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德顺事迹的心得体会(最新10篇)

时间:2023-07-25 08:20:49 | 来源:草料作文网

学习王德顺事迹的心得体会 篇一

毛相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9年1月出生,重庆巫山人,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主任。他是带领村民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拔除穷根的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代表。原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合围,外出只有一条盘旋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199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以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荡,壁上爬,用钢钎撬,用雷管炸,用两脚蹬,历时7年,用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通过多年努力,让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观,20__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荣获“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扶贫开发工作20__年度先进个人”等称号。

重庆市巫山县的下庄村,曾经极度偏僻、交通不便,被“锁”在“天坑”之中。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外出只有一条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到县城要走3天。1995年12月,毛相林接任老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下庄的闭塞和贫困成了压在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在全村党员干部会上,毛相林对大家说:“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1997年冬,毛相林带领村民在“鱼儿溪”畔正式动工修路。村民们个个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在悬崖峭壁上放炮,炸开一处处缺口,炸出“立足之地”,稳步向前推进。到20__年,整整用了7年时间,毛相林带领村民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终于在悬崖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通路以后,全村有36人外出上小学、132人外出上中学,29人考上了大学。毛相林希望这些有知识、有见地、有文化的年轻人能回到下庄,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下庄的面貌。

学习王德顺事迹的心得体会 篇二

5月11日,县市场监管局召开会议学习“全省优秀共产党员”龙增刚同志先进事迹。

龙增刚,男,布依族,中共党员,2019年8月13日,因积劳成疾,引发呼吸衰竭、肾衰竭,经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7岁;该同志参加工作26年来,拼搏实干,忘我工作,造福一方百姓,始终严守人事纪律和廉政纪律,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被省委组织部追授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会议号召全系统干部职工向龙增刚同志学习,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结合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争做一名合格党员;学习他一心为民办实事、谋福利的公仆情怀,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加强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工作;学习他爱岗敬业、鞠躬尽瘁的实干精神,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行政执法等工作;学习他廉洁自律、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决遏制腐朽蔓延势头,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市场监管队伍,持续推进市场监管工作上新台阶。

各基层分局局长,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78人参加会议。

学习王德顺事迹的心得体会 篇三

“为了她们走出大山,吃什么苦我都愿意”在民族中学工作的时候,张桂梅就发现一个现象一—很多女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有的被叫回去干农活、打工,有的是父母收了彩礼,就让孩子辍学结婚。”张桂梅心痛地意识到,有些大山里的女孩连站在教育公平起跑线上的机会都没有。

“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感的母亲,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辍学的,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世世代代窝在大山之中,代代贫困下去。所以我就想让山里的女孩子受教育,让她们全免费上高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让更多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走出大山,通过知识改变她们的命运。”

20_年,张桂梅决定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并为这个在别人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四处奔走。为了筹集办学资金,张桂梅放下了全部自尊。从20_年起,她每年假期都跑去昆明募捐。她把自己获得的各种荣誉复印了一大摞,在街上逢人便拿出来请求捐款。

“为了她们走出大山,吃什么苦我都愿意。”执着的张桂梅没有放弃,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被骂骗子,被吐口水,被放狗……年下来,她只筹集到了一万多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在20_年8月建成了。这是一所没有录取分数线,只要初中毕业、只要愿意读高中、只要是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学校都无条件接收,全免费就读。当年9月1日,100名来自周边地区的女孩子成为女子高中首批学生。

那一束光照亮了更多的人华坪女高成立以来,张桂梅每天都会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上课、吃饭、自习、做操。学生们跑步去晨读、跑步去吃饭、跑步去睡觉—。每一件事情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们开玩笑私下叫她“周扒皮”。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严峻。学生来自大山,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也不强,教学难度很大。刚开始的几届学生,有些连中考录取分数线都没有过。

在张桂梅和同亭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建校12年毕业10届学生,上线率和升学率都是百分之百,综合排名始终保持全市第一,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1800多名贫困女孩在这里放飞了梦想、走进了大学,成就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人们都说,这所学校“低进高出”的背后,离不开学生的苦读、教师的苦教,更离不开张桂梅不顾生死的奋斗。

