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通用7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通用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88-03
红色影视阐释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民族解放与发展进程中所凝结的历史认知与记忆,其中所蕴含的革命信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群体。基于意识形态的关联性,运用红色影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影视作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跨界整合的一种创造性尝试。利用红色影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主要包括政治教育价值和文化教育价值两个方面。利用红色影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将红色影视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将红色影视的剪辑精粹引进政治理论课程两种渠道。
一、红色影视是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红色影视包括红色电影和红色电视,其中,红色电视又包括红色电视剧和电视政论专题片两个类型。仅从电影来看,我国红色电影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表现人民军队的英勇和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为主,作品讴歌崇高,英雄人物具有模式化特征。例如,建国初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钢》《上甘岭》《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等红色经典,教育了几代人,影片的情节和银幕形象成为人们关于我国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以《高山下的花环》为代表的红色作品,其英雄角色逐渐闪现出人性的光辉,故事情节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红色电影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征,采取多角度红色叙事的创作方法,使作品对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有了更多的吸引力,电影的发行也从逐步试行市场机制到完全进行市场化推广。就红色电视来说,我国是50年代末期开始生产电视机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迟至80年代中后期才普及电视,红色电视作品的大发展则是从90年代开始的。由于电视欣赏与电影相比具有廉价化、日常化等特征,使得红色电视的受众群体比电影更加广泛。综上,红色影视的范畴,包括建国以来的红色电影和90年代以来的红色电视。
新世纪以来的红色影视,特别注重挖掘、还原和建构英雄的多向度个性特征。例如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潜伏》中的余则成等,作品对革命英雄进行生活化叙事,把他们塑造成有常人情感的“人”而不是“神”,更加符合当下的审美期待和道德憧憬,从而使英雄的故事和英雄的价值观在各个年龄人群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电影《建国大业》则汇聚了内地、香港及台湾的众多明星,大量明星提高了影片在观众心目中的亲和力,使其政治教育功能、文化审美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另外,影片将商业元素与红色文化完美结合,在2009年上映年即取得了4.2亿票房收入,刷新了红色电影的市场记录。一批作品如《铁人》《南京!南京!》《风声》建党伟业》也弥补了以往电影中对人物角色塑造的不足,并通过整合营销,极大地提升了红色电影在当代青年中的传播。当前,红色影视的新主题是,进一步挖掘和激活沉潜在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信仰、思想、情感和智慧,为当下和未来社会政治与道德的进步,注入刚健有为的力量和激情。就这一目标来看,红色电影和红色电视的发展虽有先后,但二者的传播效果、教育作用可谓旗鼓相当。
红色影视是红色文化的影像表达方式,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将红色影视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国情,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利用红色影视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
根据题材,红色影视可以细分为理想信念、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等教育类别,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身,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中具有重大的教育、鼓舞、感染、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帮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历史逻辑
