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读后感10篇

时间:2023-09-21 15:42:51 | 来源:草料作文网

如果你对“丹心读后感”有疑问请参考下方的资料获得答案。应当首先竭力阅读和了解各个时代和各个民族的最优秀作家的书,作者写的作品,让我受到很多启发。人们在读过这个作品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我相信这篇文章会让您受益非浅!

丹心读后感 篇1

  《烈火丹心》这本书讲述了老将军向守志为解放劳苦大众而浴血奋战的热血传奇故事,读了之后我真的是感慨万千。

  向守志是一位共和国的上将。小时候他家境贫苦,倍受地主压迫,深知旧社会的黑暗,埋下革命的种子,成为他们县里年龄最小的少年先锋队队员。为游击队送信、放哨。16岁就参加了红军。如愿成为了重机枪枪手,战场上他冲锋在前,有勇有谋。他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功卓著。为千千万万劳苦民众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流血流汗。

  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不正是他们这些老革命们用生命和鲜血创造的吗?想当年,向守志小时候只读了几年书,因为家中穷付不起学费只好辍学,每天吃不饱穿不暖,还要上山打柴,给地主放牛。而我们现在,不仅有学上,还有很多人上学都是专车接送。不仅吃穿无忧,还经常要到肯德基麦当劳去过瘾,一顿要吃掉好几十块钱。在家里,也几乎不要做家务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料理得好好的,让我们专心学习。这样的条件多么好啊。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么。

  老革命们用他们的生命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怎么报答他们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发扬他们那种不畏艰难险阻的拼搏精神,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更好地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用我们的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丹心读后感 篇2

  碧血丹心照千秋

  ——《抗战家书》读后感

  文/王栋梁

  春雨化作雨,落在烈士墓碑上,甜酒,一寸一寸地浇在烈士陵园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烈士的墓碑前,呼唤着儿子的名字:“您的影子已模糊不清,我还在寻觅当初的笑容。

  ”儿子告诉她“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地埋藏在泥土中,千年以后,我还将守卫在祖国的南疆……”

  儿子牵挂着母亲,母亲思念着儿子,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把我带进了“祖国河山沦丧,生灵遭到涂炭”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炮声隆隆,日本帝国主义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对中国全面发动法西斯战争。从北到南,从城市到乡村,火药烟雾弥漫全国。

  一滴铿锵的血在悲怆中流淌,一腔沸腾的血在仇恨中激荡。腥风血雨唤醒了抗日民众,一批批仁人志士抛家弃子,背井离乡,拿起刀枪,奔赴战场,与日寇浴血奋战,以“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双手擎”的英勇气概,把青春和一腔热血,熔铸成永远的丰碑,铁血扣响东方,吹响了中华军魂的荣光。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战家书》中,收集了抗日将军左权、吉鸿昌、张自忠、赵一曼、戴安澜、蔡炳炎、谢鲁元等抗战先辈近100封家书及背后的动人故事,**并茂、鲜活灵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留给亿万中华儿女抹不去的阴影。

  静悄悄的夜晚,月光透过窗户,我孜孜不倦地阅读着《抗战家书》,“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时相聚,念,念,念,念。”“时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块,能够听到叫爸爸妈妈的亲恳声音,能够牵着她走了,抱着她玩玩,闹着她笑,打着她哭一哭,真是太快乐了,可是我的最亲爱的人恰在千里之外,空想一顿以后,只得把相片摆出来一一的望着”。这是左权将领写给妻儿的家书。

  “家书抵万金,句句重千斤,字字吐真情”,女中豪杰赵一曼给儿子写道:“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战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吧,在你长大**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戴安澜给妻子写道:“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张自忠给弟弟写道:“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它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绝不至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捐躯的决心,海不清,石不腐,永不改变。

  愿与诸弟共勉之。”

  呐喊声、撕杀声、欢呼声一次又一次被惊醒,刀光剑影里您威武雄壮,炮火连天中您冲锋不让,生命不朽,军魂不灭,深深地打动着我,止不住的泪水湿了衣襟,模糊了双眼。回首历史,让我们轻轻地走进遥远的战争,倾听回音,让我们静静地记住不屈的忠诚。

  一封家书,一段人生传奇的故事;一场穿越历史的对话,诉说着“热血男儿的沙场上写给亲人的绝笔,严父慈母对儿女的叮咛,同胞兄弟之间的默默心语,有情恋人的款款深情”,《抗战家书》以文物的形式展现在现代人的眼前。千言万语难以表达对他们的深深敬意,“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人生自古谁无死,碧血丹心照千秋。”

