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简介最新3篇
真正的强者不是因为某件事而壮烈的死去,而是因为某件事而卑微的活着----鲁迅。每日一记,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狂人日记简介最新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狂人日记鲁迅 篇一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外来影响 创新
鲁迅先生是奉行拿来主义的,只要能有所裨益,即可为其所用,所以无论文化还是文学,他都不讳言借鉴。他在一九三五年三月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写的《序》里曾说:
“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出现了,算是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然而这激动,却是向来怠慢了绍介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一八八三年顷,尼采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说过‘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份是虫豸。你们做过猴子,到了现在,人还尤其猴子,无论比那一个猴子’的。”
在这里,鲁迅明确表示,他的《狂人日记》受了果戈理和尼采的影响。果戈理一八三五年著《狂人日记》,描写了九等文官波普希金因追求司长的女儿不得而患精神病,以为自己是西班牙皇帝,被关进疯人院残酷迫害的故事。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沙皇时代受压迫的小官吏,作品描写他在残酷的社会等级竞争中败下阵来,由于他也是专制制度的受害者,因此对社会现实也不满,对上层统治者也予以抨击。他骂政治家是狗,说“狗能用政治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认为这些大人先生虽外表绅士,内心世界却很肮脏,“我很想就近观察这些先生的生活,这一切矫揉造作的举止和装模作样的人,他们在自己圈里干些什么……这就是我想要知道的!”他对统治者的贪婪极其不满,愤怒地说:“世上一切好东西全让将军们占去了。”不过,这位狂人却没有想过否定这个制度,他的不满只限于人,而不涉及社会机体本身。科长骂他竟敢追求司长的女儿,于是他梦想自己能当上上校,到那时,科长给他拿皮包都不够资格。恋爱失败,他又哀叹自己为什么不是伯爵或将军;最后,竟以为自己是西班牙皇帝。他认识不到这个制度的反动性,一心一意往上爬,幻想有朝一日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鲁迅的《狂人日记》从标题到艺术形式都体现了对果戈理同名作品的借鉴,两篇作品均采用日记体、第一人称,都有符合狂人病态心理的剖写。小说结尾之处也很明显,果戈理的狂人再也无法忍受疯人院的折磨,幻想有一辆马车把他带回故乡,思念中仿佛家乡就在眼前:“那边又现出俄国的小木屋。远处发蓝色的是不是我的家?坐在床前的是不是我的老娘?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把可怜的孤儿搂在你的怀里吧!这世上没有他安身的地方!――妈呀!可怜可怜患病的孩子吧!……”鲁迅的小说结尾相对简单:“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虽然主题不同,但救孩子的呼声是一致的。
但鲁迅的《狂人日记》对社会的批判深度显然超过了果戈理。就主题思想而言,表现了对旧制度的批判和否定的启蒙主义思想。作者借狂人之口揭露旧制度的吃人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这两个字是‘吃人’!……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果戈理的作品也反映了统治者“吃人”的本质,如狂人所言:“世上一切好东西全让将军们占去了。”但鲁迅除了认识到统治者是吃人者外,还认识到被统治者也是吃人者。小说中的赵贵翁、大哥等人物形象代表着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几千年来,他们凭借着掌控在自己手中的政权、族权,残酷压迫被统治阶级,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吃人者。与此同时,统治者还利用一切手段向被统治成员灌输纲常礼数,宣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伦理道德,使每一个社会成员从意识深处自觉认同他们统治的合法性,心甘情愿地成为“顺民”。几千年来,他们已习惯处于“黑屋子”,从不知晓还应当有光明,《祝福》中祥林嫂是最经典的代表。他们从不怀疑现有秩序的合理性,被“人吃”而视为当然,甚至有些时候也同统治者一道吃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是被吃者,同时也都是青面獠牙的吃人者。狂人自己也“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甚至小孩子也是吃人者。所以狂人说:“难见真的人!”既然连最下层的社会成员都成了吃人者,说明这个社会制度是反动的制度,应当被铲除,“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应当被一个消灭了人吃人现象的新社会所取代。这是鲁迅比果戈理深刻的地方。