电影《开天辟地》演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以生动传神的银屏语言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发展逻辑,使观众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接受了政治思想的熏染。《恰同学少年》描写五四运动前夕,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如饥似渴地阅读《共产党宣言》,创办工人夜校,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展现了毛泽东等一代新青年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的过程。《井冈山》艺术地再现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光辉历程。电视剧《延安颂》则全景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35年末到1945年6中共七大召开这段11年的革命历史画卷。在延安,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这也是共产党人第一次正式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在延安,共产党人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最终度过了苦难岁月,并使党领导人民走上革命道路的崭新征程。电视剧《亮剑》塑造了勇于斗争、敢于胜利、个性鲜明的军人形象,更营造了“面对强手敢于亮剑”的不屈精神。这些红色影视都具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文化价值观、积极向上等政治教育价值。
(二)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国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受多种价值观以及市场条件下个体逐利动机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表现为一些学生信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在学习、交往、择业中,过于关注自我利益,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缺乏社会责任感,相当一部分人幻想一朝暴富、行为失范。
20 13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缺乏社会历练、存在较多思想困惑的时期,因此,党和国家非常注重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爱国情怀、高尚情操的培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全面阐释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容、方法、要求。高校要着力培养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心灵,使大学生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引领者、推动者。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世界优秀文化,使之整合、转化为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红色影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中的理想信念,这一理想信念使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每一步成功,也必将为实现“中国梦”集聚政治力量,即走社会主义道路、具备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前瞻性,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应该不仅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还要引领未来社会。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与技能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红色影视以其宏大叙事、逼真刻画、震撼视听、华丽明星和强大宣传,使其所阐释的革命思想和文化涵义使大学生受到感染、引起思考,促进大学生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红色影视与其他教育手段相比,更能引起80后、90后青年的情感共鸣和政治认同。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信仰,是对故土、民族、国家和文化的发自内心的爱,是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当前,一些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越来越淡化和模糊,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更科学的教育方式,来唤起蕴藏在大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感。“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当代大学生需要对历史和民族有清醒的认识,需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们崇高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各个时期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例如《林则徐》《甲午风云》《西安事变》等,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来说,都是宝贵的政治、历史、社会、文化领域的学习资料,观看和交流讨论这些艺术作品,既能强化他们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又能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电影《太行山上》再现了壮观战争场面,讴歌了八路军与日寇浴血奋战的爱国精神。电影《建党伟业》,通过对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革命历史事件的描绘、缅怀、礼赞,帮助学生认识到共和国的过去和现在发展的历史逻辑。在新世纪,红色影视对英雄内涵进行了重新诠释,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潜伏》《悬崖》《暗算》《恰同学少年》等作品,着力表现和探讨信仰与人生、信仰与个体成长、信仰与中国革命之间的精神联系,在当下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共鸣。
