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读后感800字(8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史记》的读后感800字(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史记读后感 篇一
学习古代文学史的时候,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这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批评家金圣叹对《史记》的评价。我想,金圣叹应当是司马迁的知己了。他在评价《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我虽不是金圣叹那样才华横溢的才子作家,但翻开《史记》也是多有感动。
一段文字流传千古,依旧动人心弦。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当时读的时候只震惊于这句话所说的对比,幼时的我难以想象一个人的生命,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有的人生命像是高耸的泰山,而有的人却是是轻飘飘的羽毛。我不禁去想,我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会成为泰山还是鸿毛呢?后来发现,在我读书的十数年光阴里,太史公的文字从未缺席。小学的《纪昌学箭》教导我们要刻苦学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初中的《陈涉世家》让我明白了大秦帝国覆灭的原因;高中的《鸿门宴》,大学的《报任安书》……
深入的学习了解司马迁其人和其书之后,我决心要认真品读《史记》。不仅是因为想要学好古文学和古汉语,绕不开《史记》。更是因为司马迁这位历史名人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震撼,我想我必须要仔细的阅读《史记》。只有真诚的阅读,能够带领我们透过文字,去感受那个时代一位史学家刚正不阿的文人风骨、经世济民的士人情怀。太史公学通天人,会贯古今,用开阔的视野,描述历史发展的进程,探究历史发展的因果规律。他的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同时也用实践为后世的史学家验证了学兼天人,贯通古今的观念。
这是一本“善善恶恶”之书。太史公在自序里就说“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司马迁在书写历史的同时,也会褒贬善恶,表达自己的立场。他继承了孔子“寓褒贬,别善恶”的传统,以笔为刀,惩恶扬善。汉代杨雄也曾评价司马迁说“不虚美,不隐恶”,他赞扬的就是《史记》的实录精神,不仅为我们真实的记录历史事实,还敢于表达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真实评价。自从《史记》被誉为“实录”之后,这种求实精神就成为了大多数史学家毕生追求的目标,后世逐渐形成了“求实直书,书法不隐”的优良的史学传统。
史记读后感700字左右作文 篇二
《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编年体。以时间顺序写历史,而《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并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著名的《资治通鉴》,也只是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史记》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的史书。
我更佩服司马迁那种绝不违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记》中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他在《史记》中直言不讳地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行为,惹恼了汉武帝。而当时正好发生了李陵兵败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便把他投下监狱处以宫刑。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自杀,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毅然选择了宫刑。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史记》。
《史记》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本纪》。我觉得秦始皇做出的最大贡献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中华文明的强盛打下了基础。但他也非常残暴,焚书坑儒、废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万人,是个残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灭亡了。
史记读后感 篇三
在世界文坛中,一本本文著的问世,震撼着人们的心,而在中国文坛上,不计其数的名著则令人心潮澎湃。《红楼梦》的悠然动人;《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慷慨激昂;《繁星·春水》的名丽诗句;《亮剑》的扣人心弦……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深的一本书是《史记》,虽然没有太过华丽的语言,但却记载了战国、西夏、商朝、周代、春秋时期的名人大事,收录了史书、古典小说,可谓包罗万象啊!
《史记》的故事繁多,由最初的“五帝本纪”到“太史公自序”,令我大饱眼福。《史记》中有正义之士,有奸恶之徒,骊姬的蛇蝎心肠;灵公的残忍暴虐;将军王翦的英勇善战;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史记》的每一则故事都富含深刻的寓意,令我对《史记》更加崇拜,却还透着一丝伤感:司马迁被昏庸的汉武帝投入监狱,一个为国效忠的正臣被奸佞害得成了一个囚犯。司马迁本欲自己了却残生,但想到自己的鸿鸪之志——《史记》尚未完成,把自己个人的荣辱全部都埋在心底,经过13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这部50万字巨著!
司马迁崇高的精神震撼着我,为了自己的理想忍下如些耻辱,可见《史记》成为司马迁生存的支柱,奋斗的能源。生活中的我,有时也是这样的:一次在练钢琴曲时,我一时大意擦掉了一个重要的音符,这首曲子要在比赛时合奏呀!我怎么能拖累大家呢?我定了定神,打算在钢琴中一个一个地找,由于是双手搭配,要两个音符同时按下,声音得和谐,我黑键白键一个一个地试,顾不上手指的酸软,我坚信,我一定能成功,司马迁就是我的榜样。终于,一个低音“re”使这一段曲子和谐悦耳,我一阵激动,我把整首曲子和起来弹奏了一遍,与刚开始的大有不同,我兴奋地抹去脸上的汗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笑了,我想这种笔也是司马迁写完《史记》时露出的笑吧!我体会到了!
文学巨著多如繁星,但是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道理。《史记》虽然没有《三国演义》的精彩绝伦;《西游记》的耐人寻味,但我仍然对它充满敬佩,因为坚信是动力,希望是能源,而能促进这些的是永不放弃的梦想!