另外,鲁迅在揭露的同时,还着眼于疗救,果戈理在这一点上则相对较弱,当然,这也是由中国近现代历史决定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将中国“天朝大国”的迷梦击得粉碎,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落后之原因。一开始,以为“器不如人”,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随之展开,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建起了兵工厂,编练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但是,1894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却使人们不得不检讨“中体西用”的有效性。日本国小民微,海军实力也不及大清的北洋水师,为何却能取胜,显然原因不在“器”,而在“道”,在于政治体制。1898年“百日维新”开始尝试在政治制度上打开缺口,但由于顽固派的镇压而告失败。1911年的辛亥革命总算推翻了满清王朝,但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再次中断了中国人的强国之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中国始终未能找到它的出路,最后,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国家的问题,更深层次地存在于思想与文化,只有彻底革新中国的文化,改进国人的思想,中国才有未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开展思想启蒙,正是这一反思的结果。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这一运动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其目的也在于为中华民族寻找未来。
对鲁迅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还有尼采。鲁迅曾翻译过尼采的《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的序言,他对尼采很欣赏。查拉图士特拉是波斯拜火教教主,尼采借这位教主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表达方式也是将狂人视为传声筒,借他之口表达自己对黑暗旧中国的制度和文化的抨击。《狂人日记》虽是叙事体,但很多片断、语句简短、精炼,类似箴言,如第三节开头:“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第四节结尾:“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尤其是第六节第二句:“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其原型就是尼采的这一句话:“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份是虫豸。”
尼采的思想脱胎于叔本华,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意志的世界,意志包括生命冲动和欲求,人和世界的存在就是不断追求欲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而欲求是无止境的,原有的较低层次的欲求得到满足后新的欲求随之产生,人又不得不开始新的征程,就这样,人始终匍匐于欲求的脚下,努力驱使自己去满足它永远不能满足的要求。由此出发,叔本华走向了悲观主义。尼采同叔本华一样,认为世界是意志的,不过,他所强调的意志,主要是强者即“超人”的意志。在他看来,一切潜在或现实的存在都是由竞争中的强者创造和决定的,以此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则认为只有英雄人物才是历史的推动者,普通的劳动大众只是“愚氓”。同时,尼采还由此出发,全面否定人类过去的历史,他在《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中说,人类的存在一致受制于“永久循环的因果律”,而在这无尽的循环之中的尽是“渺小”,现在的人类只是再次循环的“尘土”、“一种霉烂的过去”,他借查拉图士特拉之口预言,将有巨物在未来生成,它就是超人。
