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读后感(精选10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10篇《永别了,武器读后感》,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篇一
在世界上,永远都会有一种东西在保护人类,那就是和平。而一种可以保护人类的思想便是为了和平去放弃一切的精神。
在故事中,主人公在参战时受伤被送进了医院,在医院里,他认识了女主人公,从而引发了一段爱情故事。故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将浪漫与和平联系起来,情节唯美,同时又凄凉,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吟唱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文中写道:“敌方像发了疯似的,丢掉了手中的武器……”文章到了这儿就进入了高潮。丢掉了武器不正意味着得到了和平吗?和平本是人类内心最本质的东西,当人们拿起伤害他人的武器中,就代表着和平已被贪婪所掩盖。而在战争打到两败俱伤时,内心的和平欲望才真正将贪婪驱赶,重新成为人心灵的主宰。这个时候醒悟还不算晚,可怕的是,贪婪在人们心灵中越扎越深,从而使和平渐渐远离我们。
战争也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所谓正义战争是指被压迫阶段,被压迫民族,为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抵抗外来侵略,促进社会进步的战争,而非正义战争正与其相反。正义战争中人们心中充满的不是贪、嗔、恶,而是和平的欲望。中国人民历来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但从不害怕战争,坚决维护正义。正是因为我们对和平的希望,对未来的向往,使我信赢得胜利!
非正义战争在最近几年有很多。而有体现力的是美伊战争。美国想要占领伊拉克,得到石油,成为西方强国。伊拉克上空每天销烟滚滚,一幢幢大楼被炸成了平地。穷困的人露宿街头,冒着随时被枪杀的危险。人们个个家破人亡。人们内心呼唤着和平,可惜却无法实现,因为美国太强大,因为贪已占上见。
和平是一个世界所必须的,想要得到和平,是每个人心中应该想的。和平代表幸福!和平代表着快乐!和平代表着希望!有了和平,生活才是美好的!如果美国能想想自己是伊拉克,它还会攻击吗?回答也许是肯定的,理由是:政治需要。不管如何,这个世界需要和平!为什么诺贝尔“和平奖”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获得?因为世界还不太和平!
为了和平要勇于放弃,有时放弃某些东西就可以在尘埃中开出花朵。人类需要不断净化内心世界,外界才能得以净化。战争与和平,谁能不承认和平是世界所不需要的呢?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篇二
初看完《永别了,武器》觉得意犹未尽,有一种再看一遍的想法。等到自己回想起才发现这本书场景和人物竟然只有这么几个。
我读过很多场面大气、人物众多的战争小说,有些小说对战斗的描写细致入微,战斗一场接着一场。后来深受影响觉得战争小说就是要靠大气的场面 、众多的战斗场面,看了海老爷子的《永别了,武器》才发现有些悲惨只需要几个人几个地方就可以了。
这让我想起武侠小说中的绝顶高手,真正的高手已经超脱正常规范。需要表现什么只是信手拈来,想到就写到就表达到,无需庞大的世界、纷繁的人物。
在学校时老师总是告诉我们某些手法可以表达什么感情,每种感情都对应的一些手法。那时自己从来不考虑自己想法就是用规定好的手法对应填写就可以了。以前觉得就像开锁某种钥匙开某种锁。但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真正的大师已经可以用一把钥匙开任何锁了而且比我们开的更好更舒服。这也许就是境界,之前的自己想写什么东西总是用定好的手法来写,虽然很简单就写出来了但总是不怎么满意。或许这就是境界,这本书表达的已经也许不是最深刻的,但是看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老人信手拈来的大气,这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篇三
一本流芳于世的书因素很多。被我认作是好书的标准,无外乎就是情节,笔触,联想的延伸和思维的活跃性。