这些年来,张桂梅将自己的工资、各级政府发给她的奖金,甚至是大家筹集给她看病的钱全部捐给了华坪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社会事业,累计有上百万元。她个人没有任何财产,现在还住在女子高中的学生宿舍。但她却说:“我什么都有,我心里有学校、有千千万万个孩子。”

张桂梅就像一束光,一束帮助大山女孩改变人生的希望之光,一束托起无数家庭和学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之光。她无私的大爱,也感染了身边的同事和一届届学生。韦堂芸老师,左脚骨折拄着双拐坚持为学生,上课;勾学华老师,婚礼当天上午还在学校忙碌;杨晓春老师,长期资助学生却从不说起。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第一届学生,大学毕业后考取一所中学的教师,听说母校紧缺数学教师就放弃正式编制,回女子高中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打拼的黄付艳,在华坪遭遇水灾时,把自己积攒的钱首先捐给学校。

学习王德顺事迹的心得体会 篇四

座谈会上,申纪兰代表向与会人员分享了自己数十年如一日守护初心,始终对党忠诚,听党话、跟党走,执着为民,朴实奉献,积极履行代表职责的经验与心得感悟。山西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郭海刚传达了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在全省各级人大代表中开展“向申纪兰学习,做人民好代表”活动的意见》,长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康峰和全国人大代表董林、山西省人大代表石金平、晋中市人大代表赵丽琴、陵川县人大代表宋晓永、平顺县北社乡人大代表曹爱青作了交流发言。

会议指出,申纪兰代表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诠释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质内涵,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是全省每一位人大代表学习的榜样。

会议认为,申纪兰代表身上集中体现了对党忠诚、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政治立场,集中体现了心系群众、执着为民的人大代表情怀,集中体现了朴实无华、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永不停顿的改革创新精神。山西有申纪兰这样的好代表、好榜样,就有更好的条件塑造和形成优秀的代表群体,开创全新的代表工作局面。

李悦娥强调,向申纪兰代表学习,就是要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坚守初心使命,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履行代表职责过程中,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要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深深扎根在人民之中,执着为民,心系群众,对群众满怀真情,关心群众冷暖,倾听群众声音,解决群众具体困难,用实际行动践行好“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要带头弘扬奋斗精神,朴实无华,保持本色,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忘我工作,始终保持人大代表的良好形象;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转化为推动依法行权履职的具体行动,增强履职意识,提高履职能力,用新担当新作为履行好新使命,把新时代人大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各机构负责人及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在举国上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省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同志,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颁授仪式,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她颁授了“共和国勋章”。这是申纪兰同志长期坚守初心努力奋斗荣获的最高荣誉,是全省人民的光荣。为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敬仰英雄模范,学习英雄模范,引导全省各级人大代表以申纪兰同志为榜样,更好地履职尽责、发挥代表作用,经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研究并报省委同意,决定在全省各级人大代表中开展“向申纪兰学习,做人民好代表”活动。

学习王德顺事迹的心得体会 篇五

近日,一位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T台的老爷爷被网友们奉为“中国最帅大爷”。他就是年过古稀的王德顺。这位79岁高龄的演员和形体表演艺术家,穿着特别设计的“东北大棉裤”,赤裸着上身,在T台上大秀肌肉,引发现场观众的一片尖叫,更在网上赢得无数粉丝。

这次T台首秀,让王德顺成了备受关注的“网络红人”,网友被老爷爷又酷又有型的身材震撼,他在新浪微博的粉丝数短短几日就涨到了17万。老人自我调侃走秀的微博,更是被网友转发了3万多次,收到6万多个赞。

