱医师走到哪里把我带到哪里,用心关照着我,比自己亲姐妹还亲。我比较笨,朱医师接受新事物比我快,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啥也看不见的我不被抛下,多亏了她带着我、推着我。”吴阿姨说,诊所的工作,不仅让她的生活有了稳定的依靠,还拥有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严,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被生活践踏。

1991年,朱丽华开始多了一个身份——师傅。“盲人”是她收徒弟的唯一条件。一旦接收,不但安排吃住,还免收学费。28年来,已经有100余人在她手把手传授下走上就业的道路。

有人不解:“朱医师,你每培养一个徒弟,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何苦呢?”

听到这样的感叹,朱丽华很淡然:“账,不能这样算。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人活着,有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再说,我无儿无女,能走到今天,是党和政府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穿过岁月的风尘,朱丽华面对苦难时所展现的豁达与坚毅,感染并带动了许多人。47岁的陈永明就是其中一位。

陈永明在丽华推拿诊所已经干了16年。同样,如果不是朱丽华,他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活法。

清瘦的陈永明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强直性脊椎炎。20__年病情恶化,他辗转于各个医院之间,医生们都说治愈无望。

朱丽华的诊所接收了他。朱丽华一有空就给他推拿。一个月,人能起来了;两个月,脚能下地了;半年,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20__年我们诊所搬家,我跟永明说,搬家拐杖不要忘记了,他说,我早就不用了。我一惊,什么时候不用的,我哪里晓得啊,我又看不见……”朱丽华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开心。陈永明病情好转后,也学习推拿按摩,现在在丽华推拿诊所做着管理工作,每个月4000多元的收入,成了家里工资最高的“顶梁柱”。

正是朱丽华的爱,给了吴阿姨、陈永明等经历磨难的人们一双“眼睛”、一缕阳光、一种希望。朱丽华用行动告诉他们,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一个人即便身处困境,也可以用毅力,用希望,用全部的心力,去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拯救灵魂于黑暗之中!

当发光者:“我要当好新时代的光明使者”

命运以痛吻了朱丽华,而朱丽华报之以歌。如今的朱丽华已不满足自己是一个追光者和造光者,她要当一个发光者,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就像夜明珠,在阴郁中赐予别人光亮。

朱丽华在嘉兴推拿界声名鹊起,是她的推拿医疗技术给脑瘫患儿带来福音。而她与脑瘫患儿结缘,纯属偶然。1988年4月,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名患有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的男孩找到她:“朱医师,帮帮忙,这孩子四岁了还不能独自坐立,我们走遍了上海、杭州的大医院,都说这病,难医!你这里有啥法子?哪怕是缓解一下病痛,也谢天谢地!”

本来就对声音极其敏感的朱丽华,从这对夫妇的苦苦哀求里,听到了这个家庭几代人的那种绝望。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当年的父母、当年笼罩在全家人头顶上的哀伤。

“我能不能帮帮他们?我应该尽我所能帮帮他们!即便没有疗效,也可以用我的热情回馈给他们温暖。”曾经的经历,让朱丽华觉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观,她决定用手中仅有的技术——推拿,尽力帮这对夫妇、这个家庭拨开乌云。

为了治好孩子的病,朱丽华根据孩子的病情和经络走向,不断创新推拿方法。奇迹也在她的呕心沥血付出中出现了:持续推拿两个月,孩子会爬了;第五个月,孩子能扶着墙走了;第八个月,孩子蹦蹦跳跳出院了!

在小孩一家人的千恩万谢中,朱丽华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医道的崇高与伟大。好的医师就像一束光,可以用责任和担当照亮许多曾经伤心绝望的人前行;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宽慰滋润许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灵;像一团火,用大爱点燃许多人冬眠的善意和热情。

她说:“小孩站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幸福,他成了一个正常的人,中国就少了一个残疾人。我希望自己不辜负‘医师’这个称谓!”

她的确没有辜负社会对她的期待、患者对她的信赖。31年来,她治疗的308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达90%以上,部分脑瘫患儿甚至能与正常孩子一起上学,还有25例小儿哮喘病人经过她的治疗无一复发……“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熟悉朱丽华的人用这句话来描述她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的常态。面对每一个患者,朱丽华以对生命的敬畏、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每一次穴位的精细把控,为艰难前行的他们努力点亮生命的明灯!

其实,脑瘫治疗是世界级难题,发病的原因千差万别。曾有朋友这样对她说:“你再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不可能让每一位前来就诊的人称心如意。何必这么累呢?”

朱丽华总喜欢用一个故事作答:“大海刚退潮时,沙滩上留下了浅浅的水洼,里面有一群小鱼在苦苦挣扎。有个孩子一条条把它们捡起来,用力扔回大海。有人走过来说:谁还在乎那一两条小鱼,这么多,你扔得完吗?小孩没有停手,边重复着动作边答: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每一条都希望自己能回归大海。我想,我的能力虽然有限,但可以像那位捡鱼的小孩一样,多救治一个,社会的负担就少一个,世间的欢快就多一分!”