比起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外语就单调了,但在翻译这个平台上,二度创作,又给了汉语的发挥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据说懂外语的人喜欢读原版,电影也是如此。可是,于我而言,汉语外语都不行的我,还是喜欢高手翻译家的二次创作,他们让我扩展了想象力,省去了阅读上的生涩。
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读了三遍,还看了几遍电影,载体的不同,得到的愉悦各有不同,收获多少,就看汲取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了。
因为喜欢《永别了,武器》,常常会去网上读那些精彩的节选,特别是对场景的描述,不次于一场旅游。
摘一段:“故事从那年夏天开始。当时我们住在乡村的一幢房子里,隔着河流和平原,可以看得见远处的高山。河床里铺满了鹅卵石和大的圆石,阳光下白得闪闪发光;河水清澈,流速很快,水深的地方呈现一种静谧的幽蓝色。部队就从我们的房子旁边经过,上了大路,到处尘土飞扬,连树叶和树干上都落满了尘埃。那年秋天似乎来得较早,树叶都提前飘落。我们看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在路上激起漫天尘土,微风中树叶纷纷落下,部队过后,空荡荡的路上堆满了落叶。”反复阅读,有景有声,再闭目畅想,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也找出原文磕磕巴巴的读过,像个初小学生一样,能念通句子就很幸福了,根本享受不到山影、河流、色彩和阳光。
所以,我佩服喜欢原版的人们,但我并不想效仿,我知道自己是个小矮人,还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摘月亮吧,省事儿。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篇四
我想,作者是否也在有意无意地描写了自己。
有那么一些年代,总是发生着我们所不愿意他发生的所有事情,最最叫人无奈和痛苦的,莫过战争。两群甚至更多的野心的体现,连累进去了许多的百姓,他们不知道战争是什么,他们厌恶他却服从他,他们都默认了要在战争之后好好地活,但是他们也大都默认了战争将要夺取自己的生命。也就在这样只存在服从于杀戮的环境下,他们艰苦地进行了战争。
突然想起了之前看过得一部电影——《兵临城下》。开始的镜头是苏联征用了许多百姓来参加战争,将这些年轻的小伙子用成批的卡车运到前线,每两个人为一组分别持有枪和子弹,旨意是当持枪的人牺牲后将由拿子弹的人拾起枪再次冲锋。而在以为了国家的荣誉的口号,或者说是借口的鼓励下,迷茫的年轻人么就这么冲向敌人。
德国军队那边的武器火力巨大,这些战士简直成了无力还击的靶子,于是有理智大胆的人提出撤退,但最具讽刺的是我方前线却以逃叛者的名义将他们射杀,于是便成了这么一副景象,无辜的百姓么在敌人和自己军队的射杀中一个一个倒下。
战争是荒谬的,战争里面所体现的人性有最最美丽但更多却是最最丑陋了。无论在前线,后方,步兵,医疗,护士,炊事军,或是其他任何角色,都无法不对战争进行诅咒。
英雄将会获得荣誉,有时候是名号,有时候是勋章或者金钱,凡人们获得友谊,背叛,有时候是爱情。说到爱情,我觉得战争之中的爱情真是造孽啊。忍受着对战争的恐惧和无奈,还要一边思念着爱人,为其担忧。不过也有一些积极的影响,一份对爱的执着,一些时候能够成为生的渴望。
在回到一些幸运的例子。假设,一些战士没有被射杀而是晕倒了,醒来之后发现身边躺满了尸体,硝烟弥漫,何去何从?或许这是唯一的幸运吧,接着“死亡”,好歹可以回家了。但是在路途上,无论是敌方还是我方,在见到有莫名其妙的活体移动时,他们的选择要更倾向于开枪时的,他们向一切动的物体开枪,杀死一个敌人和损失一个战友,似乎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当然,这是摆在以自己的安全前提之下的。
终于让人松口气的是,战争总有一天要结束,不是他们坚持不下去了,就是我们坚持不下去了,总有结束的一天。到了那天,最叫人激动人心的,便是可以回家。或者到一个安宁的国度,去享受向往已久的爱情,亲情,友情,等等等等。
最后一个情节,作者深深诅咒了战争,深深讽刺了他。在战争之中,一个人所渴望的,不管你向上帝如何大声呼喊,他也将会从你身上无情地剥夺掉,你的孩子,你所渴望的生命,拿走,当然不会忘记你的爱人,你所渴望的爱情,也拿走。但他不会拿走你的生命,因为他已抽取了你的灵魂,已叫你的精神死亡了。
上帝叫你明白,战争,比死神更让人绝望。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篇五
曾经,战争的硝烟弥漫了全球,鲜血染红了大地。多少人因战争家破人亡,多少国家因战争夷为平地。翻开《永别了,武器》这本书,那硝烟似乎又从字里行间飘洒了出来。