影视资料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可以促使学生反思历史,关照现实,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爱国问题上,做到情感、思想、行动相统一。爱国既是道德素质也是政治素质,这就要求爱国主义教育要将情感培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注意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社会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是有爱国之情的,但是,由于思想单纯、缺乏独立思考,易受错误舆论的误导,在爱国思想上容易出现模糊认识,在行动上出现盲目排外等过激言行。因此,应用红色影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要注意培养大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
三、红色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价值
影视作品往往通过精彩故事,展示和评价人性善恶、传递生活方式、审美品位等,为人们提供精神养料。我国处在转型期,传统伦理已经失落,新的伦理价值系统尚未建立。从社会精神生活的氛围看,物质生活已经空前丰裕,但欲望常常“水涨船高”地腐蚀人心,“一切向钱看”的低俗成功观泛滥,社会表情常常“满眼焦虑”,消解崇高。受社会影响,大学生难免陷入精神困惑,而红色影视恰恰具有使人崇德向善、滋养精神世界的人文教育效果。红色影视能引起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在《董存瑞》《钱学森》《袁隆平》《任长霞》《生死牛玉儒》《杨善洲》等一些杰出人物的影片中,诠释坚守与超越,奉献与牺牲,使人情不自禁地被感动,更因感动而心向往之,这种审美价值观的引导,对大学生的精神成长、人格塑造极为重要。
当代大学生是“读图时代”成长的,影视艺术正是一种视觉文化,因此,影视教育是大学生最容易理解,也最愿意接受的学习方式。高校要充分挖掘影视教育的审美教育价值,健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审慎思维能力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人。大学阶段正是人生的矛盾与困惑多发时期,恋爱、交友、求职,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常常不期而遇,而大学生缺乏经验,缺乏理智上的清醒认识,急切地要对人生问题探一探究竟。影视是一种人类行为的描绘、诠释、设计的文化,是全方位观察、展示人的有效方式,还是分析社会、解剖社会的工具。大学生在影视欣赏的过程中,深刻思考其主题,并不断地重新发现自己、确认自己。影视欣赏是伴随反思的,反思自我、反思文化,严肃的文化批判与思辨,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和他人、理解历史与现实。
四、利用红色影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途径
大学生受到西方消费文化的熏染,容易被潜藏在商品和时尚中的西方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同化,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校园文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引领的关键在于构建载体,红色影视作为精神文化产品,是新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文化载体。影视艺术的表达方式“逼真”、“直观”,影视作品是大学生感知社会最形象、直接的载体。影视集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绘画等于一身,因其强大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具有多重审美维度。高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红色影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载体,进一步发挥红色影视的教化功能和文化引领作用。在操作层面,应该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大学生是有多方面差异的一个极其庞杂的群体,应该了解,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可资借鉴利用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整合各种有利因素,达到润物于无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逐步推进。
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相当长时期内是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对于青年学生的相关教育也要长期进行,因此,应用红色影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研究如何让红色影视持续地影响学生,而不是一阵风式地把它当做文化快餐“闪进闪出”。要为校园观影活动建立平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把精心组织观看电影,比如将观看影片和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队日和主题班会以及座谈交流、知识竞赛、演讲诵读、诗歌创作等教育活动相衔接,用红色影视的先进故事和先进价值观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校应该从校级党领导到二级院系设立分管负责人,专门组织和管理将红色影视活动与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工作。要设立影视活动进入学校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渠道的专项资金,建立“红色影视资料库”。
