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精选9篇)

时间:2023-05-10 16:57:14 | 来源:草料作文网

  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更加明白这本书背后所掩藏的现实意义。写读后感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就事论事,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读后感质量更高呢?为此,出国留学网特意呈上“菊与刀读后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菊与刀读后感(篇1)

  《菊与刀》菊,代表着日本天皇的族徽,是高贵美丽的象征;刀,代表着日本武士文化,是武力和权威的象征。美国曾经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日本人的脾性最古怪,也最难琢磨。太平洋战争熟悉“敌性”也是一个重要课题,要想与日本人打仗,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研究日本人的民族特性而著此书。

  一、解读日本发动二战的原因:

  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由很特别:他们要结束世界上这种“自立为王”的无政府状态,为建立等级秩序而奋斗。只有各国“各就其位”了,世界才能长久地和平。

  二、战争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精神上,精神必将战胜物质。美国一贯注重强大的实力,日本则一贯重视精神。他们说,精神就是一切,可以永恒;物质虽不可少,却是次要的,转瞬即逝。

  “以投降为耻”,宁可自杀。不救助伤员。

  三、各就其位

  各就位就是日本人信仰铁序和等级制度。这是一种民族习惯,从“敬语”和鞠躯行礼方式体现。这种等级体现在国际事务,家庭内、同辈朋友之间、性别、年纪、过去交往。直到19世纪中叶,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可以使用姓氏。对美国人来说平等是最崇高、最道德的。

  四、报恩:不容回避的人生主题

  “恩”这词与“承受的负担、债务、重负”的意思是共通的。比如受长辈的恩、上级的恩。如果是受同辈的思,那么对于接受者来说会有一种不快的自卑感。因为日本人说“我受某人之恩”时,其含义就等于“我对某人负有义务”,同时会称对方为自已的“恩人”。

  如果大街上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故,日本人常常选择不矛理睬,这侄不是由于日本人缺乏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国灰他们觉得,除了警察之外,任何人插手都是在让受帮助人背上欠你的恩情债。

菊与刀读后感(篇2)

  《菊与刀》读后感500字:《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作品,以代表日本皇室的菊与代表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刀为题目揭示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此书多采用美日对比的方法从各方面描写了日本人的民族特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行为。通过这本书,了解了日本人特别重视自觉道德的养成,把各种道德深植在每个日本人心中,为他人考虑,集体观念深厚,严格遵守天皇的旨意,但绝不能忍受他人的侮辱,否则就会用尽方法去报复。此外,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对男性和女性以及孩子和老人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女性权利地位较低。

  此外,日本还有等级之分,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处在某个位置就要做相应的事情,这样社会才能正常运转。在日本人的教育中,对特别小的孩子,成人是不用道德去约束他们,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之后,便会学习各种社会道德与规范,自身行为逐渐受到限制,幼儿时期和成年时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也是日本人矛盾性格的原因之一。

  历史造就了每个民族,日本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其特有的一套社会运转法则,这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管理,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错误,社会秩序会轰然倒塌,我们不可妄加判断。通过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民族,也更能理解他们的行为。

菊与刀读后感(篇3)

  Whatsthis?+Whatdoesitmean?

  似乎是二战结束之后美帝打赢了日本,但是觉得这个文化太奇怪了根本看不懂,以至于也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统治,于是研究了解这么一个遥远国家的文化就成了非常有必要和紧急的事情。

  确实,即使是同源的中华文化,很多时候对日本人的一些做法也是很难懂,如果每次碰到不懂的地方只是甩下一句“霓虹只认强弱不辨善恶”确实是太不负责了…或者有些勉强能知其然却仍是不知其所以然,一个西方国家的作者从局外人的角度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最后给解答了很多现象——比如日本人对于欠人情的无比介意,一杯冰水的恩情要先还完了才能正式决裂;比如对朋友之间的恩情就觉得可以容忍但是对于欠敌人的恩就完全不能忍受;比如武士即使肚子饿着仍然要口含牙签装作饱腹的内在原因;比如对婚姻和情欲如何能够心安理得的分得很清;比如养儿是为了报答对父母的尽孝道;比如无论是投降之前的坚持和投降之后的顺服其实动机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向天皇效忠;比如日本人认为人就应该“各安其分”的理论…等等等等——背后的成因,确实是很难得。