在一战中,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到意大利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相识相爱。无奈战火不断蔓延,他们逃到了瑞士躲避战乱。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凯瑟琳难产死后,留下了亨利一人在外流亡……读到这里,我的心不由得一颤,唏嘘不已,与作者海明威共鸣,对战争充满了厌恶和批判。回想1939年,德国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进攻奥地利,引发了二战浩劫。这场空前绝后的灾难致使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多达9000万人。
战火蔓延了欧亚大陆,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天空阴沉灰蒙,大地一片死寂,只有轰鸣的炮火声、飞机的轰炸声和群众无助的哭喊声……战争持续了六年,终于和平回来了!但是很多人因为残酷的战争,骨肉相离,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是的,和平回来了,但那些因为战争逝去的生命能回来吗?特别是那些失去亲人的孤儿,他们的家庭能够重圆吗?战争就是这样的无情,让幸福与痛苦,生存与死亡只在咫尺之遥。战争已在每一个幸存者心灵深处留下永远抹不掉的阴影,也让世界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使历史的车轮不再前进。
如今,二战的硝烟已吹散了,可令人痛心的是,尽管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可依然还有不少国家恃强凌弱,正赤裸裸地上演着残酷的“丛林法则”,掀起一场场血雨腥风的战争,如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巴印战争、叙以战争、美伊战争等。硝烟弥漫之处,更是生灵涂炭,哀鸿遍野。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些利欲熏心的侵略者,野蛮的强盗。不要侵略!不要战争!让我们放下武器,熄灭战火,驱散硝烟,还地球一片祥和安宁。这是每一个生活在无情战火中的人们的呼唤,这更是全世界祈盼和平的人们的心声。
仰望窗外蔚蓝的天空,我不禁想:如果亨利夫妻生活在咱们这个和平年代,他们一定会跟我们一样,在温馨的家庭里幸福快乐着……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篇六
承蒙老师的指点,我特意去图书馆寻找书单上所列的书。然而我找遍第六阅览室,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永别了,武器》。但是如获至宝,捧着书站在书架旁就读了起来。
翻开文章的开头,清楚地记得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朗读第一段。开始的时候听老师读完,我有点想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选择一段来读给我们听。但是老师随后的几个问题却激发了我莫大的兴趣。自己又带着老师的问题,细细地读了一遍。当时的中国孝子,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熏陶,即使对名医的话将信将疑,也未曾想到过请西医来救治。而宁愿怀揣着疑虑疯狂寻药引、看着一碗碗“良药”下肚。现在,看望全书,回过头来在思考开头的疑问,一切都了然于心了。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用短小精练的语句,仅仅是几个景物的描写,如“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高山依稀可见”、“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圆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就像一幅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作品也就是在开头就定下了基调,如“树干也挤满了灰尘”、“那年树叶早落”、“路上只有落叶,空空荡荡的”,暗示了这个故事的悲剧性结局。