其实早些时候,王德顺就因在电影《重返20岁》中扮演可爱的老头李大海而受到大家的喜爱。此外,他还参演过《功夫之王》、《闯关东》、《二炮手》等多部让人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据资料显示,王德顺1936年出生于沈阳,24岁成了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的演员,复员后被分配到长春话剧院。49岁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北漂”,开始研究形体哑剧。并在51岁,首次将中国哑剧带到世界哑剧的舞台。57岁创造了“活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北京的首演引起了轰动。

不少网友追问老爷爷如何保持身材,王德顺在微博中回复“自己之所以努力保持身材是因为工作需要,五十岁时我要演哑剧必须练功,六十岁时我要演‘活雕塑’必须进健身房,这完全是被逼无奈。”

作为演员,老人为了角色需要“get”了许多新技能,也是蛮拼的。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老人表示自己不会骑摩托车,因为电影《重返20岁》才去学,没想到一踩油门就摔了一跤,好在骨头比较结实,没有骨折。在拍摄《功夫之王》时,更是凭借跟着录音机自学的英语,顺利完成了英语台词。还有在拍摄《天地英雄》时,以65岁的高龄学习骑马,如此敬业更令人赞叹。尽管老人的年纪已经不小了,但他认为作为演员,技能越多越好,让替身演还有什么意义。

尽管这是老爷爷第一次作为时装模特走秀,但他表示自己早在30年前就是《中国服装博览会》首届时装模特培训学校的校长。这次走秀也是机缘巧合,“时装公司的总裁是我的学生。他有一天从别人的手机里看到我的照片,然后就跟我联系上了。”

之所以喜欢尝试这么多的新鲜事,王德顺说是因为不想浪费生命,无论演戏还是运动,就图个“玩得高兴”。“我的心态年轻着呢,愿意尝试新事物。心态如果不好,人怎么能健康呢?”

学习王德顺事迹的心得体会 篇六

20__年伊始,一场无声的战役悄然拉开了序幕。从一人染病到武汉封城,再到全国戒备,无数“逆行者”奋然投身疫情前线。

“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面对疫情,“白衣天使”们持枪执盾,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最美逆行者”身影照亮了濒危者灰暗的天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那被汗水浸得泛白的双手,那被口罩勒得流血的脸颊,那剃光秀发却仍灿烂的笑容,那手术室外席地而眠的身影……他们争分夺秒地与死神战斗,含着泪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他们与患者同甘共苦,拼尽全力。携手中国人民,共战新冠病毒!

灾难面前,所有不可能都将成为奇迹。六天之内建成一座医院!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工地上,上百台施工机械昼夜轰鸣,上万名工人通宵奋战。为了更多的病人更快的康复,他们也在与时间比赛,与生命竞争,从方案设计到建成交付仅仅十天,他们向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他们向广大人民展现了内心的决心,他们用血汗与双手,筑起了一条条通往希望的大桥。

疫情,是医护人员的战场,也是新闻人的战场。在控疫前线,镜头前是医护人员匆忙的背影,镜头后却是为我们报道疫情的新闻人。白岩松和他的《新闻1+1》奔跑在这个战场上,在谣言四起的环境下,承担起了告知真相、引导舆论的责任,成了央视当之无愧的品牌节目。《你的样子》让我们看到了他为民思考,心系国家的一面,举国动容。镜头后的新闻人,他们呼唤真实,追求真相,播报疫情,将广袤的中国大地紧紧地系在了一起。执子之手,与疫共斗!

保护我们的人都在负重前行,可总有一些被保护的人在雪上加霜。病毒几乎笼罩着全国,国家严禁人们聚会、访友来保护他们的安全,可他们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仍然走亲串友,难道想要“点亮世界”吗?同时,因武汉为重疫城市,所有人都对武汉避之千里,甚至歧视武汉人,隔离了病毒,也隔离了人心。我们都是这场疫情的受害人,我们该做的是呆在家里,不为社会添加负担,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的国家,而不是痛恨、辱骂。在所有人大喊“武汉,加油!”时,我们也应大喊“武汉,挺住!”,武汉,我们与你们同在!