  很多人都说喜欢日本文化,那么喜欢的是哪一部分的日本文化呢?寿司拉面?清酒线香?服饰文具?动漫手办?茶道花艺?艺妓牛郎?如何算了解一个文化?如何又算了解一个文化背后的成因呢?这本书读完后让我想起了经典动画影片《圣诞夜惊魂》,一个是Jack第一次不小心误入圣诞小镇的时候,看到一切都奇特而费解,不停问出“what‘sthis”;另一段是Jack研究好久圣诞节究竟是什么,把收集到的浆果硬糖窗花彩球都放到显微镜下试管里看一看烧一烧泡一泡(Jack‘sObsession)观察好久仍然是不懂,interestingreaction,but“whatdoesitmean”。大概人们在面向自己不熟悉的文化的时候也跟Jack差不多吧,一开始只能从最表层的东西的东西入手,但是仍然还是很赞赏这种“不懂但是也撞开了门一头扎进去先研究起来再说”的实干精神。不能因为不喜欢就不去了解,也不能因为太喜欢导致完美主义而不敢去碰,也不能浅尝辄止买了个招财猫抹茶杯就觉得已经了解的足够了。先放手去做,即使一开始可能有偏差,过程中再慢慢修正。知己知彼,师夷长技吧。

菊与刀读后感(篇4)

  我断断续续一个多月读完《菊与刀》,又做了一些背景了解,算是初通,浅谈之。

  《菊与刀》该书作者露丝•本尼狄克特,在二战期间,她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利用一个文化人类学家观点来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其后向情报局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

  《菊与刀》以日本皇室家徽的“菊”与象征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刀”为题,菊与刀,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依为命,暗含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等等。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菊花和刀象征了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残忍。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的对比嗤之以鼻。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菊与刀》的核心观点是耻文化,日本人没有任何关于善恶和对错的原则,或者说他们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切原则都要跟随集体的观点而改变”。因此日本人虽然以顽固闻名,但只要外部环境改变,他们可以放弃原有的一切准则,转变速度之快在人类社会中空前绝后。伴随这个原则的另一个现象就是日本人极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绝对不轻易表露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义理、名誉和人情作为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几个分支,也是最为模糊和难于解释的界定。名誉和人情则体现了日本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所谓日本文化的矛盾性其实也在于一种范围界定的模糊。忠、孝、义理、恩情……每一种品德之后都是一个难以超脱的怪圈,它们高尚的各自为阵、矛盾重重,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不两全。多数人会在忠,孝,义理之间不断纠结,直至作出痛苦的抉择。然而无论怎样,鱼和熊掌,他们总会辜负其一。这大概便是日本人往往痛苦的根源。此时,死亡可能成为了他们唯一的解脱方式。死亡=悲哀=美,这是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一个等式。死亡在到来的那一刹那,如同樱花绚烂地飘落,是美的极致,也是他们所理想的状态。死亡意味着纯洁、干净和超脱,因此他们毫不畏惧,而是坦然地面对死亡,欣赏死亡。而且像是在体验死亡,甚至乐于将死亡表演给别人看。日本人这种生死态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民族的生死观大相径庭,自杀仿佛已成为一种程式或是艺术。本尼迪克特对日本的等级观念,人情世界也有很多的分析,比如“报”——报恩与报仇的传统观念,造成人情的沉重负担,我个人觉得这一点其实也是很重要的。而且这一点,尤其是整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的共性特征。