  春秋时期好几次,秋天好几次,沧海桑田,跳动着每一个行人的心;岁月的魅力,灵魂如梦,闪烁着中华民族英雄儿女的风采。我们出生在新中国,成长在红旗下,生活在一个快乐的时代,没有太多的苦难,珍惜今天,铭记历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古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古代仁义圣先和英雄在这里演绎了壮丽的人生。革命纪念碑永远在每个旅行者的心中

  当全面抗战的枪声已在岁月的年轮里珍藏,铁血扣响东方,中**民奋起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亚洲主战场,不仅为自身赢得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也为人类赢得和平、正义与进步的光芒。转眼间,曾经弥漫在空气中的浓烟已经烟消云散,但豪迈、悲壮、灿烂的铁血并没有冷却下来。再一次,激情澎湃,不朽的篇章在烈火的激忆中被吟诵。

  [作者简介]王栋梁,苏邮文学作家协会理事、昆山市作家协会委员,爱着一年四季的兰花,散发着淡雅的芬香,静下心来,读经典文学,写诗文故事,作品散见于《香港文学月报》、《中国邮政报》、《江苏邮电报》、《昆山**》、《文笔》等。

丹心读后感 篇3

  假期校长布置我们全校每个人都要认真阅读《论语》,我心想,此读必是很无聊(古人的文言文多嗷口)。拿起《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翻了几页,简单、朴素的语言读来毫不费力,不知不觉就已翻看了几十页。看罢全文一半,不能说有多大震撼,但随着阅读,感觉心灵收获了一份平静和仁爱。

  快乐是我从中收获到的关键词,这本书中不论是天地人之道,出世之道,人生之道,其中的真谛,无非是告诉我们怎么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幸福生活。书中将道,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安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乐。于丹老师说,颜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他能始终保护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生境界。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老头每天钓两个小时鱼是以为生,几个年轻人问:你为什么不多钓几个小时?老头问:钓了干什么?赚钱啊!赚钱干什么?可以买渔网,捕更多的鱼。捕得更多干什么?可以赚大钱买船,搞船队。有了船队又怎样?年轻人说不出了,老头儿说,我不愿过那样的生活,现在我每天钓两小时的钱,其他时间可以坐在海边看、晚霞,已经非常满足和快乐了,人生总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于丹给我讲述的论语精华之一,使是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缺憾与苦难。她说: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人生有如行驶江上的船,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定会有风雨,甚至巨浪,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有一首诗说得好,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爱爱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心,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样貌,但你可以展观笑容。以主动的积极的态度,融入环境,让每天有一份好心情。

丹心读后感 篇4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中古文学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庄子的作品,在学校组织了我们集体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

丹心读后感 篇5

  于丹心语之做人之道我则迫不及待一气看完,因为早就耳闻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与易中天媲美。

  于老师的讲述,气韵好,哲理清,沁人心脾,似一股清泉潺潺流入身心。尤其是于老师对孔子教学生做人之道的阐释,更是浅显易明,娓娓动听。听着于老师的讲述,感觉很实在,很清新。我不禁思索:世人能有几多这样深入领会孔子真意的?能有几多按孔子所言去做的?我刚刚看的这一段,触及我心灵深处的是孔子教我们终生受益的恕字,它要我们宽以待人,宽宏容人;它要我们善待家人,广容他人。可细想,自己不是常常困惑于他人之过而不能自拔吗?不是常常迷茫于他人之错而哀怨无终吗?看来早该像于老师这样细细研读孔夫子对我们的教诲,慢慢品味孔夫子的做人之道呀。

  我想我一定会将于老师的心语一一细赏,然后一日三省吾身,爱亲人,爱朋友,爱同事,爱学生,爱身边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以一颗博爱之心最大可能地活出一个真我。(好像是有点言过其实)

  注:这是朋友传给我于丹心语之一时,特意留给我的作业,再三嘱咐我,要我一定写观后感。这就算是我随于丹心语一起的心得之一吧。

丹心读后感 篇6

  《论语》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本书,它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深受我们喜爱。《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细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北师大教授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将一般人很难读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从中也更能悟出道理。

  《于丹论语心得》包括 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书中运用很多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首先: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