鲁迅先生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在这未知的病毒面前,无数的同胞紧紧相连,含着泪为中国祈祷。“一方星火急,十地凶险情。驰援身憔悴,指挥泪纵横。”

看啊,黎明快来了,“逆行者”们的身影已经拉出了地平线。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学习王德顺事迹的心得体会 篇七

“功名利禄全放下,一心只为千万家”的黄诗燕,将一名新时代优秀共产党人的形象,立在炎陵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感召来者,以启后世。

壹 堂堂正正做事 清清白白做人

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前,黄诗燕身穿白衬衫,佩戴党徽,精神焕发地站在最中间。

“我很怀念黄书记。”炎陵县委副书记饶祥明拿起桌上的这张合影照片细细端详,“人们常说,当家3年狗都嫌。黄书记在炎陵工作快9年了口碑还这么好,他真正做到了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黄诗燕刚来炎陵时,饶祥明先后3次请他去自己家里吃饭,他都推辞了。第3次黄诗燕说了心里话:老饶啊,我这个人吃饭很简单,再说去了你家不去他家,难得平衡,谁家都不去最好,我还可以省点时间做事。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炎陵这些年,黄书记没有接受过任何一次私人宴请。”饶祥明说。

黄诗燕的老家就在攸县,亲戚多,但他从没有插手过任何一个项目,打过任何招呼。妻子和女儿来炎陵看他,也都是悄悄地坐快巴来回。

宿舍里,沙发破了,电视机旧了他都不准换,唯一要工作人员添的“家具”,是两把折叠的椅子。沙发太小,来了人坐不下,添两把折叠椅,方便他人,也不占地方。

黄诗燕去世后不久,饶祥明收到了黄诗燕女儿黄心雨发来的短信。她说,现在还有远房亲戚假借父亲之名要求办事,这是父亲不愿看到的,请他也不要为他们办这些事。

“心雨很年轻,但很懂事。黄书记的家教严、家风好。”饶祥明感慨。

贰 “我们都尊称他为‘黄老师’”

入夜,炎陵县委大院里,挂在大樟树上的一盏盏方形路灯亮起来。

以往这个时候,是黄诗燕的散步时间。

散步不仅是运动,也是黄诗燕细察民情、精准调研的微访。路上少了一个井盖,路边的灯没有亮,甚至大院门前树下的一盏灯上有蜘蛛网,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黄桃上市,他常到路边的小店去询问,甚至走好几里地赶去集贸市场调查。

有一次,黄诗燕在散步时发现,街头垃圾堆得比较多。他立刻打电话询问,原来是一个垃圾处理厂搬迁与当地百姓的协商出了问题。他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开会。“会上他发了火:这是老百姓生活的大事,必须连夜解决,明天早上看结果。”炎陵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黄建中回忆。

散步,还是黄诗燕与干部群众心连心的贴近。

和大院门口的保安聊天,他发现保安室天花板漏雨,通风不好,马上通知后勤部门改善;接龙桥边碰到一位残疾人,他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并打电话请县民政局将其送回家。

黄诗燕去世后,炎陵县鹿原镇党委书记贺勇一直没有勇气再走那条熟悉的路线。因为“每次路过都是一种煎熬” 。

20__年3月,贺勇调任县委办常务副主任。“当时我觉得自己40岁了,有点本领恐慌,甚至不想干了。有一天他改完我起草的综合材料后,邀我在大院里散了几圈步,以‘老办公室’的身份和我分享他的经验,我的心一下就安下来了。”

令贺勇和其他干部都记忆深刻的,还有黄诗燕的博学多才。他记忆力惊人,散步时,《资治通鉴》《三国演义》里的一些段落,能一字不差背出来。“私下,我们都尊称他为‘黄老师’。”

学习王德顺事迹的心得体会 篇八

通过深入调研与论证,黄诗燕与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形成共识:打造炎陵生态休闲农业风光带和特色水果、有机茶叶、无公害蔬菜、笋竹、油茶、酃县白鹅、花卉苗木、药材八大“农字号”特色产业,鼓励村民“量体裁衣、宜养则养、宜种则种”。