  日本已经成为国人心中一个难解的结。一方面,一衣带水千年情,经济水乳交融;另一方面,这个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邻国,却多次伤害国人的感情。我有时也充满仇恨,但同时又有着说不出的情感。一个能在内忧外患中,通过明治维新,成功的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岛国变成极具侵略性的军国主义强国;能在战败后迅速崛起,30年时间就让它的平均国民收入赶超美国,经济势力居世界第二、第三……日本人凭什么取得这些成绩?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20xx年终于下决心到日本游玩了一次,自然看到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环保整洁,也看到文化传统、山山水水保护得很好,日本人的礼貌敬业也让我感触颇深。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简述之,其一是,我将手机遗漏在浅草寺附近的卖绿茶冰激凌的店里,店里派员工找我(我不知道);其二是,在东京湾码头,一群身穿和服的少男少女喝酒嬉闹,我本想走过去看热闹,他们突然安静下来,自动让出一条道,我走开后,他们又开始疯闹起来。这两件事对我触动很大,领悟了一点点。

  《菊与刀》虽然写了快八十年了,读一读我想也不无裨益。

菊与刀读后感(篇5)

  「菊与刀」,「武士道」,「五轮书」统称为日本三书。

  菊与刀,是其中一本。讲的是人类观察学家本尼迪克特通过观察日本人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总结日本人的内心及行为规律,以用于更好地了解日本人和对日本的战后措施。

  读完后,觉得日本人是「唯心主义者」,追求精神至上,也难怪,在物资季度匮乏的日本岛国,统治者愿意用这种方式稳定国人,国人也愿意用这种方式解脱自己。菊代表的是优雅,刀代表的是刚毅,这两种品性都是较为崇尚的思想精神,日本人很是看中“精神修炼”,从孩提时代就开始锻炼,从而造就了整个民族的「菊与刀」。

  书中还讲到日本人之间有森严的等级制度,简直是入到骨子里的,尤其是「天皇」,是神一样的存在,绝对的服从和信赖,但天皇又没有实权,天皇是日本人的精神领袖。

  日本人的「恩情思想」又是另外一个刷新三观的地方,他们睚眦必报,无论是报恩还是复仇,这两种行为都是日本人所崇拜的。而施恩对于日本人来说却是耻辱,怪不得让座在日本是视为「不敬」。

  书中还有其他方面的讲述,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于日本,一直认为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我看金砖四国就更加觉得日本是一个神奇的国度。通过本书,加深了我对日本这个国家的了解,而不仅仅停留于电影,动漫,或者说某类型的动作片。

  书中的前一章觉得有些累赘和聒噪,一直在强调人类观察学方面的种种。

菊与刀读后感(篇6)

  一,关于本书

  评论性的文字最忌受主观偏颇影响而失去其客观性,譬如史书,譬如人物、企业传记,譬如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剖析和研究。本书作者作为一个美国人,对日本民族进行深度的分析研究,虽然有些字里行间会从自带美国优越感来看待日本现象,但总体来说作者还是客观的把日本民族特性呈现给了读者。作者也许没有亲身到过日本,但是他肯定读过很多有关日本的资料,和很多日本人或者熟知日本的人深入的聊过。

  二,关于日本人

  我认识一个日本人,他经历过一个放飞自我的童年,那可能是他一生中最自由的一段时光,现在的他作为一个成年人,作为一个父亲,看上去有点沉默寡言。

  他严谨自律,有着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不可挑战的权威,他同时在外面有一个情妇,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对家庭的爱和付出。

  他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并且上进努力,因为他受不了别人对他的不肯定,哪怕是一个嘲讽的小眼神,在他看来都是不可原谅的不尊重,为此他愿意付出很多艰苦努力来获取所有人的认同。

  他无条件的忠于天皇忠于从小被教导的各种信条,为此他可以忍受很多磨砺,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所有包括生命。