  其次:尽可能的用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而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源于心态不同。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说,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祥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现代社会中,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关联。

  读了这样的一本书,仿佛给自己的心灵浇了一次水,冲走了一些烦琐世俗的念头想法,滋养了自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更积极地去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丹心读后感 篇7

  于丹教授讲到天地人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神于天,圣于地。一个人不仅要有一双翅膀可以向天空飞去,也要有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的现实责任感,二者缺一不可。只是神于天,那就是空想主义,不切实际地做事情,觉得轻飘飘。只是埋头看着脚下的土地而没有远大的志向也会只停留在蜗牛的小躯壳中。正如于丹所讲的眼睛的功能一样。人的视线可以朝地上看,也可以朝远方望,但最重要的是可以向内心深处窥探,感受心灵的准则。真正的眼界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和灵魂的深度。

  诸葛亮的眼界应该说够广阔吧,他料到曹操当时仍有活路,便让关羽做个人情。不管此事虚实,但从其他战例也可证明他宽阔的眼界。然而,马有失蹄,诸葛亮也有失误。因为对马谡(s)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后悔不已。

  古人总说,天时地利人和是重要因素,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归结起来就是命。很多人认为命是很玄乎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但我个人觉得命运是每一天的积累。比如高考的那几天有人因正好生了重病而落榜了,第二年去考,考得不错。算命先生说,这是他或她命中注定会复读。可我觉得,是这个人平时的积累。平时,不注重身体素质,高考来了,一紧张就将储存的病菌都激活了,人倒了。所以不要把一切都归结为命,那只是一种借口,一种失败者无奈的感慨。要想成功就要一点一点的积累。就像盖宫殿,一块砖头是不够的。它需要很多砖头,需要用汗水去搅拌泥水,用信念做为夯基。当热也需要朋友的帮忙。

  讲到朋友,我就想起可爱的舍友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孔子说过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我想她们就是我的益友吧!友情也是有保质期的,过一阵子就会慢慢变得不新鲜。但是友情的保存期是一生,该留的总会留下。人与人相处必定存在摩擦,没有摩擦的情感是不长久的。时光总会带走一些东西,但真正值得珍藏的东西是会沉定在心中的某一个角落里的。窗外的雨是天空向大地倾诉的形式,是天空借用雨丝亲吻着大地,那么难舍难分

  言语的力量比武器更强,有时它的杀伤力是不可估量的。孔子曾曰:慎于言。正是这个原因吧。今天下午我打扫卫生,我无形之中中了一枪,只觉得开始皱起眉,撅起嘴。这说明我的情商不高,也说明有人的言语不当。不要为他人的缺点过分操心。所以我只是在反省自己是否有因说话不当而伤害别人的行为,并改正自己。在没有弄清楚出事情的前因后果前不要妄下论断,三思而后言。

  于丹教授说:更多一点沉默的关爱去了解别人那是不是闭口不言站在一旁?不,应该是针对他所需要的事情而悄悄的帮忙准备好。可以在朋友哭泣时递一张纸巾,在父母疲惫时倒一杯温水,在老师下班时道一声再见。人生只有一次,该行动时就行动。

  总的来说,《论语》离我们很远,却又时时在我们身边。它就像一块表面荒芜而地里面蕴藏着石油、煤、有色金属等宝贵的资源。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成果。请细细体会这本书的内涵吧!

丹心读后感 篇8

  大家于丹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生的低谷和困境,周围的亲人都无能为力,只有靠内心通明的韧性,才能战胜困境。一是感念于她总结之深刻,言辞之精湛,二是源于自身的感悟,因而信其所言。

  一个人的一生长则七八十年,短则三四十年,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如走路一般,会平坦如砥,亦会崎岖不平,会风景秀丽,亦会秋风扫落叶,这便是人生的顺境和逆境。顺境自不必说,一路顺风,潇潇洒洒,一路高歌,荡气回肠,让世人投以羡慕之目光,感叹于生命之光鲜,人性之大智,以至于会换取如此光彩照人之人生。逆境便是人生的低谷,会极其不顺,好像踩错了点,一步不及一步,困得你展翅难飞,是英雄也抑或会败落在小河沟里,淹没你所谓的大智大勇,你抑或会手忙脚乱,焦头烂额,心力交瘁,但终不见起色,周围的亲朋好友或许投以怜悯、同情之目光,或许伸出援助之手,更或许为你牵肠挂肚,忧心忡忡。