“一带八基地”的突破口在哪里?黄诗燕将目光盯准了炎陵的黄桃。20__年,炎陵县将黄桃产业纳入重点扶持,重点推广良种“锦绣黄桃”,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奖励扶持种植户。

对此决定,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财政本来就困难,黄桃产业看不到税收预期,每年拿钱去“贴”,值吗?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品质如何保证?都种黄桃,果贱伤农怎么办……

黄诗燕不为所动。在他的主导下,全县砍掉劣质黄桃苗,培育5个优质高效示范点,扶持171个科技示范户;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模式,及时提供良种苗木、技术培训、农资供应、销售渠道等服务……

黄诗燕成了炎陵黄桃的头号推销员。

每年的桃花节、黄桃大会,黄诗燕都出面“站台”吆喝;北京、广州等地的供销对接会,黄诗燕现场促销;央视推广炎陵黄桃,黄诗燕琢磨出推广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每到黄桃成熟季节,黄诗燕还会到路边水果店转一转,要求有关部门两天报告一次全县黄桃销售信息。

黄诗燕为炎陵黄桃的品牌推介不遗余力,有人好心提醒:“领导干部为产品站台代言,不妥。你是县委书记,更容易招来非议。”

“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黄诗燕很坦然。

如今,炎陵黄桃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炎陵黄桃”获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出口新加坡、阿联酋和香港、澳门等地。目前,炎陵全县8000多户种植黄桃8万多亩,近6万人进入黄桃产业链,近60%贫困人口通过种植黄桃稳定脱贫。

“农业产业需要培育期。没有当年黄书记花大气力抓黄桃产业,炎陵脱贫摘帽不见得有这么早。”炎陵县县长文专文感叹。

20__年11月11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已担任炎陵县黄桃产业办副主任的谭忠诚在红军标语博物馆最后一次见到黄诗燕。临走时,黄诗燕叫住他:“老谭啊,炎陵黄桃发展进入了关键期,你怎么看?我们找个时间探讨探讨。”

“炎陵黄桃确实碰到了同质化竞争等新问题,他一直在思考黄桃的未来。可惜再也不能和黄书记探讨了。”谭忠诚遗憾地说。

贰 高质量脱贫,要增强“造血”功能

黄桃是炎陵老百姓脱贫的大功臣。但炎陵脱贫的舞台上,单靠一个黄桃撑不起整台戏。

如何增强脱贫攻坚的“造血”功能,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以农为主的炎陵怎样才有发展后劲?

黄诗燕对炎陵脱贫攻坚有着长远的考量。

要实现高质量脱贫,关键是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除了绿色农业,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工业,也是黄诗燕紧紧抓住的大事。

目前,炎陵全县已形成北有红军标语博物馆、西有炎帝陵、东有神农谷、南有一批红色革命旧址的旅游格局。20__年1月7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炎帝陵景区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黄书记在天有灵,会为此欣慰。”炎陵县炎帝陵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园平感慨。不久前,黄诗燕来炎帝陵考察时还对他说:老李,5A要抓紧,千万不能功亏一篑啊。

为了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让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安心就业,黄诗燕下足了功夫。听说企业老总来炎陵,他连夜从凤凰赶回来。一家企业诉苦说招工难,他要求相关部门开着车,带着招工信息直接进村入户……

几年间,全县首个年纳税过3000万元、首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首个落户炎陵的民营500强企业等不断涌现,被外界誉为贫困山区招商引资的“炎陵现象”。

20__年11月26日,黄诗燕还陪同省里一个考察组去湖南全康电子科技公司考察。但这一次,平常总是激情满满全程讲解的黄诗燕,声音低了,步子慢了,甚至一个人在角落里坐了好几分钟……

叁 “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

清晨,阳光带着一丝冬的冷冽倾洒,几栋线条简单的青灰小楼安然而卧。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炎陵县委大院,朴素、低调。

“20__年黄书记来炎陵时,大家统一认识,不建新大院,把钱花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文专文回忆。

