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议论文1500字

时间:2022-04-23 13:31:06 | 来源:草料作文网

孟子是战国中期知名的儒家思想家,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上占有关键的地位。民本思想作为儒家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最亮丽的一部分。生在王道既衰的晚周末世的孟子,在面临现代社会的巨大挑战,以为民请命、淑身淑世的救世情感和渊博精深、睿智圆通的哲学理性之思,尊重中国古代社会民众的思想,热爱人民,下启宋明理学的基本思想,使道德人本主义与道德唯心主义成为中国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的基本学说,由此便把儒家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极点。

孟子好辩,是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雄辩家,他所著《孟子》一书讲解透彻,用了散文的文字,经过深思熟虑,散文技法熟练,文笔犀利;逻辑推理也是严谨而缜密的。为实行"仁政"、"王道"—"不违农时,谷不能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能胜食也;数斧斤之时入山霖,材木不能胜用也。穀与鱼鳖不能胜食,材木不能胜用也,是以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矣。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于桑,五十个者能够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建国七十者能够食人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于孝贤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大道上矣。建国七十者衣帛食人,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无所有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释义为"人如果不违反农时,那么粮也吃不完;小孔的鱼网不入,池塘里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的树木有定时,那树木便用不尽。而谷物和鱼肉就吃不完,树木也用无尽了,这便使平民百姓都可以养活家小,就断送死亡而无悔恨了。平民百姓都养生送死而毫无缺憾,这也正好王道的开端。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聚花果,上了五十多岁的人就能够穿着丝绸了;在鸡鸭猪狗中间,不失季节地培育好饲料,上了七十岁的人就能够常常吃到肉类了。在家庭一户所种百亩的土地上,不误农时也有耕地,数口之家就不闹灾荒了。由于重视村校的教学,以及重视孝敬长者的道理,头发白苍苍的老年人就不能在路边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而年满七十岁的老人就能够穿上丝绸、吃上鱼肉,平民百姓就不缺衣少吃,即使达到了这而不称王于天下人的,也是决不会有的。"维护儒家学说,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出自《孟子》第六卷《滕文公下》第九节)释义为端正人心,扑灭邪说,排斥淫邪的言辞,拒绝偏颇不正的行为。他游说诸侯,努力消除与论敌的纠纷,并教导后人。

孔子以后,儒家产生了二个宗师级的代表角色,一个是儒家理念主义的典型代表角色孟子,一个是儒家实际主义的典型代表角色荀子。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从历史定位来看,如果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相当于西方的苏格拉底,那么孟子就相当于柏拉图,而荀子则相当于亚里士多德。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邹国人,本名也叫孟轲,师从子思的门人,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名政治家。《孟子》一书是孟子晚年与弟子们合作编著的一部语录体书籍,类似于论语,主要记录了孟子与君王、与学生、与同仁们的对话。其书内容丰富,涉及人性、哲学、政治教育、人格修养等多个方面的话题。后来到了宋朝,《孟子》一书又被列入了四书之中,并作为了科举考试的必考课程,这一理念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并对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今孟子的浩然志气、性善论、仁政爱民等思想,它对现代政治伦理教育和人格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孟子》一书一共七篇文章,每篇文章又分上下两篇,因此总共有14篇。即使只有一个主题,但是内容的组合也不严格,让人感觉松散。

其实,《孟子》一书有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简言之,就是内圣外王。何谓内圣外网?通俗的讲,就是先修身养性等内在的修为,达到圣人的境界,然后在外网也即治理天下。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也是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正确途径。用《大学》里边的一段话来说,便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之后意诚,意诚之后心正,心正之后身修,身修之后国齐家齐,之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人平。大概意思就是,让人们通过推究万物的根源就可以得到一种科学知识。在得到知识以后,我们的思想意念也变得更加真实;一个意念正直的人,态度就必须端正而不存邪念;态度端正了,道德和修养也就会随之增高;当道德和修养高了以后,家政自己国家也就可以管理得好。如此推而广之,世界各国也就可以受到了很好的管理,世界各国也都受到了良好的管理,整个世界也就平静无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