读史记有感 篇四
余读史记,游于千年历史,叹于百代风骨,有感而做此文。
浩浩长河,皎皎星月。三千年历史尽存于史记,三千年风骨尽显于子长。先生受祸于宫刑,发奋于史书,效秦汉风骨,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而遭大罪,其所以忍辱苟活者,盖追圣贤之遗志,欲立史书于后世。
先生高义,访名山,涉汶水,游齐鲁,过楚梁。游历天下以做文,查遍名史以成书。先生苟活,无非史记之大事也。天下至伟之功,惟记史做传而矣。先生所记,乃千年历史之精神,民族延续之血脉。先生所传,乃仁孝忠义之精神,身修国治之根本。世人千面,尽显于先生笔下,或奸或忠,或勇或智。世事千种,尽曲折于先生书案,或恨或怨,或悲或哀。先生之笔,入木三分,先生之史,万古之典。
天下兴亡,历代更替,宗祠相易,君王相更。然,百姓经万世而存姓,平民历千载而不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故天下之伟业,惟民生也矣。夫天下大事,惟国与民。国治则民安,民安则国富。上令以达,下谏以明,百官以辅,天下可安。此古之经国治世之精宝,今日观之,犹可鉴矣。
吾读史记,亦晓古来仁义。孔子教徒而论著,范蠡三迁而得尊。刺客忠信,谋士利国,天下以仁立,国家以法治。明礼仪,知进退,舍功名,为家国。世兴则治,世乱则救。出仕以立功,隐世以立言,仁者立仁,勇者立勇,故文明得继,精神长存。史之重者,亦在其精神。
史记三千年历史,亦有三千年之风骨。周公行仁礼,周朝得继,始皇志天下,中国统一。世家尽心,百姓安宁,名士出谋,天下可安。夫子立私学,文明得继,屈原沉汨罗,不与世同。蒙恬忠义,秦能称雄,韩信忍辱,终成大业。游侠,刺客,虽为众人,亦有其风骨存于史记。
先生之风骨,非常人所及也。百三十篇,皆发愤泣血之言也,字字珠玑,亦捻须断发之所作也。身遭大辱而不绝者,其志可叹矣!
天下之事不同也,天下之志不近也。古今之道相异,然仁礼之道大同。吾辈当学先生,为国为民,为世为时。以坚韧之精神,求未来之辉煌。以不屈之人格,竞天下之英豪。
《史记》读后感 篇五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先谈《史记》。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司马迁,好人。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觉得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就这样,史记塑造了一个一个的经典人物。比如始皇帝嬴政,汉高祖刘邦,春秋首霸齐桓公还有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在中国历史上史记后汉书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这是我最喜欢的故事,卧薪尝胆,这是卧薪尝胆的节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这个意思是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劳累地思索着,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最后卧薪尝胆了20年终于把吴国消灭了,最终,勾践也成为了五霸之一。
看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刘邦的故事。这篇文章里的人物生动形象,故事活灵活现。所以我很喜欢。
史记读后感 篇六
弘断帛裂,王者的雄风,如长虹利观贯通尘封的心房,豁然,顿悟。从此,逍遥红尘,寄情山水,如新生一般,再从那青萍之末,罗袜生尘的翩迁而来。
——题记
“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说过。它是我国历史文化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祥实的材料,独到的见解,优秀的文笔,大放光华于世界之文化之中。它便是——《史记》。
太史公司马迁用他那酐畅淋漓的笔墨,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长河,进入那画卷——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逝去了多少英雄。站在历史的长河,仿佛看见了项羽在乌江边,四面楚歌,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然后携刀向颈一挥,抛去了江山社稷和美人,从容倒下、血流乌江。英雄无悔,项羽的躯体与自己的江山融为一体。乌江进入了王者的灵魂,变得汹涌波涛,浪花一朵接又一朵。
再看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当初,楚襄王听信小人的奸言,将屈原放逐到荒凉之地—
—汉北。去汉北之时,屈原望江而叹,歌《离骚》,文采飞扬,一气呵成,甚是悲亢苍凉,随着呼啸的江风,回荡在江中。楚国亡后,屈原悲愤投江。屈原一生为自己国家着想,死了也要忠烈报国!后人为纪念他,不让他的身体被鱼虾吃掉,便将粽子投入江中。这就是我国端午节吃棕子的来源。让我们永远记住屈原!
想当初,周幽王为了讨爱妃一笑,将爱妃带到烽火台,点燃烽火,吸引了各诸侯列国前来救驾。等到诸侯们倾全国之力、率王国之兵赶到时,却没有看到一个敌军。爱妃见到诸侯们面面相觑的样子,终于扬嘴一笑。周幽王见了,甚是开心。只为一博美人一笑,就将江山社稷、国家大事视同儿戏!怎么不会亡国!到后来,当敌人真的来到,周幽王急忙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救时,诸侯见了,以为周幽王又在讨爱妃一笑而已,便不发兵。可怜周幽王,误了命,又误了国!
司马迁曾说过:“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让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去寻觅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人情百态;缅怀曾经的人情往事;愁怅曾经的爱恨纠纷!