故事前半部分有着大量的关于战争的描写,作者通过一个军官的眼睛和嘴讲述了战争的形势、战况,描写了饭堂里军官及教士对战争的态度和看法……从这些描写,我们了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和部分人物的生存状态。海明威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纯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情绪,电文式的对话,简短而真切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日常用语经过了千锤百炼。
我想任何故事都故事都少不了爱情,没有爱情的作品不能称之为一部完整的作品。在《永别了,武器》中,我清晰地看到了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爱情的一步步变化和发展,最终难如人愿。应该说这场爱情是被战争所摧残。
故事开始,对于这场战争,书中主人公亨利对战争尽职尽责。对患肠疝的士兵拔刀相助、第一次进攻时奋不顾身为司机带回吃的、受伤后谦让有英雄气概的等,无不表现这一点。显示了一个军人的勇敢和应有的善良。而且此时,他也开始了与巴克莱小姐的交往,尽管已开始时怀着不纯洁的目的。
战争的时间越来越长。在饭堂里,各种人在讨论着战争。那个让亨利关注的教士让亨利明白了很多,与此同时,不禁让亨利对战争产生了怀疑。在他的疗养期间,他顺利地发展了自己的爱情,也治好了自己的伤。然而现实不能总如人愿,他还要回到战争。亲身经历了战争的种种,尤其是亲眼见到了意大利军不堪入目、溃不成军的撤退场面,看到战友死在自己的眼前,以及宪兵武断地处决与不下失散的军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一系列痛苦,让亨利决心离开战争,远离战争,脱下军装,毅然去寻找自己的爱人……从这一段时间所发生的故事来看,亨利对战争的态度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变得不再相信战争,不再愿意参与到战争当中去。他到了米兰后,不看报纸,不关心战况,此时的亨利已经完全的要将自己置身于战争之外。只想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冒着生命危险离开了米兰,到了瑞士,可以说这是新生活的开端。亨利和爱人卡萨玲过着简单快乐的乡村生活。此时的它们虽然离开了战乱,但是总给人一种活得不真实的感觉,总害怕这会是一场梦,生活还是让人担忧,总怕梦醒,总怕幸福不再有……
结局还是令人叹息,卡萨玲最终离开亨利而去,这乱世里的爱情之花还是枯萎凋谢了,令人叹惋……
从整个故事来看,海明威是写出了人们对于这场摧残爱情、摧残人性的的战争从投入到怀疑到厌恶继而到冷漠麻木的过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玩世不恭、信仰危机的“迷茫一代”的精神面貌。书中主人公亨利从尽义务到对战争的指责调侃,到处了意大利社会各阶层对战争的态度,而海明威就是要让人们“从这本书中了解人类在战争中的思想感情”。
现在读来,这篇小说还是有着吸引人之处和可学习借鉴之处。海明威的语言确实有其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品味……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篇七
年轻的士官沉稳内敛而又睿智大胆,在战事顺利时他尽职尽责,在战事颓靡时他深谋远虑;时而理智无情时而负责细心,态度全凭对方是敌是友;他和歌手神父赌马人酒吧服务生年迈的老前辈相处的无比融洽;偏偏又能轻松的讨着美人护士的一片痴情。初读完,真觉得海明威是个臭脾气的固执狂,主人公既然如此完美,故事何必硬生生写成悲剧呢?这样聪慧却感性的角色确实能看透战争的残酷并深感其痛——这也使他跳脱战事追求平静生活成为可能。故事后半部分中,经历过负伤、恋爱、重回前线、败退、直面生死之后,他成功的脱离了属于他的战争——凭借自己的机智果敢。他终于带着妻子来到了美丽安宁的瑞士。故事至此似乎足够合情合理完整圆满了——然而结局却是一场妻儿双亡的难产。这样的结尾有些让人没法接受——作者在前文除了一句“臀太小”再无其他铺垫。这是作者硬咬住悲怆不放么?
文学就是这样,你没法摆出公式列出解来佐证作者确实不对,这意味着所有的故事都有自己的道理。回头细看,结局的悲怆不是突然的,这样的忧郁无奈始终贯穿着作品。阴沉的空气、绵绵不绝的寒雨、泥泞的道路、冷清的城镇街道,整个战时欧洲在作者笔下都被描绘成了冷色系。女主角作为战争的受害者,深深恐惧着战争,也正由于这恐惧她极度渴求依靠渴望爱情,希望能在爱人那儿得到远离战火的温暖港湾。女主看似火热奔放的爱情背后,隐藏的依旧是忧郁和不安,同背景色一般的冷色系。主人公的情绪在阴沉的基础上蒙上了一层冷漠逃避。他打从心底里不抱希望,所有的工作都是例行公事,所有的判断都是为了最小化损失,他明白战争会越来越糟而且自己无能为力,所以他干脆不去认真理会。这样看透一切而悲观绝望的主人公,无论多睿智多勇猛对爱情多执着,总也没法逃开命运安排给他的冷清结局。也许,战争带来的正真恐怖不是那些伤亡的数据那些破败的城市,而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绝望。