  一切皆为好意,但终归或无能为力,或于事无补,如灰心,或许从此会一蹶不振,衰败至底。这个时候,要想走出低谷,战胜困境,只有靠内心通明的韧性,有一种通明透亮的心态,加之无刚不克的韧性和心灵的勇敢,才能挫败如顽敌一样的困境,走出崎岖不平荆棘遍地的低谷。

  然通明的韧性,需要的是心灵的智慧和忍耐困境的过程,首先能正确面对眼前的困境,不管是人为的障碍还是天意,皆是人之常情,不忧心,不怨人,寻其能通得过的路径,为战胜困境倾其所有努力,不为后悔留有余地;再者还要有耐力,还要能坚持,历练其心智和意志,拿得起放的下,敢于担当,摸爬滚打不言累,长风在上,青田在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只有靠这种通明的韧性,最终才能扭转败局,从此开拓一片崭新的局面。

  其实不论是内心的通明,还是坚韧的耐力,寻其根无不是人的大智慧,如具备了此种素质,不管遇到多大的风吹浪打,都会做到仁者不忧,心存高远,如大鹏鸟一般在湛蓝的天空壮阔飞行。

丹心读后感 篇9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

丹心读后感 篇10

  《防线》的故事,是以基层法院为载体,以执行工作为主线,讲述了乾海市人民法院院长高维民刚上任,就遇上了大型企业嘉和公司要不回欠款、财务处长杨茂林突然死亡,以及临界沂门市巨龙公司抗拒执法,拒不还钱的混乱局面。高维民派出执行董事会副主任魏强等人到债务人单位执行,但被公司经理包围。面对一系列严峻考验,高维民迎难而上,最终将违法者绳之以法,有力地维护了前海市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局。

  一场笼罩在乾海市上空的风暴被驱散,嘉和公司重获生机;一场正义与**的较量,一群忠诚于法律的法官,共和国的法官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匡扶正义,彰显了“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坚定司法观念,谱写了“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壮丽篇章。

  在当今经济形势下,在金钱和利益的**下,执法者与伏法者就像天堂和地狱,总有人在欲望的膨胀中走向深渊,也总有人走在时代的前列,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防线》中的高维民和他的同事们恰恰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对信仰的忠诚,对法律的热爱,对生活的坚定,正是这样的人在支撑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全剧折射着法官对百姓真挚的爱,透闪着法院的人民性,彰显着法官执著的追求,表现了对百姓诚挚灼热的情感,诠释了和谐司法新理念。

  作为法官队伍当中的一员,在看过该剧之后,感受良多。我深刻认识到,法官不仅是神圣光荣的职业,更是承载着人民的信任和国家使命的特殊职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法官不只是一种职业,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身份、一种使命。

  透过历史的硝烟,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其固有的人民性特征都是经久不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光辉历程,就是把“人民”二字不断大写、再大写的历史进程。如今,在这个国家安定、人民富足的新的时代,大道至简,“人民法官为人民”用最朴素的方式、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法院“为谁司法、为谁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本质属性,表明了人民法官在从事司法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和不懈追求。

  人民法官不是人民的简单口号,而是真正的责任。这取决于每个法官的责任感、严格的自律和忠诚。法官不能把自己当成官,高高在上,也不能以法律精英自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法官应当是人民的勤务员,具有庶民情怀,以为民众谋福址、为社会担道义为志。

  只有将法官的职业能力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职业精神结合起来,法官才能赢得社会得尊重。

  “人民法官为人民”是一种感情。没有对人民群众的内在感情,司法工作就不可能真正完善。人民法官应当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态度、同样的感情为人民群众提供司法服务,应当像解决人民群众的亲属问题一样认真负责。

  要从思想上把百姓当亲人,在对待群众的问题上,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把帮助老百姓,尤其是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看作是做人的良知,看作是共产党员的党性,看作是法官的光荣使命,在司法审判中竭力体现司法的温情。在办案过程中,应急当事人忧心忡忡,想到当事人,切实为当事人解决问题,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党的事业是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的事业,人民群众也是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政治根基,在人民法官感情的天平上,群众应该是最重的那个砝码,只有走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间去,真正了解社情民意,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和需求,通过对普通民众的生活、感受有切身的体验或了解,才能增进与人民的感情,才能真正自觉地践行“人民法官为人民”的使命。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正是这种崇高的精神,使我们法制人民更加坚定地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