  通过《菊与刀》我认识了这样一个日本人。

  三,关于我眼中的日本

  小时候对日本的印象就是我们的敌人,是夺取我们财富和同胞性命的侵略者。再大一点,对日本的电子数码产品有了写印象。大学有段时间爱看日本动漫,了解了樱花,茶道,和服等,对日本相关的文化有了初浅的了解,甚至还去学习了一段时间日语(虽然现在忘的基本只剩五十音图了)。但是对于日本人有时候对于一件事情的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对于日本家人之间的相处和沟通方式,还是有很多困惑。看完本书,这些困惑好像好了好多,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对一个民族的了解,绝不可能通过一本书几份资料就能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并且至今能屹立于国际,它的很多方方面面想必值得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菊与刀读后感(篇7)

  菊花与刀,作为日本最有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作为书名,一是寓意着写的日本人,二是揭露了日本人的文化或者说日本人性两面性。读完以后,突然觉得同为东方人,文化却有特别大的差异,可能也和时代性有关,也特别庆幸我生活在了中国的新时代,虽然作为女性累点,但是还是可以追求自己的自由,也算是一种幸运。作为一个非日本人,非美国人,在看待这本书时作为第三人,视角有时会莫名其妙往自己身上比较,所以不能认同有战争倾向的日本人人性,也不能认同有美好童年和被严格自我贴标的青年生活之间的矛盾,他们对皇权的尊敬、对自我修养的理解和强制执行力,对报恩的看法以及对投降后的生活态度都是刷新了我对人性的理解。虽然世界观不太一样,但是也有和我同样观点的地方。比如说对于那个时代的日本女性来说,她们相夫教子貌似和中国那个时候的女性也相似,也能认同有着严格家庭责任感的日本男性。以前老是看一些灿烂千阳,白夜行,伊斯坦布尔的假期这样带有故事情节类的书,偶尔读读这种人类学的作品,还是挺新鲜的。而且我尤其佩服作者作为一个女性的极细微的观察和理解,最重要的是,我读到最后,并没有发现作者明显的感情倾向性,只是很站在很中立的角度去描写了日本整个社会文化背景。

菊与刀读后感(篇8)

  菊与刀—温柔与残酷

  或因日本人既爱美又好斗,才取之为名吧。

  作者是文化人类学家,分析的相当全面而透彻。(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本书涉及面广阔,从民族性来讲,日本人各安其分,对义理最难承受,在外人看来,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尊严,日本人会以自杀来洗刷污名。

  日本人有着嗜睡、浪漫、酗酒等的人之常情;有着道德上的困境,甚至对天皇的忠超过国家观念,天皇一广播宣布投降,对忠的要求就发生了变化,日本人一变而对外来者表现出合作态度。

  在自我修养或自我训练上,用精神训练法,很好笑的是:如那位陆军军官在谈到他的士兵平日演习长达六十小时、中间只有十分钟的小憩一事说:他们已经知道怎么睡觉,需要训练的不是睡觉。

  第12章讲家庭对孩子的教养与训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孩童,直至成年后的日本人,从小时候的心理阴影直至对长大后的影响,比如父母常常嘲弄孩子,吓唬说要遗弃他。无不反映出日后,成年的日本人谨小慎微,经常性紧张,和自我苛刻。

  最后是总结性的一章。日本民族对战败,并不认为自己是战败,因为我们必须坚定相信,军事的失败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是两回事,应当将军事失败视作一种动力……日本人是想要称霸世界的,军国主义是其一种方式,日本人则另外寻找侵略的根据,他们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敬。他们看到大国是靠军事实力赢得尊敬的,于是力求与这些国家并立。

  当它察觉军国主义在自己和其他国家都也失败时,便会汲取教训,另谋出路。

  整本书结构严谨,举的列子即使放在今天看也不过时。

  菊花在后来可以冲破束缚,菊花完全可以摘除金属线圈,没有大幅修剪而照样秀丽多姿。

  刀在后来比做磨砺,把身体比做刀,自己负责擦掉身上的锈。(总觉得好痛苦)---这一比喻把身体比做刀,正如佩刀者有责任保护刀的光洁,人也要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