写到这里,我似乎有些能理解海明威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等被称为战后作家的那样一批人了。所谓战争这种东西,确实有着摧残人心智破坏人希望扭曲人人性颠覆人本质的可怕能力的。满怀悲观情绪的老一辈作家们的过分忧郁矛盾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古怪,而是因为战争真切的加害。
故事结尾处,主角推开医院门茫然走进夜雨时,海明威残留身体里的弹片一定也在隐隐作痛。愿战争随着前辈们的伤痛一同被永远埋葬,永别了武器,留下吧和平。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篇八
无尽的硝烟污浊了本就昏暗的空气,隆隆的炮响震彻了栖息着鸟儿的古树。不分胜负的昼夜,却可笑的拉锯着,谁也不先结束这杀人的游戏。战争的意义何在?只不过是一群野心家们的权欲膨胀,攻城略地的代价是累累白骨,可他们在乎的却是土地的归属,人民的屈从。战争的毒烟摧残的不止是士兵的那岌岌可危的脆弱的生命,更甚者是那精神的崩溃恐惧。当一切暗无天日,当一切了无希望,绝望使他们变成了可笑的屠夫,子弹奔向的不是敌人,而是友军。
撤退的逃避成了罪无可恕的恶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荒唐地支撑着战争的继续。战争中幸福的温存仿佛如一场甘霖,给予了处在贫瘠心境中的我一点希望,在爱情的陪伴下,战争似乎离我远去,那些前线的战事变得遥不可及,可最后爱人和孩子的死亡如是一道诅咒般,好似战争的阴影从未离开,我们都是局中人。命运总是锤击着那些打不垮的人,当一次次不幸的灾祸降临,受难者劫后余生的可贵伴随着战胜命运的勇气。可魔鬼的暴戾总是不经意地夺走着打不垮的人的生命,给一切盖上死亡的印章。可怖的命运背后暴露着战争的嗜血,自私和逆天命。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篇九
这是种奇怪的阅读经历。我是带着“归途末路”的观影体验的读完这本小说的,灰色的,压抑的,绝望的,半路失踪或者随时出现人吃人的残忍景象。
看着惊心。从男主人公跳到河里躲避宪兵的抓捕开始,我对他身处的环境以及之后情节的预估就不断停留在灰色的天空,灰色的海水和可能突然出现的满嘴獠牙的人类。
可是他终究找到了自己的未婚妻,甚至还和她有惊无险的夜游到瑞士。oh!为什么我看不到他或者说他们丝毫的恐慌?两个人合体以后真的就什么都无所畏了吗?这真难以想象。可是只见风暴吹起湖面的波涛,吹变形的乘风御浪的大伞。小两口倒是有说有笑把酒言欢。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一种两情相悦无所敌的理想的精神!
夜游之后,小两口的感情更好了。在瑞士的安然平静之中,享受着纷飞战火之外的大雪纷飞,也享受着临产狰狞前最后的欢愉。可就像钱钟书老先生所言的,“快乐”得强调着那个“
快”啊。也就是白雪化成泥水的间隔,一个即将降生的孩子硬生生的分开彼此相爱的两人。命运就是如此这般弄人,捏出一个小人儿,代价是一个大人儿。更残酷是小人儿成为尸体,大人儿成为雕塑。留下一悲伤的背影。
其实一直不觉得海明威的小说好读,他的长篇加上太阳照常升起我总共看过两篇。里面很多极简的白描我都不明白要表达什么。还记得是谁骂过海明威,说他的小说里面的单词没有一个需要查字典,囧。我觉得读他的小说缺少一种快感,一种牵扯读者的力。可是看到这部小说的结尾,我还是情不自禁的想用好小说去描述它。不得不说他在情绪或者说在氛围的含蓄上是隐忍的极好的。没有呼天抢地的哭喊或者聒噪喧嚣的别离,只用极为克制的内心独白或者人物间的简短对话,让呼喊不出的悲伤在胸腔里流转郁积。然后告诉自己,你看,人生就是这样,来吧,给自己来一枪,为时不晚。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篇十
这本书我反复看了两遍,第一次看得昏昏欲睡,第二次才算认真地啃完。
本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战争为背景,大致可以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战争伊始亨利身为救护队的一员在后方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和凯瑟琳的第一次见面。但亨利与凯瑟琳初见时相并没有萌生出爱意。第二部分描写了亨利和凯瑟琳在米兰的恋爱历程。因膝盖受伤被送往米兰医院的'亨利,与凯瑟琳重逢后,迅速陷入爱河,两人在米兰度过了一段悠闲自在的时光。第三部分描写了亨利康复后重返战场,却因为大撤退、意大利战线的失利被迫当逃兵的经历。第四部分写了亨利和凯瑟琳逃亡瑞士后的生活,以及最后两人的爱情悲剧。