毫无疑问,《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身上有几分“超人”的色彩,他相对于普通的群众,犹如鹤立鸡群,他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不合理,并企图做一些改良的工作,而众多的群众却对“吃人”的习惯安之若素,从不进行反思。鲁迅对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否定性评价同尼采对人类传统的蔑视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当然,鲁迅和尼采的不同之处更加明显。鲁迅的“狂人”在否定旧传统上虽然与尼采有相同之处,但他对人并未彻底失望,而是试图“劝转”,使人改恶从善,悔过从新,“但只要转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人人太平”,“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但是“吃人者”不会听他的,尤其是大哥一伙,更不会放弃专吃他人的特权。为什么不能“吃人”,因为它不人道,不符合人性的本质和发展,“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对民族国家而言也大大有害,“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这里暗含着如果中国不改良,最终会被已改良的国家消灭的意思。“劝转”思想本质上是改良主义,反映了鲁迅早年的思想特点,虽然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但对人和国家的同情、对人和国家的自新的渴求是应当肯定的。
在对传统的否定上,鲁迅与尼采的落足点也不一样。尼采认为,过去的人类太渺小,太愚妄,因而不能称作“人”,只是人的“碎片和断残的肢体和可怕的偶然品”,只是“在棍子上摇摆”的“一张猜嫉的小脸和一种肿胀的灵魂”。这是一种全盘否定,这样的人类毫无自新的可能,而鲁迅只是对被扭曲的人性予以抨击,对人本身并没彻底绝望。尼采在否定人类的过去时,也给人类指出了未来,并提出了具体的施行措施,这就是所谓的“救赎”思想,“救赎”思想是在“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原则下产生的。与传统的“爱他人”相反,尼采提倡“自爱”,并将“自爱”看作是人类飞腾与超越的必要条件,甚至露骨地宣扬:作恶就是行善,只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便是杀人抢劫,也是正当的。尼采的救赎观也影响了《狂人日记》,尼采认为,在超人出现之前,必须实行对人类的“救赎”,救赎人的方法是创造,即养成一种超人意志,具体说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反对善、自爱和分离。他认为所谓的善,即意味着屈从他人的权威,而放弃自己的想法,是与“真”相背离的,这种善是伪善。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它不能提供真;从社会政治角度讲,它扼杀了竞争,消泯了生命冲动和权力意志,不利于超人的生成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要坚决摒弃。尼采提倡“恶”甚至极端到主张“杀人”。他认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社会的前提条件,“不应当偷盗与杀人”的旧教条意味着保存旧生命和弱小者,意味着退化。所谓“自爱”系指创造者的“自爱”,是与爱他人、爱邻人相对应的原则,是爱飞腾、爱超越。“自爱”者必须时时检省自己,不断净化自己的“自爱性”灵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飞腾与超越,并孕育自己的“孩子”,即未来的新人类。要做到反对善、自爱就需自觉与“邻人”分离,与传统分离。可以看出,鲁迅的“救救孩子”的呼声同样是一种“救赎”,几千年来的所谓仁义道德训练出“吃人”的国民性,甚至小孩也沾染了这种恶习。小孩是中国的未来,是明天的新人类,因而必须得到“救赎”,得到净化。在鲁迅看来,要救孩子,首先要救父母。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生命何以必须继续呢?就是因为要发展,要进化。个体既然免不了死亡,进化又毫无止境,所以只能延续着,在这进化的路上走。走着路须有一种内在的努力,有如单细胞动物有内在的努力,积久才会繁复,无脊椎动物有内的努力,积久才会发生脊椎。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为了未来的新人类,前辈必须承担相当的责任,否则就无法产生后来居上的新生命。“倘若现在父母并没有将什么精神上体制上缺点交给子女,又不遇意外,子女便当然健康。”不过,尼采的“救赎”是对传统的彻底反动,鲁迅的“救赎”则含有温和的改良主义色彩。尼采的救赎是砸烂旧世界,鲁迅则抱着救国救种的目的。