朱丽华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个体的力量虽然如萤火之渺小,但只要汇聚起萤火虫之光,定能光芒万丈,照亮一片美丽的精神天空!也因为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几十年来,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脚底下的这块土地需要,凡有召唤,她必率先响应、带头践行,高擎初心的火炬,顾大局、识大体,彰显当代共产党员的新魅力:

1990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当时月工资只有58元的她,毅然捐款116元,相当于奉献出了两个月的薪资所得;

20__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她二话没说捐款1万元;

20__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主动交纳了10万元“特殊党费”,说是无论如何要为抗震救灾奉献绵薄之力;

每年的寒门学子结对,都有她的身影,今年她一次性拿出36.8万元,结对46名寒门学子;

……

朋友问:“朱医师,你对自己吝啬得要命,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脚上那双新布鞋只花了20多块钞票还嚷嚷着嫌贵,对国家、对别人却那么慷慨。你的钱都是血汗钱,靠平时每一分一秒的推拿辛苦积攒的,何苦呢?值得吗?”

“不能这么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个盲人,能有今天发光发热的机会,也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成就了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让我去培训,帮我安排了工作,后来又借着改制的东风,盘下了福利院的推拿诊所,带着一群盲人朋友过上了亮堂堂的生活。我不能光享受人家给予的光亮,还要让自己成为发光体,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样的我才不负红船旁共产党员的称谓!”朱丽华说,我们虽不像太阳那样光芒万丈,让光辉温暖万物、普照大地,但可以做一个发光体,用真诚、纯粹、善良和宽广,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朱丽华总害怕给他人带来麻烦。去年4月27日,在母亲去世25天后,她签下了器官捐献书。她说:“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不占人间一寸土,将把此生献祖国。”

最是寻常见真情,最是细节显品格。因为不幸,朱丽华的眼睛从光明走向黑暗;因为自强,她的心灵从黑暗重新走向光明。她把初心融进灵魂,把信念化为行动的力量,带着梦想追光,带着情怀造光,带着使命发光,在最平凡的岗位展现坚毅与自强的力量,传递奉献与担当!

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篇六

3月30日17时,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31日下午,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海拔4000余米的原始森林展开扑救。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瞬间形成巨大火球,在现场的扑火人员紧急避险,但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失联。险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作出指示要求。四川省委省政府、应急管理部和森林消防局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展开搜救。截至目前,已搜寻到26具遗体,其余失联人员目前仍在紧张搜救中。应急管理部工作组已到达现场指导开展搜救、善后及灭火等工作。

“逆行者”选择的是忠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无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忠诚华章。毛泽东同志一家为革命牺牲6位亲人,贺龙元帅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逾20xx人。

“逆行者”选择的是担当。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敢担当,担当就是责任。“逆行者&rdq★WWW.HUZHIDAO.COM★uo;选择海拔3800米危险的火场,就是选择了担当。肩上有使命,胸中有担当,“灾情就是命令,火场就是战场”,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他们勇敢向前,奋勇扛起属于消防人的担当。

“逆行者”选择的是战斗。当危险来临时,人的本能反应是保全自己,趋利避害,“逆行者”却转身迎难而上,把自己置于危险之地而不顾,勇敢和无情的大火,选择和灾情进行勇敢的战斗,他们是公职人员,更是无畏的战士。

英雄们的生命虽然已经终止,但他们的死重于泰山,他们的精神将长存于世间,指引我们在国家富强的征途中走的更加坚定,拿出“愿得此身长报国”的英勇无畏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篇七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表示,黄文秀同志不幸遇难,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亲切慰问。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接续奋斗,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娘娘宫街道邰屯村利用党的生日为契机,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和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村干部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奔走一线倾心为民的奉献精神。扶贫书记黄文秀牺牲了!这个用生命坚守初心的共产党员,在连夜驱车赶回驻村点的途中遭遇山洪,生命被永远定格在了30岁。黄文秀说过,走出乡村的人肯定有部分要回来建设家乡的,她就是属于走出后又义无反顾回来的那一小部分。一年前,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文秀主动请缨到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把希望带给父老乡亲,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拼尽全力。这个原本在村里人眼中,不相信能干出什么事来的年轻的丫头,为百坭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牺牲令百坭村村民无比痛心,也让无数人为这个不曾谋面的年轻姑娘落下眼泪。

黄文秀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典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是广大党员学习的榜样。在她牺牲后,被追授了“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对黄文秀始终体恤群众困难,全心全意投入脱贫攻坚工作的肯定。在脱贫攻坚事业上,像黄文秀这样热血付出而又默默无闻的共产党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本可以在城市中扎根,却始终不忘家乡人,选择了扎根基层。在群众需要的时候,他们始终冲在前面,始终牢记为民的宗旨,全身心地投入到帮助群众、服务群众中去。