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的有几点。
一、战争的残酷
关于军人的荣耀和使命感,作者用一段话揭示了它的本质——“我每逢听到神圣、光荣、牺牲等字眼和徒劳这一说法,总觉得局促不安。这些字眼我们早已听过,有时还是站在雨中听,站在听觉达不到的地方听,只听到一些大声喊出来的字眼;况且,我们也读过这些字眼,从人们贴在层层旧公告上的新公告上读到过。但是到了现在,我观察了好久,可没看到什么神圣的事,而那些所谓光荣的事,并没有什么光荣,而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掩埋掉罢了。有许多字眼我现在再也听不进去,到末了,只有地名还保持着尊严。还有某些数字和某些日期也是如此,只有这一些和地名你讲起来才有意义。”
每个心中有英雄梦的人,一开始都会对战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他们只看到成为军人光荣的一面,却没看见战争露出的冰冷爪牙。只有当上级做出了错误命令而自己必须服从时,当己方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而对扭转战局深感无力时,当身旁战友被不知从敌方还是己方飞出的流弹击中时,才会明白一切荣耀都是虚妄。
凯瑟琳在初遇亨利提到自己已死的前未婚夫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当时有一个很愚蠢的想法,我想他可能会被送到医院来,我就在那里等着他。我设想他可能被刀砍伤,我想,头上可能要绑绷带。也可能是被枪打中肩膀。这都是幻想,简直美如画。”
是啊,只有经历了亲人故去或老友离世,才明白战争的残酷性。
主角亨利,他一直是对战争和自己的定位迷惘的。他从美国报名来意大利当了志愿军,却从一开始的满腔热血到最后被渐渐消磨,步入了一复一日的喝酒谈天、找妓女的消沉生活当中。他有一段心理活动写得恰如其分:“但是,有时候早上醒来却突然很在意,感觉自己很堕落,觉得失去了宝贵的东西,心里感到很痛,像针在扎。”
也许就这样当一名浑浑噩噩的兵,在战场上糊里糊涂地过完一生也没什么不好。但当他第二次重返战场,经历了大撤退——敌机就在上方盘旋,提心吊胆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落到自己头上,经历了最喜欢的下属被殿后的意军放冷枪打死,经历了意大利宪兵枪击己方军官后,他终于醒悟了,毅然决然逃离了这场以千万士兵生命为赌注的“骗局”。
二、战地爱情
亨利和凯瑟琳不是一见钟情。他一开始只想玩玩而已,就连凯莉第一次约会时也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总算尽力演了,你犯不着假装爱我,晚上的这场戏已经演完了。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但当亨利膝盖受伤被送进医院,或许是受到创伤的心灵需要被抚慰,或许是第一次看到战友血淋淋地倒下,又或许是独在异乡的孤独……反正两个人在第二次重逢那电光火石的刹那,双双坠入了爱河。
其实我很喜欢两人的爱情,就算再艰难,他们只要有彼此在身边,就永远是积极乐观的。就拿亨利与凯瑟琳夜半划船逃离意大利这段情节说,只见风暴吹起湖面的波涛,吹变形的乘风御浪的大伞,但小两口仍有说有笑把酒言欢,不管惊涛骇浪,不问路在何方。
当男主当了逃兵回来与凯瑟琳重逢,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躺在凯瑟琳身边,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那天晚上,我们住在我的饭店里,我们的房间外面是很长的走廊,外面的鞋子脱在门外面,房间地板上铺着很厚的地毯。窗外雨还在下,房间里灯光明亮,很舒服,很开心,然后灯光熄灭,床单很光滑,床躺着很舒服。我们感觉像回到了家,孤单寂寞的感觉一扫而光,半夜醒来的时候发现对方还在,没有不辞而别,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是不真实的。”
在主人公的内心,家不是自己的故乡,不是自己的房子,而是只要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家。“此心安处即吾乡”,大概就是这个理把。
三、电报式的写作风格和冰山理论
这本书,语言简洁干练,叙事平铺直述,第一次读简直如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还有成篇成篇的对话,读到后面谁在说话就混淆了,又得往前翻看回顾。而且全篇也只有凯瑟琳难产时对主人公有大段的心理描写,其他时候其实都是站在亨利的视角叙事。