鲁迅与尼采最根本性的区别在于提倡人道主义,尼采则宣扬个人主义。所谓人道主义,系指用普通的超阶级的人的善良之性的观点来评价人和事件,从本质上讲,它是资产阶级的观点。鲁迅曾对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的话剧《一个青年的梦》所宣扬的以人类相爱的人道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极为欣赏,赞赏它“思想很透彻,信心很强固,声音也很真”,并把它译介在《新青年》杂志上。在《狂人日记》之中,人道主义观十分明显,在这篇作品中,鲁迅以愤怒的笔触,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认为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吃人者”,“吃人者”中既有“赵贵翁”、“七八个人”、“一路上的人”、“一伙小孩子”、“古久先生”、“娘老子”,又有“给知县打枷过的”、“给绅士掌过嘴的”、“衙门占了他妻子的”、“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既有“那个女人”、“狼子村佃户”,又有那庸医“老头子”、“大哥”及“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等,“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其中狂人自己也难免无意之中吃了自己妹妹的肉,这反映了作者对长期以来非人性的意识和文化对人性的摧残的痛恨,强烈呼吁抛弃兽道,还归人道。鲁迅对人道的呼吁,对反人道的揭露与批判,贯穿于他一系列小说的创作之中,单四嫂极度痛苦时没有任何人同情,更有甚者趁机调戏她;夏瑜被杀,无人哀求,他们眼里,只有人血馒头;祥林嫂的周围,从鲁四老爷到庙祝、柳妈都随时用礼数习俗监督着祥林嫂这最不幸的人,他们没有想过如何帮助她渡过眼前的难关,或给予一定心灵的慰藉与同情。这是什么样的世道人心。当然,鲁迅之于人道主义,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主要吸收其合理内核,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肯定人的解放、平等、反神权、反封建等,而对人道主义中的调和矛盾及超阶级的幻想则持否定态度。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曾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引起轰动,其中娜拉出走曾被当时不少知识分子称赞为妇女解放的榜样,但鲁迅却未盲目附和,而是提出妇女解放必须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这表明,鲁迅的人道主义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分析基础之上的人道主义。五四运动以后,鲁迅不断深入思考和修正人道主义观,强化了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基础之上的,逐步认识到“火与剑”的重要,宣扬“痛打落水狗”的主张,这表明,他后来已经远离了人道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2]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鲁迅。鲁迅书信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狂人日记鲁迅 篇二
[关键词]酒国;狂人日记;吃人;继承;批判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103 ― 02
《狂人日记》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性白话文小说,它的深刻内容和新颖格式都在当时文坛引起巨大轰动,成为现代小说的典范。莫言的《酒国》虽然文学地位不及《狂人日记》,但因为莫言如今在中国文坛的特殊地位,《酒国》又经常被拿来与《狂人日记》比较。
可以说中国受鲁迅影响的作家不在少数,不同于其他作家对鲁迅精神的探寻,莫言渴望鲁迅,除了精神还有对其人生境界的向往,比如大胆批判中国上千年的传统等离经叛道的想法和做法。所以当我们研究《酒国》对《狂人日记》的继承时,发现莫言较多的继承了鲁迅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这种继承和影响较多的体现在对“吃人”议题上,他们都指向中国人的国民性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所以对映射中国小说的精神历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莫言对鲁迅吃人写作内容的继承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饮食文化也源远流长,所以“吃”在中国不仅为了果腹,也是对口感欲望的满足,更是礼教的体现。而“吃”的颓废现象也随之而来,中国古典文学中就有大量表现“吃人”的片段,“吃人”也随之变成了文学命题,越来越多的受到作家们的关注和批判。