脱贫攻坚,攻的是最坚的堡垒,啃的是最硬的骨头。贫困群众“住房难”,就是炎陵要过的“坎”。

黄诗燕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对象安居、土坯房集中改善三大工程。但三大工程至少需要资金3亿多元。对当时年财政收入仅3亿元的炎陵县而言,这道“坎”实在不好过。

“能否只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难题”;“资金缺口大,易地搬迁建房标准是不是低一点……”但黄诗燕态度鲜明:“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

于是,县委、县政府“勒紧裤腰带”,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黄诗燕自己则带头“省钱”:工作人员几次提议,对县委书记办公室进行简单装修,被拒绝;办公桌褪色掉漆、书柜变形,建议换新的,被拒绝……

难关就这样闯了过去。3年来,全县125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了新房,2543户农村贫困对象实现安居,6122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改善。

现在,一栋栋新房映亮了百姓的笑脸。船形乡水垅村134户村民的土夯墙、杉皮顶房子,已变成了盖着琉璃瓦的新砖瓦房。在距水垅村40公里之外的炎陵县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区内,村民魏振灵的住房更“洋气”:崭新的红砖房内,煤气灶、电饭煲俱全。“以前都是土灶黑锅,破房烂瓦,哪里想得到有今天咧。”魏振灵的老婆笑呵呵地说。屋后的菜地里她种上了白菜、豌豆,还在不远处的小杂屋里喂了几只鸡。

学习王德顺事迹的心得体会 篇九

蒙古族,1955年6月生,1976年11月入党,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扎根牧区、苦干实干的楷模,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扎根牧区近50年,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等称号。

6月29日上午,“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身着一袭蓝色蒙古族长袍的,正是被称为“草原之子”的廷·巴特尔。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扎根牧区,在近50年的时间里,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廷·巴特尔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牧民”,无论获得多少荣誉,这一点都不会改变,“这是我的职业荣耀”。

从19岁起,廷·巴特尔就扎根在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那里是一片总面积达四百三十多平方公里的草原,地处有着“黄色野马”之称的浑善达克沙地西北部。

上世纪80年代,针对萨如拉图雅嘎查过牧、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廷·巴特尔提出“围封轮牧”。

1986年,廷·巴特尔卖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休养生息。第二年,300多亩草场打了九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牧民们亲眼看到了“围封轮牧”的好处,纷纷进行封育和划区轮牧。

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他针对当地的生态问题,提出了“蹄腿理论”,倡导牧民少养羊、多养牛,并引进西门塔尔优质乳肉兼用牛与本地牛杂交,培育高产优质母牛。嘎查党支部扶持的20多户贫困牧民现在已全部脱贫。

近50年的时间,廷·巴特尔扎根牧区,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探索出既保护草原生态、又让牧民增收的路子,把生态“从白色变回绿色”。同时,也将萨如拉图雅这个“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

学习王德顺事迹的心得体会 篇十

徐前凯,男,汉族,中共党员,1987年12月出生,20__年12月入伍,重庆荣昌人,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车务段荣昌站车站值班员。

他18岁参军,曾在洪水中救起放牛娃,在寒冬跳进淤泥里加固连队的鱼塘。退伍后,分配到遵义车务段,后调入重庆车务段,先后6次获段岗位技术比武第一、第二名,多次荣获段“安全生产标兵”“先进生产者”称号。

20__年7月6日15时49分,他跳火车救下一名穿行铁路的68岁孤寡老人,自己的右腿被火车碾断,导致膝盖以上高位截肢,其胸怀善良之心,勇行扶危之举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荣获“最美铁路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新时代·铁路榜样”等称号 。

徐前凯同志在横穿铁路老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用热血奏响了一曲英雄凯歌。

他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重庆日报等媒体报道后,瞬间刷爆网络,引发无数网友的感动与敬佩。