老实说,这种写作风格实在不是我喜欢的,但看第二遍我竟然慢慢接受了。
还有海明威的冰山原理,他认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八分之一,而有七分之八是在水面之下,写作只需表现水面上的部分,让读者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
其实依照亨利在战场后方做救护员的工作性质,★WWW.HUZHIDAO.COM★他很难正面接触战争的,而文章也确实没有大篇幅地去描写正面战场的惨烈,作者更多的是依靠士兵之间的闲谈对话,战友前后态度的变化,以及不经意地穿插一下战况,来侧面讽刺战争,体现战争的残酷。
比如里纳尔迪与亨利的对话:“你离开以后,我们就没多少事可干了,只有一些冻伤、黄疸和肺炎患者,有一些人自残,还有些人得了性病。每个星期都有个把人被碎石片击伤,也有几个真正挂彩的。”
再比如凯瑟琳聊起前未婚夫时:“我想为他做点什么。我以前没想到那么多,他本该拥有我的一切。要是我能料到是这个结果,他想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他。我会嫁给他,或者怎么都行。我现在想通了。但是,当时他想去参军,我没想到他会落到这个下场。”
四、悲剧结局
其实我觉得整本书的基调都带着点《俄狄浦斯王》的味道,充满了宿命论的色彩。主人公无论怎么挣扎和抗争,最终都逃不脱命运的掌控。亨利刚有一点当兵的感觉,就被炮弹炸了膝盖。他和凯瑟琳才度过了一段甜蜜时光,又被迫上了战场。在大撤退时,明明已经快到乌迪内了,却突然被自己人放了冷枪,后又被宪兵捉住准备执行枪决。当他好不容易和凯瑟琳摆脱了战争在瑞士准备开启幸福生活时,凯瑟琳却难产而死,只留亨利一个人孤独地奔向雨夜。
记得亨利讲述了一件小时候的事情:“有一次去野营,我往火上添了一根木柴,这木柴上爬满了蚂蚁。木柴一烧起来,蚂蚁成群地拥出来,先往中央着火的地方爬,再掉头朝木柴尾部跑。等尾部挤不下了,就纷纷坠入火中。有几只逃出来了,身体却被烧得又焦又扁,东奔西突地不知该往哪儿爬。但是大多数还是往火里跑,接着又往尾部爬去,挤在没有着火的那一端,最后全都跌入火中。”人就像这群蚂蚁,而命运就是这根着火的木柴,人的一生就在木柴上爬呀爬地找出路,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被杀掉的悲惨命运。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10篇《永别了,武器读后感》,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虎知道的价值所在。
推荐作文:
- ·天津旅游心得体会【优秀9篇】
- ·琐碎的记录
- ·拓展训练心得体会10篇
- ·关于淘宝购物心得体会(最新7篇)
-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精选9篇
- ·《白山黑水铸英魂》心得体会通用8篇
- ·我要结果第8章心得体会及收获 我要结果第六章节读后感优秀6篇
- ·团队户外拓展感想【优秀6篇】
- ·冬日絮语
- ·关于创先争优活动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
- ·《开学第一课》有感心得【优秀7篇】
- ·高级一问一答土味情话大全100句
- ·2023跨年简短文案180句
- ·万能的教学反思3篇
- ·教育子女心得体会【优秀7篇】
-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之张伯礼事迹学习心得4篇
- ·小学英语学习心得体会【5篇】
-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3篇
- ·培训心得体会6篇
- ·《桂花雨》教学反思(优秀3篇)
- ·微信大暑朋友圈简短句子100句
- ·关于《红岩》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7篇)
- ·党校初培心得(通用5篇)
- ·鸿门宴读后感【优秀7篇】
- ·2023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优秀7篇】
- ·山中访友优秀教学反思【优秀3篇】
- ·质量事故反思心得体会精选9篇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精选7篇
- ·美术学习心得体会【优秀4篇】
-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读后感优秀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