鲁迅由中国古代的《资治通鉴》中读出了我们在历史上一直就有真正的“吃人”现象发生,所以《狂人日记》的最初创作动机绝对不是大家一直误解为的礼教吃人,而是真正的吞噬肉体的“吃人,《狂人日记》中通过大量举例,证明历史和现实中的吃人事件不是虚构而是真实存在的。
莫言的《酒国》同鲁迅的《狂人日记》一样,也可以被视为书写“吃人”历史的传记。丁钩儿开始确实对宴席上的婴儿难以下手,但当别人告诉他不是婴儿时,他竟然就真的不再怀疑开始了吃的犯罪,“扎起一片胳膊、闭闭眼,塞到嘴里……舌头上的味蕾齐声欢呼”。〔1〕他最终自欺欺人的加入了吃人团伙,这其实也代表了其他人“吃人”罪恶的开始。
二、莫言对鲁迅精神吃人内涵的继承和发展
前面我们提到《狂人日记》的创作动机并不是精神礼教吃人,但是由于它的诞生背景和鲁迅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我们又不得不从其他角度揣摩它的历史文化意义。五四前夕,一代知识分子都在这一新旧交替的时期寻找自己的方向,《狂人日记》的发表不仅成为新时期第一篇白话文,还担负起反思传统的历史重任。《狂人日记》自然地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小说通过狂人的视角观察社会和历史,发现到处都充满了“吃人”两个字,便生出“就该如此吗”的质疑,这种质疑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传统的批判。
1.反思和批判精神的继承
中国文学继鲁迅之后就出现了大量的作家去探寻“吃人”主题,如巴金的《家》,他们的着力点都在封建礼教压迫害人层面。 莫言作为20世纪最受关注的作家之一,再一次将“吃人”搬到台面上,赋予全新意义后创作出《酒国》。《酒国》为了将全新象征意义融入进去,采用了荒诞的叙述手法。小说包含了三重文本:一是侦察员丁钩儿到酒国调查“红烧婴儿”案,二是作家莫言与酒国的业余作者李一斗的通信内容,〔2〕 最后是李一斗真真假假的叙述当地的吃人现象和其他不良现象。它们都互补性的揭示了“吃人”这一残酷现象的存在和其与社会风气的相关性。
《狂人日记》和《酒国》都具有反思和批判的意义,但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狂人日记》是从自身出发,辐射性的反思身边人的异常,《酒国》则是通过丁钩儿强烈呐喊之后的醒悟来提醒自己反思社会现实。
鲁迅的吃人主题是为了反思千年民族传统,莫言的反思和批判指向的是现实中的变质权利。莫言在李一斗的信中直接谈到吃人的构思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关系,甚至直接说出自己的目的:“在这篇小说中,我认为我比较纯熟地运用了鲁迅笔法〔3〕”很显然,莫言《酒国》里的“吃人”指向更加明确深刻,笔法也将更加犀利。
莫言的“吃人”实际上是对铺张浪费、欲壑难填的“贪官污吏”的批判,包括矿山党委书记、矿长、酒店经理及宣传部长金刚钻等。他们有着稳重的举止,宽厚的面目,可是这都改变不了他们丑恶本性,邀请是他们的手段,奉承是他们的毒药,直到最后对手堕入他们的陷阱,同流合污的也成为吃人肉团伙的一员。作者通过描写一个个腐败官员的形象,将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落后的官僚体制,所以在莫言笔下,酒就是官场运作中的关键,否则,金刚钻也不可能毫无争议的步步高升,总之,这些官员确实仗着“海一般的酒量”纵横政坛。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狂人日记》的创作目的是改造国民性,是对传统的纠正,而《酒国》更重视现实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善,是对现实的纠正。
2.吃人习性的延展
从人性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有“吃人”和可能和习性,所以当我们知道我国古代一直存在食人行为时也就不那么惊讶了。从《左传》到《清史稿》对各种“食人”行为有详尽的介绍,有专门研究古代食人传统的学者认为:“习得性食人在中国……出于上等阶级为了滋补或疗疾而品尝不寻常的人肉。”〔4〕比如中国典故中提到的易牙蒸子献与齐桓公等。到了20世纪的中国,“习得性食人”并没有绝迹。“文革”时期的复杂环境使中国又大规模的出现了食人现象,骇人听闻的例子不胜枚举。
鲁迅曾经说过,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资治通鉴》中的历史事件,所以我们理解《狂人日记》也就应该理解《资治通鉴》中的吃人现象,《资治通鉴》中提到中国古代的吃人现象除了少数的饥饿食人,剩下的大都是“习得性食人”。《酒国》中的“食婴”行为也算得上“习得性食人”的典型。官员们喜欢吃小孩,因为孩子的肉既美味又养人,这一理论来自于中国古代文人对人肉划分档次的研究:“儿童肉最好吃,其次是女人肉,再次是男人肉”,〔5〕莫言对红烧婴儿这道菜的描写也用了大量的篇幅,并在《酒国》中详尽的介绍了其他做法。