在组织丰富多彩的影视活动的同时,加强对影评活动的引导。比如,应用优秀红色影视进行时政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使学生了解大国崛起道路中的经验和教训,重温各个时期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不懈努力,观看与讨论交流结合,对片中重要内容进行进一步挖掘和深化。当前,大学生通过歌曲、影视作品、商品、洋节等各种载体,非常熟悉西方的商品和文化,也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多种价值观的浸染。因此,一方面,要以红色影视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对现代西方文化产品进行必要关注,研究西方国家在传播和灌输其核心价值方面的有效经验,为我所用。
五、红色影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高校思想政治课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出发的,是教学总体架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推介红色影视教学的目的,是要向今天的年轻一代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一步一步完成中国革命胜利目标的苦难辉煌历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红色影视宣传在内容上是高度契合的。
利用教科书进行的意识形态理论灌输是必要的,但是有时候也显得生硬有余,而生动不足。而红色影视恰恰可以发挥其强大的意识形态宣传功效,弥补教科书的短板。剪辑之后的红色影视资料,具有“短小精炼”的特点,短则两三分钟、最长也不过六七分钟,使用起来非常灵活、方便。此种创新教学法的精髓是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构造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修辞与教科书上的理论阐释两者之间的互文性链接。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课程设置主要有四门,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每一个大学生在学期间都要学习的必修课程。红色影视精彩片段插入政治理论课程,对于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以影塑史,再现、重塑历史。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烈火中永生》《狼牙山五壮士》《上甘岭》《血战台儿庄》等,其作为“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视觉图谱,建构一个爱国主义宣传需要的影视与教科书的互文性链接。影视资料将生动、形象、丰富的图、文、声、像展现于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的探索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以影鉴政。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理论阐释,其叙事资源可以用取材于生活的银幕叙事,从而将政治理念形象化。虽然,影视与教科书构成互文性链接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但是,由于政治理念是抽象的,所以在理念阐述方面,影视与教科书能构成完整的互文性链接。思想政治理论课逻辑结构严密、理论性强,但结论往往因缺少感性材料的支持,教师如果从理论到理论进行空洞说教,就无法产生课堂吸引力,教学效果堪忧。反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贴切选择红色影视精粹片段,仿佛鲜活的事实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避免空洞又有吸引力。因此,借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刚性意识形态与红色影视艺术性阐释的互文性链接,有利于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心理认同。可以预想,以影塑史、以影鉴政的互文性链接,将是网络时代价值观教育的历史走向。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篇二
关键词:2011中国电影 诗情现实主义
自中国电影诞生,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便贯穿始终。“当前中国大陆电影还需要现实主义范式,这是推动中国大陆电影发展的一种动力。”在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发表文章提出,“从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过去五年来中国大陆电影创作来看,当前中国大陆现实主义电影同时呈现出三重景观,即日常现实主义电影、诗情现实主义电影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
诗情现实主义电影,一面注重个体的日常生活困境描摹,同时又注意以诗情镜头去淡化并加以拯救。从电影手法上讲,带有现实主义元素与浪漫主义元素交融的意味。2011年电影作品有不少诗情现实主义的佳作,它们集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呈现出流光溢彩之势。
一、平实自然的现实品格