  题外,日本文化多姿多彩……

  日本小说是种情绪主义、厌倦情绪。小说的主人公或作者都不认为有必要分析周围的环境或主人公的经历,来弄清楚阴云来自何处。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人们都容易伤感。

  《四十七士物语》也是内涵丰富。

  因买了实体书,翻译版本会有差异吧。

  然后,用【坚定精神和宽容态度】——学习。

菊与刀读后感(篇9)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等等。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其实,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残忍。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的对比嗤之以鼻。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这种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内在,使得日本在作战时常常采取异常极端的方法,凶残的对待已经放弃抵抗的普通人民。

  日本人为什么会发动侵华战争?这当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日本人坏。

  日本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这种文化中没有原罪,没有忏悔,也不需要原谅。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忠义和各得其所来解释。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因此,忠和孝成为他们伦理中最主要的两极。而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这两种力量完全则是成为了合力。日本人对天皇有着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诚,几乎成为一种准宗教。而在宗教中,神的发言是没有人可以质疑对错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

  表面上,对天皇效忠使日本人疯狂的、不惜一切扑向中国。但是这一切的起源在哪里?日本是个有着强烈等级文化观念的国家,从中国汲取来的关于等级的观念,在这个国家里生根发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里有种各得其所的说法,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虽然这和平等自由等观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种含义就是尊重每个民族自己的选择,因此对这种社会准则,我们没权评论。但可怕的是,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也把各得其所当作最高准则。他们不仅为每个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为每个国家打上标签。这正是日本发动大范围侵略战争的深层动机,他们认为自己在该地区内是处于等级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饬这个地区的秩序,让每个国家处于自己应该的位置。这种强制的不由分说的输出,背后的精神内核就是可怕的等级制。

  另外,从文化内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强烈的负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作为从中国那里承受文化恩泽的国家,日本一直对中国怀着复杂的心理,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对近代中国的沉沦感到羞辱,这种羞辱来自于其自身国力的增强,由此感到曾收到过这种国家恩惠的可耻。这种复杂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借口成为发动侵华战争的内在原因。它要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为日本的附庸,并把这作为报恩的一种方式。

  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把各得其所当作最高准则,他们要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并将这视为报恩的方式。然而,战争中的日本人发现,中国人并不欢迎他们,而只有仇恨。日本人意图构建的大东亚共荣圈和国际关系的等级秩序,只不过是一厢情愿。他们还没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缺少实事求是的态度。并非每个国家都向他们那样痴迷于等级秩序,只能在稳定的等级中才能获得安全感。中国崇尚以和为贵,然而在亡国灭种的危机前,所有中国人又会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站出来,即所谓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日本人,没有想到,在中国他们会遇到如此顽强的抵抗,一盘散沙汇聚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铁拳!

  在实事求是方面,作为日本另一个对手的美国显得高明得多。日本是一个很独特,甚至很怪的民族,美国人知道他们对日本国情、人本文化、日本的民族性不够了解,他们不能不加区别的就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因而他们组织了学者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者中就包括了本尼迪克特。她在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亲自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后来,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而历史也仿佛是在设定的轨道上前进。毫无疑问,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方式是有效的,而这种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精神,归功于人类学家准确的预见。结果是日本投降后几乎没有抵抗,完全服从敌人的管理,而美国,通过清理并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为自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源。在此过程中,我们惊讶的发现,正确的意识产生了如此巨大的积极作用,指导实践,趋利避害。

  开始,上帝就给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他们的生活。任何外国都不能命令别国的人民接受某种方式。此所谓自己活,也让别人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这是任何国家或民族都应遵循的,日本已经在这个问题上付了学费,希望它吃一堑长一智。而中国,完全可以依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发展,走和平崛起之路,只是希望不再出现第二个日本,强行输出自己的价值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