黄文秀走了,但她坚定的信念、忠诚的品质、甘于奉献的精神,充分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使命担当。驻村满一周年时,黄文秀的汽车里程表恰好增加两万五千公里,她为此写下感言:“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一年的“长征路”凝聚着黄文秀的辛劳,见证着黄文秀的奋斗,黄文秀的公仆之心、忘我工作的精神,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定将激励着后来人接棒前行。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要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学习黄文秀的忘敢、勤劳、热忱,学习那种因心系父老乡亲义无反顾投身基层的不改初心,更要学习黄文秀始终艰苦朴素、保持本色、啃硬骨头,把困难扛在肩上的使命担当。新时代的长征路上,需要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在各项事业中挥洒热血,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个又一个的“黄文秀”,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个人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

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篇八

20xx年前,“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张海迪的故事感动了大江南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当时年仅26岁的嘉兴盲人朱丽华,正是在她的精神激励下,自强不息,在黑暗世界里创造了一份光明的事业。

然而,朱丽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有一天见到张海迪,零距离聆听她的教诲。昨天,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嘉兴赛区的活动后,晚上7时40分,抽空在嘉兴国际奥林匹克酒店12楼,与朱丽华坐在了一起。

两个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年龄仅相差2岁的女性,一见面,都显得十分激动。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精神饱满地望着身旁的朱丽华,谈人生、谈学医、谈心得,时而细声细语,时而开怀大笑。

第一次现场听到张海迪的声音,朱丽华脑海里立即浮现1983年听广播的情景。“您的声音和故事,很快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朱丽华动情地说,由于意外事故,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少女,五彩缤纷的世界从此变成了无法抹去的黑色,是张海迪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她挑战自己,战胜困难。

20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朱丽华凭着顽强的毅力,认真学习钻研按摩技术,自学成才取得大专文凭,成为一名中医师,并且热心传帮带其他盲人从事推拿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她将推拿诊所办得红红火火,还解决了10多名盲人的就业问题。从事推拿工作至今,她累计治疗的患者已达17万余人,有百余患儿在她手下神奇站立起来。

听了朱丽华的经历,张海迪十分开心,并回忆起自己15岁时,随父母学习针灸和行医的经历,她意味深长地说:“盲人心里应该有个太阳,永远乐观面对生活。”朱丽华也感慨地说:“你的精神感染了我,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说话间,两人都开心地笑了。

当了解到朱丽华如今不仅是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还是市政协委员,并先后获得嘉兴市残疾人自强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锋”等各种荣誉时,张海迪连连称赞。

谈话很快就超过半小时。作别张海迪,走出门外的朱丽华仍显得十分激动:“这半小时将是我人生的一大财富,我将永远珍藏,继续努力,多为残疾人事业贡献力量。”

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篇九

10月23日,借出差的机会,上海楷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久明赶回卜陈村,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师叶连平。

“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常久明知道,两个多月前,叶连平骑自行车买菜路上遭遇交通意外事故受伤,“等您身体恢复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几天。”

1983年,初中生常久明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想让他辍学学缝纫。常久明把即将辍学的事报告了叶连平,叶连平沉默着没有说话。那天傍晚,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怎么来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惊,常久明赶紧躲了起来。

常久明的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正值汛期。叶连平最终没有说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笼罩着田野,躲在暗处的常久明看着叶老师渐去渐远的落寞身影,泪流满面。

“尽管我后来还是没能继续读书,但能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资助叶连平奖学金基金。

20xx年7月,已经退休20xx年的叶连平看到村里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作业无人辅导,尤其英语基础普遍薄弱,便将自家的一间房屋腾了出来,摆上桌子和一块小黑板,义务给孩子们辅导功课。邻居居鹏程回忆说:“刚开始时只当是叶老师退休后闲不下来,找点精神寄托,可没想到,这个辅导班一办就是这么多年。”

看到学生越来越多,当地政府把村里的仓库改造成一间教室、一间小图书馆,挂上“留守儿童之家”的牌匾,托付给了叶老师。现在来这里上课的学生有165人,有卜陈村的,还有邻近几个村的,甚至还有和县县城以及南京江浦等地的留守孩子。

叶连平根据孩子英语水平分成启蒙、初级、中级、高级四个班,周六周日四个半天分别给孩子补习英语,寒假大约三天上一次课。

江明月现在南京市一所大学读研究生。她读七年级的时候,英语、数学等功课跟不上。她和妹妹江敏都是留守儿童,家庭很困难。叶连平就主动把她接到自己家里,不仅免费补课,而且免费提供吃住。20xx年,江明月考上南京理工大学,叶老师又把她的妹妹接来补课。回想起这些,这姐妹俩激动地说:“叶爷爷就是我们的亲爷爷。”

自费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以来,孩子们在他家免费吃用住、自掏腰包组织孩子外出参观、资助贫困学生,花在上面的钱,少说也有30万元。

有人把叶连平比喻为永不熄灭的烛光,他不认同。他说:“我没有烛光那么明亮,我充其量就是一只萤火虫,只要能够照亮孩子们念好书,我就是快乐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9篇《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