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对现实的关怀与关注;二是对现实问题的质疑和批评。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题材与对象,更是一种与时代契合的精神内核,它的表现内容和精神实质应忠于并有力地表现现实,反映社会问题,以普通人为表现对象。
《将爱情进行到底》于2011年情人节高调上映,电影叙事与12年前的电视镜头切换自然,怀旧煽情感达到高潮,80后一代的青春记忆被唤醒,与电影产生共鸣。其中涉及现实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初恋情结”、“七年之痒”、“婚外情”等,也是当下年轻人所津津乐道而又倍感无奈的话题。电视剧版《将爱》是中国第一部青春偶像剧,它创造了一个纯爱的神话,而电影却将爱情拉回现实,让观众不禁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快时代”,谁还在将爱情进行到底?《最爱》讲述的是一个普通村庄被一场突来的恶疾打乱了平静的生活的故事,人们在恐慌中展现出人性百态。男女主角因同病相怜而相爱,用生命证明了爱情的尊严和伟大。影片所表述的爱情以及对社会的关爱话题在业内及观众中间引发了广泛热议。顾长卫始终直面最真实、最残酷的社会现实,关注城镇化大趋势下的“城乡结合部”的生存状态,并将视角深入到日益受关注却越来越让人恐慌的艾滋病群体。废弃的小学成了得热病人的寄居所,同时也是一个相对隔绝的“小社会”,片中“热病”蔓延,令人恐慌,但影片要告诉我们的是身体的疾病并不可怕,心灵的病入膏肓才无药可救。《星空》故事简单明了:两个各自有着家庭烦恼的孩子,因为某些巧合结识,并走进了彼此的生活里。女生的小家濒临破碎,而男生本身就在一个裂开的家中奔波。他们都开始无法信任成年人了,而成年人也正在为自己的事烦恼,老师同学校更无法为此做更多,越喧闹的教室里越孤独。于是,女生带着男生完成了一次他从未想过的奇妙旅程,让他见识到了最美丽的星空。而他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还给她某样始终在寻找的东西。然后他们就长大了……《星空》让我们认识到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幸福额度》中晓青(林志玲饰)与晓红(林志玲饰)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姐妹,妹妹晓青相信真爱,姐姐晓红则崇尚拜金。个性的晓青与交往十年的男友姜成(廖凡饰)存钱购屋准备结婚,却因姜成被人骗光积蓄与房产,愤而分手,一夜之间对爱情彻底失望;而晓红一直作着自己上司的小三,十年的等待,换来的只是被欺骗的心灰意冷。真爱无价?抑或拜金无罪?正如影片开头提出的问题“要王子还是房子,要幸福还是衣服?”直指时下女青年的择偶标准和爱情观。《与时尚同居》讲述的是在人人追逐时尚奢华外表的潮流中,坚持本真的实在或许才是时尚的真谛。《单身男女》反映了时下人们普遍关注的许多优秀的女人成为“剩女”的问题等。
一部好电影,能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功地表现现实生活的诸多感触,从而更多地留给观众对人生的品读和思考。诗情现实主义首先以显示为基础,以普通人作为表现对象,这些带有强烈生活气息和真实感情的普通人物,就是观众周边的人和事,甚至就是他们自己的故事,常常具有亲切动人的魅力,现实主义电影真正有着表现大众思想感情的优势与责任。
二、热情乐观的诗意追求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诗情现实主义的高明之处在于,最突出的是诗意的流露和优雅的情调,其关键便是现实主义倾向中的诗意内核,用一种理想色彩的乐观态度热情地拥抱生活。除了追求反映事实真相外,诗情现实主义十分重视对普通人的内心和精神气质进行刻画,特别在表现普通人对于未来美好向往和愿望时,流露出纯洁的诗意气氛。
2011年情人节上映的《将爱情进行到底》提供了十二年后昔日初恋的三种可能,分别为:平淡夫妻、旧情复燃和单相思。第一种情形,朝九晚五的杨铮被封闭在一成不变的生活里,忽略了爱人。表现手法上,导演也将他的世界孤立起来。旅店和潜意识的想象都是属于杨铮一个人的世界。此时的文慧只是一个闯入者。第二段戏回归现实,汽车修理工和黄脸婆的旧情复燃远离了文艺腔调,转而变成了充满黄段子的言情喜剧。第三段戏呈现了一种法式浪漫,丈夫移情别恋的阔太,酒后一个电话便与苦等了自己十二年的穷小子法国重逢、鸳梦重温,这种浪漫唯有配上欧罗巴的景致方显真诚。正如影片中反复吟唱的美妙歌唱“因为爱情,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因为爱情在那个地方,还有人在那里游荡,人来人往”。不管现在遇到的是谁,我们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拼命活的更好而已。心里能有一段可怀旧的记忆,心里曾经那样装过一个人,就是福气。根据几米漫画改编的《星空》让我们感受到诗与画的流动带来的完美视听体验。“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影片中弥漫的成长的乐与悲令人动容。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展开,观众也进入了童话般的世界,好像回到了少年时代,那种清纯的感觉,懵懂的爱情,就像新酿的葡萄酒,甘醇自然。徐娇演绎的内心孤独的少女小美,在遇到了心仪的少年之后,懵懵懂懂的初恋就在她的内心爆发。当他们乘坐森林小火车寻找爷爷小屋的时候,仿佛坐上了开向童话世界的小火车,童话般的画面唯美动人。这种感觉真的只有小时候才能找到,太纯洁了。浪漫诗情的画面就这样呈现在观众眼前,动态的人物画面、动情的背景音效,要比臆想中的画面更加真实,当然亦要加浪漫。《钢的琴》中一筹莫展的下岗工人陈桂林,为保住对女儿的抚养权,必须要搞到一架钢琴,于是干脆豁出去造“钢”的琴,结果荒诞的“不可完成的任务”开始了。仔细端详王千源率领的造琴团队: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唱戏情人,他们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纠纷,各有各的苦恼,他们是一帮“乌合之众”,也是实实在在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钢的琴》贴近生活,让人感觉真实、自然,犹如身边发生过一样,但又有别于拙劣的摹仿现实。例如千源和秦海璐的一段飘雪演出、打造钢琴时的快速剪辑、以及热舞庆功。张猛导演知道如何“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下岗职工的顽强进取,以及乐观向上式的励志,伴随着痛并快乐的激昂乐曲,感动人心!