徐前凯刚入伍时,身体瘦弱,体能较差,但他没有气馁,拼命“开小灶”查缺补漏、强化训练。

5公里武装越野,他给双腿加绑沙袋还要多跑几公里;单双杠手臂力量不足,他举哑铃、做俯卧撑直到汗水滴湿整张报纸;手榴弹投不远投不准,他把背包绳一头栓树上一头绑手上来回挥动练爆发力、练“瞄准”,以致手掌脱皮见血。

不到半年,他的体能科目全部达优,长跑、器械测试还经常进入“前三甲”。

20__年5月的一个暴雨天,徐前凯巡逻返回途中发现一个放牛娃被困在河中央。他毫不犹豫地纵身跳下水,救下随时可能被洪水吞没的放牛娃。

当得知放牛娃刚上小学二年级,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与爷爷相依为命时,他掏出身上仅有的160元钱,后来每月发津贴都会拿出一部分钱给他们爷儿俩送去。

两年军旅历练是徐前凯人生宝贵的课堂,得到了意志的磨炼、党性的锤炼,他凭着过硬的素质与高尚的人品,不仅入了党,还被评选为“优秀士兵”。

20__年感动中国人物徐前凯事迹学习个人感想感悟5篇范文(五)

20__年7月6日15时22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车务段荣昌站值班员徐前凯等人开始调车作业。

15时49分,当机车推进车列运行至车站联络线293公里580米处时,意外发生了。

正在作业的徐前凯看到,在列车前方10多米远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一位老婆婆。

徐前凯的第一反应是按下停车按钮,竭力呼叫停车,用力地吹响口笛提醒。列车以大约10公里的时速行驶,即使按下刹车键,依然会继续滑行约50米才停下。

“让开,让开,快点让开,撞上来了!”吐出口笛,徐前凯大声吼道。

耳背的老婆婆依然愣在轨道中间。

10米、8米、6米……

容不得多想,来不及犹豫,说时迟、那时快,徐前凯大吼一声,纵身一跳,飞奔救人。

由于距离太近,救人过程中,徐前凯右腿在侧身旋转用力时进入钢轨,火车车轮无情地从他的右腿上轧过。

“那个穿工装的小伙子从火车上跳下来,跑过去拉老婆婆,第一次没拉动,第二次又上去才把她推出来,结果自己就没跑脱,火车从他腿上轧过去。”现场目击者、村民吴开华说,“其实他是可以躲开的,但还是选择了再次救人。”

老婆婆得救了,徐前凯的右腿却被轧断了。

“看到那一幕,我的眼泪止不住啊,人在一边,腿在一边,但他还在关心老婆婆受伤了没有。”荣昌站站长李毅回忆当时情景的时候,眼眶湿润。

唐俊是重庆市荣昌区中医院外科医师,参与了徐前凯前期抢救以及截肢手术的全过程。

“我们乘120救护车赶到时,天上飘着雨,现场情况比较复杂。”唐俊介绍,徐前凯整个身子趴在钢轨边的地上,右下肢已缺失,钢轨的碎石子上有很多血迹,一位老婆婆瘫坐一旁。

初步诊断显示,徐前凯因失血过多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再晚点后果不堪设想。”唐俊和同事一边紧张地抢救,一边通知当地血站紧急送血。

“患者徐前凯伤肢离断,残端毁损严重,无再植条件,经上报院领导后,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进行截肢手术治疗。”截肢手术主刀医生黄绍栖说。

最终,手术3个多小时,输血1600毫升,才使徐前凯转危为安。

徐前凯奋不顾身救人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山城重庆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市民和网友希望给他募捐,还有爱心企业发起了专项资助,但均被徐前凯及家人婉拒。其实,徐前凯家的经济条件非常一般,父亲退休金每月3000元多一点,母亲的才20__元出头。

徐前凯的父亲徐荣贵说:“我儿子救人是因为他认为这件事该做,不是为了别人的捐赠,更不是希望以此来获得什么回报。”

网友“悦来越好”留言称赞徐前凯:“用一条腿去换取一个人的生命,他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眼泪止不住落下,他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 铁 路 的 骄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10篇《学习王德顺事迹的心得体会》,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虎知道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