“吃人”现象之所以能演变成“习得性食人”,是因为“吃人”具有普遍性和同化性。《酒国》中,吃人的普遍性在于它变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制度、体制,更可怕的是这种体制发展到后期已经形成了规模,并细化出详尽的分工,金元宝是原材料供应商;酿造大学的袁双鱼夫妇是生产者;金刚钻、余一尺等社会食婴者是消费者。这条产业链几乎联系到酒国的所有公民,甚至很多孩子的亲生父母都是原材料提供者。
小说中的“吃人”同时具有同化功能,会将其他清醒者同化。两部小说中清醒者最开始都对“吃人”现象进行批判,最后竟都成为其中一员。在《狂人日记》中,“狂人”自己也在怀疑、恐惧、抗拒吃人的情绪下参与了吃自己妹妹的过程。《酒国》中,本来应该在腐败等黑暗势力摸,本应该波爬滚打具有顽强抵抗能力的丁钩儿最后终于向糖衣炮弹投降,他对“吃人”体制的投降实际上就是对腐败之风投降。这也告诉我们,同具有人类本性特征的腐败做斗争的任务之艰巨。
综上所述,莫言通过对“吃人”的普遍和同化性分析,继承和发扬了鲁迅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现代性精神。
三、莫言对鲁迅写作形式的继承
鲁迅对“吃人”意象的读解入木三分,莫言想要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全面演绎“吃人”并赋予其新内涵其实是项艰巨的工程,因为“吃人” 只能存在于现实与虚幻之间,太过现实就失去了艺术的美感和故事的无限延展性;太过朦胧又失去了艺术的张力,将作品归于平淡。
鲁迅的高明之处在于创造了一个狂人,通过这个非常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来达到高水平文学效果。 《狂人日记》中还首次将白话文运用到创作中,通过白话文和文言文在多重视角之间的转换达到反讽效果。所谓“反讽”简单地说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形成互相嘲弄的文本氛围〔6〕。《狂人日记》用狂人痊愈后的正常人的视角作为开篇,使用的是文言文。而狂人在不清醒状态下的自我陈述运用的是白话文。两种语言、两个视角立即形成了前后呼应、互相嘲弄的视角反讽效果。看似嘲讽自己的发昏,实则是反讽整个社会公民共同的“发昏”,反衬出狂人独有的清醒意识。
《酒国》为了达到似真似幻的效果,运用的是结构反讽手法。《酒国》依托三个环环相扣、相互兼容的故事框架,分别从丁钩儿、李一斗和莫言三个视角讲述三个故事。首先是基础框架侦察员丁钩儿到酒国调查官员吃“红烧婴儿”案件的过程。同时,莫言为了达到《狂人日记》的艺术效果和精神高度将丁钩儿塑造成传统侦探小说中的英雄,却让他以失败收场以达到反讽效果。另外,酒国博士李一斗的九个关于酒国生活状态的故事形成了又一框架,补充说明着第一个框架。第三个框架是一个穿越于两个框架之间的文本,内容是李一斗与“莫言”的信件内容,对另两个框架内容进行分析评论。读者在这三个嵌套式的故事中需要不断思考,否则就会在虚虚实实之间迷失方向。
总体上说,莫言能较好的继承鲁迅的精神并予以发展,正是由于他能不断的以自己的个性化视角进行现代性、批判性思考,将自己定位为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发出引起社会性思考的声音。
〔参 考 文 献〕
〔1〕莫言。酒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2〕罗兴萍。试论莫言《酒国》对鲁迅精神的继承――鲁迅传统在1990年代研究系列之一〔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
〔3〕颜梦艺。虚构与真实的荒诞化叙事――论莫言《酒国》的叙事艺术〔J〕.名作欣赏,2013,(06).
〔4〕郑麟来。中国古代的食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张磊。百年苦旅:“吃人”意象的精神对应――鲁迅《狂人日记》和莫言《酒国》之比较〔J〕.鲁迅研究月刊,2002,(05).
〔6〕古大勇,金得存。“吃人”命题的世纪苦旅――从鲁迅《狂人日记》到莫言《酒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责任编辑:谭 蕊〕
[收稿日期]2015 ― 01 ― 13
狂人日记鲁迅 篇三
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曾著书、译书无数。他关心下层劳动人民;他那无数著作像茉莉花香一样,随风飘过,但却让有幸闻到花香的人一辈子回味它,记住它。他那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曾影响过无数学者,而我也深受其之熏陶。
《狂人日记》主要描述了在旧社会时,“我”觉得任何人都想吃人,而自己就是“吃人集团”的下一头猎物,后来,“我”发现自己的哥哥就是他们的老大,而自己虽然要被吃,却永远也要背负一个吃人的人的弟弟的罪名。当“我”觉得周围的人都想吃自己时,发现孩子也想吃人,也吃过人。“我”不由得发出感叹:“救救孩子!”