诗情现实主义化悲痛为力量,而且喜感力量的行为背后,似乎隐藏着一种精神。它不仅仅是倔强与不屈,更多地是表现为蔑视现实的“诗化梦想”。这种梦想也许是虚无的,不太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对现实的“笑”、对虚无的歌颂与追求,恰恰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生动体现。这些亦真亦幻的故事,讲述的不是外在的真实,而是内在的真实,也就是诗意的真谛。
三、人性真善的积极传播
积极传播就是对积极价值取向的传播,其特征是积极的、正向性的、建设性的。其特点是传播以美德和积极价值观为基础的涵盖人类真善美的品格,如勇敢、博爱、智慧、谦逊、勤俭、自律等。2011年不管是时代片、魔幻片、还是爱情片都在力求担起社会责任,积极传播被大众普遍认同的主题。电影是大众文化,对于中国电影,认同感首先是来自本民族的认同、大众的认同。
《最爱》讲述生命与爱情的故事,朴素流畅的叙事,使整个片子具备了经典作品的美学风格。影片充满严肃的人性关怀,绝症中闪耀着生命的力量。把残酷与悲伤的生活,拍得温暖而唯美。男女主角濒死而热恋,生命像火焰,终极前竭力绽放,苦涩而美丽。《与时尚同居》讲述的是在时尚名利场打拼的一群人士,几经沉浮终于明白了时尚的真谛,外表的奢华并不能说明人的内在优秀,能够让所有人衣着光鲜得体的时尚潮流风向标,才是真时尚。那些动辄成千上万的奢华品牌,或许已经远离大众,奢侈品牌是否应该成为大众追逐的目标呢?《幸福额度》里用两朵姐妹花呈现了女性在情感与生活方式上的两个极端,使两人在彼此价值取向的否定与认同间决定生活走向,最终理智与情感战胜单纯的物质诱惑,实现了情理上的完胜。影片节奏明快,叙事流畅。
从商业的角度看,几个亿的票房很重要;但从心灵的角度看,打动亿万人的心才最重要。要激活潜藏在中国人心中无边的爱与无限的感恩:诗情现实主义首先要以正视现实的态度来创作,同时有生活的美好情调,歌颂自由、爱情、美好成为主旋律。但同时也要注意,现实主义不能仅仅停留在描摹日常生活、诗情叙述,还要更深层的增加思想的纵深度。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中国社会需要主流化表述。主流化的表述反映在其传播的形式和风格上,时下电影日益成为娱乐大众、教益大众的有力媒介。以一种轻松快乐的方式讲述真情感人的故事、传播人性的真善美、发扬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给予大众以鼓舞、希望和幸福,是诗情现实主义电影的必由之路。但需要指出的是,诗情现实主义也要多在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深度广度上下功夫,才不至于使电影流于表面和形式,这样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陈南。外国电影史教程[M].天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韩俊伟。国际电影与电视节目贸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韩志君。期待更多“作家电影”面世[J].中国艺术报,2011.
[4]云德。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篇三
我观看了爱国主义电影《八月一日》, 电影讲的是1927年,正当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际,蒋介石、汪精卫却先后背叛革命,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使孙中山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为了挽救革命,毅然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人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立了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那些细节的刻画和描写,当陈独秀决定辞职的时候,周恩来去恳求他继续革命,他拿着周恩来给他的报纸说“我年岁大啦,会上压给我的两顶,帽子太沉了,说我是投降主义、机会主义,说我投降,我投降的连儿子都没有啦。”而当周恩来将陈独秀辞职的消息告诉毛泽东的时候,毛主席也决定不在这个地方在做逗留,而是回到湖南发动地方武装起义。而当南昌起义发起的前夕,作为当时实际领导者的张国焘也犹豫了,作为一个曾经的激进派,当他成一个领导者,要为历史负责的时候,他也找不到了方向,当周恩来找到他时,他说了这样的话:如果失败了我们承担不起啊。的确,当历史的重任压在肩头的时候,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承担的,而周恩来却义无反顾的承担了下来,作为一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他在影片中有句台词给了我重创,那时他为了发动起义要离开她刚刚小产的妻子,当他要离开的时候,她的妻子实在无法忍受自己内心的痛苦,虽然她早就清楚的知道嫁个这个搞革命的人,自己的一生都不会安逸的度过,但是痛失爱子并且永远无法生育的痛苦让她再也无法忍受了,将所有的一切告诉了她的丈夫,而这时,我们共和国的总理,深受全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国家领导人之一,他将爱妻搂在怀中,说:只要革命有后,你我无后又何妨?说着热泪顺着脸颊流下。