史记的读后感 篇七
历史的故事如江河一般滚滚远去,留下的只有那遍地的尘埃。.。.。.而《史记》,这本资深渺远的书正是记录那故事的范本。
《史记》一书由司马迁受刑后忍辱负重所创。这本历史著作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是写从黄帝时代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之间所有发生过的大事,名事。司马迁用精妙的文笔刻画出一个又一个生动出彩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他给予农民起义者高度评价和赞赏,对被压迫的下层社会人持同情态度。而且他还把古代生涩难懂的词字转化成当时的易懂文字,使得《史记》一书更加好看。也就有了鲁迅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说。
而在这些历史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楚霸王乌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韩信设下十面埋伏之计,把项羽困于垓下,这时项羽不仅人马少,而且粮食也快没了,于是他想领一队人马杀出包围圈,但是刘邦的势力太大了,杀死一群又来一群,根本不给你喘息的机会,于是项羽只好退回楚营之处,他的美人虞姬看他烦闷就给他跳舞解闷,于此日定更之时一阵阵西风里突然夹杂着楚歌之音,顿时大惊凄凉起来随口唱起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之后率八百人马如猛虎般杀出重围,但最后无言以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但是我却认为东山再起之时就可面对了,再说江东父老不还帮着你吗?不愁不会再起。我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一个道理;人不要急于想到将来那不好的事情,哪个人没犯过错,只不过要改而已,只有卧薪尝胆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还有人必须要有志气,哪怕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不要自暴自弃终归一事无成。
联系生活实际你是否也有过呢?有一次我作业忘记写了就想到老师的批评,但是我想到主动承认错误,认真补全那或许更好。虽然老师终归骂了我,但是我做的很好最后以圆满的结局结尾。
《史记》这本无言的老师在冥冥之中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让我鉴往知来。史记犹若一盏明灯,在未来黑暗的道路上为我照亮光明,也如那飘摇风雨中的彩虹,让人拾起希望,又如那轻盈的水珠使得我的心灵之花更好地成长。.。.。.
《史记》的读后感700字 篇八
自年初陆陆续续的读《史记》,先是听了吕世浩老师的《秦始皇》《史记》课程,有了一点点基础和兴趣,然后从最喜欢、也相对易读的列传开始读,第三步是从头开始读。
《史记》读后感800字
为什么最终回到了重头开始读的路上来?因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想要搞清楚列传里那些人物的行为动机、心理,得明白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状况,只得从头开始了解,文化是如何传承、演变的。
在跳过目前无法挑战的表后,来到了《礼书》。作为现代人,我对于“礼”是有些嗤之以鼻的,认为是“封建时代的流毒”。本着随便读读的心态浏览。读到太史公认为礼从何而起时,便肃然起敬。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仪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读后感·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茝(chai),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笫几席,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译文:礼制因人而产生。人们生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得不到满足就不可能没有怨恨,怨恨毫无限度时就会引发争斗,有争斗就产生祸乱。古代圣王讨厌这种换乱的局面,所以制定礼仪道义来滋养人的欲望,满足人的需求,使欲望不会因为物质不足而受到限制,物质也不会因为欲望的增长而显得匮乏,两者相互协调而能长久,这就是礼制产生的原因。因此礼仪就是一种调养之法。稻米、高粱、五味食品,是用来调养口舌之欲的;香料、鲜花、芳草,是用来调养嗅觉之欲的;钟鼓、管弦演奏的音乐,是用来调养听觉之欲的;精雕细刻的花纹,是用来调养视觉之欲的;宽敞的房间和床榻、几案、坐席,是用来调养身体之欲的;所以礼仪就是一种调养之法。
这和我之前对“礼”的模糊印象是多么不同啊!将“礼节”直接混淆为“礼”,以点代面,认为“繁琐、形式化的礼仪”就是古人倡导的“礼”,果真是因为读书少的缘故啊!
推荐作文:
- ·环保,让世界更美好-叙事作文700字
- ·中秋节作文600字大全
- ·游野生动物园作文
- ·遇见《富春山居图》-叙事作文1100字
- ·中秋节作文
- ·父亲节作文优秀例文6篇
- ·给远方的朋友一封信作文400字【优秀5篇】
- ·海的女儿读后感(优秀7篇)
- ·励志的作文300字
- ·描写爱国的人作文模板
- ·一件事作文
- ·有你,真好-人物作文800字
- ·赞美梅花的简短优美句子17条
-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 ·情感的作文600字
- ·2023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优秀7篇
- ·母亲节作文怎么写
- ·八年级的西湖游记作文
- ·关于父亲节的简短作文6篇
- ·人生方向选择的议论文
- ·专注的作文800字
- ·动物小狗的作文
- ·努力做一个勇往直前的人-人物作文700字
- ·我眼中的爸爸
- ·家乡美景的作文500字5篇
- ·香樟树的作文
- ·我的爷爷作文
- ·香樟树作文
- ·懂得感恩-读《小火鸡与狗妈妈》有感900字
- ·激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