我看完这一篇日记,很伤心,也很骄傲。伤心的是这篇文章其实是在揭露旧社会的丑陋,在抨击旧社会。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这无疑是鲁迅先生眼中的旧社会,这也是广大穷苦劳动人民眼中旧社会的写照。虽然文中的我是一个不吃人的人,可还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呀!何谓吃人,其实吃人指的是剥削百姓,鱼肉百姓。而虽然“我”不是干伤害百姓的人,但另外的腐败官员却干了昧良心的事儿,而他们是中国人,“我”也是中国人,虽无直接的血缘关系,却还都是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这时鲁迅先生的无奈,也是广大爱国者的无奈。兄的的唇边不但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还装满了吃人的意思,这怎能不叫人悲哀,这怎能不使人着急呢?
但我也骄傲,因为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救过英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他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精神唤醒了多少刀俎上的中国人。他就好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让中国人看清前面是万丈悬崖还是灿烂阳光;他就好像一根灵魂都是坚硬的棍子,帮助国人打退了一匹又一匹眼中冒着绿光,直勾勾看着国人的狼,勇哉,英雄!
在旧社会,也许有人会认为安是最好的,但我却认为不安才是最好的。在祖国危难之际,在人民危难之时,前者安是苟安,后者是大爱,比小爱更伟大,更朴实无华。只有在祖国危难时,舍小家而顾大家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就像鲁迅先生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狂人日记》笔下的我对吃人的人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的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这不是鬼话,而是真真切切的人话呀!即使亡国奴再多,但救国的人会更多,把亡国奴给消灭、埋葬,把苟安、苟存的思想从华夏大地上真正“吃掉’。其实人要以树为榜样,树的叶子就像各种挑逗你内心底线的诱惑,虽然树在平时都在犹豫,就像叶子虽长在树上,但风儿一吹,会颤动,有时甚至会掉落下来一样,但一旦到了危难之际——冬季,树就会把叶子脱落,只剩主干和树枝,就像把各种诱惑搜甩掉一样,这时,即使再下雪,也打不到主干了。鲁迅先生就如同在冬季的树,昂首挺胸,不被遭受的迫害和诬陷所妥协。鲁迅之妻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中说:”鲁迅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这确实就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狂人日记》中的最后一句话“救救孩子”道出了鲁迅先生的心声。确实,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没有受旧社会影响的孩子,或许还有。从此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也非常重视对孩童的教育。宋朝宰相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先生真正做到了,他在广大穷苦人民的心中永远是不朽的,永远是嘴高尚的。
推荐作文:
- ·初二元旦节日作文600字优秀
- ·中秋节之摆摊记-写事作文900字
- ·可爱小狗作文600字
- ·游动植物园记作文
- ·[推荐]关于篮球场作文700字
- ·我写给老师的一封信作文大全
- ·中国,我爱你
- ·七年级上册寒假周记【优秀5篇】
- ·三年级的游记作文600字
- ·景观作文300字
- ·明星童年作文曝光李宇春赵薇黄晓明皆上榜
- ·《春节感悟》作文400字【优秀5篇】
- ·《不拘一格教语文》的读后感(精选3篇)
- ·介绍小狗的作文
- ·冬天的雪景作文800字
- ·保护环境优秀作文合集4篇
- ·胡杨颂
- ·激励作文400字
- ·守望-记叙文900字
- ·可爱小狗作文300字
- ·爬山高考作文5篇
- ·高高兴兴过春节作文(优秀6篇)
-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
- ·那一次,我真想说声对不起-那一次作文650字
- ·中秋的作文(优秀6篇)
- ·秋天的色彩
- ·植物的作文
- ·老师,您站着
- ·初一作文清明假期
- ·我家的小金鱼-描写动物的作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