当时 我就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共产党人,为什么他们为了他们忠于的党而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那是因为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的利益,那正是他们毕生的追求啊!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在那么明显的敌对情况下力挽狂澜建立我们这个新中国,并经从装备、数量还是军队素质都有着太大的悬殊,凭着血气志勇来统一全中国?在看完《八月一日》后我真正的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国民党的军队绝对不弱小也不胆小更不是缺少血性,但是整个国民党内部却派系林立互相抵制,而且在就对国民党的首脑而言,他们代表的是自己和资本家地主的利益,从来没有为百姓找想。而共产党人,为了江河统一,人民解放,忘记了自己利益,甚至于牺牲生命,凭借着这样的精神取得最后的胜利也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作为一名自己进取的入党分子,我通过党的历史的学习,明白了党的魅力所在,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辜负先烈们的努力,好好学习,报效伟大的共产党和自己伟大的祖国。
当时我就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共产党人,为什么他们为了他们忠于的党而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那是因为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的利益,那正是他们毕生的追求啊!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在那么明显的敌对情况下力挽狂澜建立我们这个新中国,并经从装备、数量还是军队素质都有着太大的悬殊,凭着血气志勇来统一全中国?在看完《八月一日》后我真正的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国民党的军队绝对不弱小也不胆小更不是缺少血性,但是整个国民党内部却派系林立互相抵制,而且在就对国民党的首脑而言,他们代表的是自己和资本家地主的利益,从来没有为百姓找想。而共产党人,为了江河统一,人民解放,忘记了自己利益,甚至于牺牲生命,凭借着这样的精神取得最后的胜利也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作为一名自己进取的入党分子,我通过党的历史的学习,明白了党的魅力所在,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辜负先烈们的努力,好好学习,报效伟大的共产党和自己伟大的祖国。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四
注会Q0841班 张思琪
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生活……
——孙中山
1911年,武昌城的一声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它染着革命有志之士的血,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267年的大清王朝,它结束了中国长达2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到如今,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中国的“1911”却永远不能忘。是它,带来了民主中国的曙光;是它,为中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是它,打落了古老亚洲的第一顶皇冠。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之记,其实之前我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只是略知一二,也说不上一个大概过程,不过《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却让我有了一种不一样的体会。
电影形象地表现了百年前的中国,尽管当时是任人宰割,清廷软弱无能的一种社会局面。但还是出现了一批大无畏的革命者,为实现孙中山的思想和主张奋斗,为追求革命目标与清廷激烈开战,从失败到成功,赢得了一个“全新”的国家。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影片的开头,展现了秋瑾这位女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的黑暗历史时刻,她生死不惧的精神顿时就让人感觉辛亥革命为之不易啊! 影片中无论是为创造出一个新中国放弃医学,用他医人的双手“医治”好中国的孙中山,还是革命军事指挥者、军事家为一场场战役拼死拼活,甚至断指盟誓的黄兴,还有看似无辜被卷进这场战争的督察黎元洪,更有革命成果的篡夺者利用革命和清廷的野心家袁世凯都让人印象深刻,无不说明革命并不是一件一帆风顺的事情。
影片最让人激动地是孙中山的每次演讲。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的演讲让人感慨激昂,唏嘘不已,当这些华人华侨、海外华侨听完以后并没有对革命丧失信心,反而报以热烈的掌声去响应他,支持他,甚至纷纷慷慨解囊,最让我感动的是“没有国,哪有家?”
武昌起义,孙中山更是毅然只身一人远赴欧洲,去为那些等着看中国笑话的外国大佬“演讲”。当然孙中山并没有大肆宣讲清廷奄奄一息的专制政府,也没有过多的宣扬自己的思想,而是用全中国人们的诅咒和痛恨来让清廷这个美梦化成泡影,甚至用餐刀分割肉来比喻中国任人宰割的土地,讽刺那些外国大佬,最终让四国银行做出了“暂停贷款”的决定。
孙中山在影片中说道:“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生活……”这番编织着美好理想和幸福生活憧憬的话最后终于实现了。而反观隆裕皇太后和宣统面对大清的百年根基被推翻,只能在御座上向群臣痛哭流泪,黯然退位。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五
[关键词] 《天使爱美丽》;诗意现实主义;意象表达
影片《天使爱美丽》是由著名导演皮埃尔?热内执导、影星奥黛丽?塔图出演的一部轻幽默喜剧,充满了奇异想象力。该片在全世界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共获得五项奥斯卡奖提名,奥黛丽?塔图本人先后在各大电影节上获得八项提名。《天使爱美丽》曾连续四星期成为法国电影票房冠军。本片正是通过爱美丽平凡的现实生活中充满诗意的浪漫现实这一素材产生了巨大影响及令人惊叹的辉煌成绩。
一、影片简介
片中奥黛丽?塔图饰演一名在巴黎蒙马区双风车餐厅做侍应的年轻少女爱美丽。爱美丽从小的经历就与同龄人甚是不同:父母都有很特别的爱好和怪癖,爸爸冷冰冰,妈妈神经紧张;爱美丽被父亲误诊为患有心脏病而留在家里由妈妈教导,就连她惟一的朋友——金鱼也被妈妈倒进了河里;爱美丽遭邻居整盅说她拍照拍出了种种灾难;母亲在圣母院前戏剧性地被跳楼女子当场砸死;父亲从此越来越孤僻……爱美丽长大后,电视里播报了戴安娜王妃的去世,她也因此而深刻意识到生命是如此短暂如此脆弱;同时,无意中她在自己住的单元房里发现了一个50年前被保存起来的童年时的铁盒,几经周折,爱美丽将其物归原主;躲在一旁偷偷看到铁盒主人见到盒子时对童年记忆的回想与激动,爱美丽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帮助别人的念头。她努力做到每时每刻都对那些需要的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影片中一个个既戏谑又让人释然而乐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意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事物来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在诙谐优美的气氛中让人体味人生。孩童时,她喜欢把草莓套在十个指头上迅速吃掉;成年后,她在看电影时不像别人那样专注于欣赏演员与情节,而是观察屏幕上的虫子……看似乏味无聊的这些事情很好地说明了爱美丽善于发掘自己生活中的小趣味,制造自己生活中的小情调。这种种行为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喜欢发现世界上的美,更希望世界因她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她喜欢随时收集用来打水漂的石子放入衣兜,而仅仅是这微不足道的小石子便可以令爱美丽开心,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就足以令她的激情得以释放!
二、影片中诗意现实主义运用的分析
美丽的世界,也许可以用一些词语去概括,但是所有的尝试都是一种接近。电影,是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而看电影,则会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广阔多姿。用美好、单纯描述世界并没有错;用挫折、悲伤描述世界也未尝不可。影片情节中的细节复杂而微妙,促使观众不由自主地跟着爱美丽的步伐在电影的节奏中跳跃,并一次次发掘生活的趣味、寻找生活的意义。“诗意现实主义”钟情于对艺术家自我才情与修养的显现和抒发。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中的主角大多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而事件也不过是平凡的现实生活;一方面立足于社会的普遍现实处境,另一方面又具有感伤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它的诗意本质则在于表现手法上,以得到观众群体的认可与接纳。
片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拍摄地点,就是圣马丁运河——19世纪初期,拿破仑在塞纳河上建造的重要交通路径。虽然随着其他运输方式的普及,圣马丁运河不再作为交通要道,但她已经成为巴黎的水上灵魂。在由马赛勒?卡内执导的《北方旅店》(1938)中,圣马丁运河同样以诗意现实主义的典型意象登场,被称为艺术家灵感之源泉。
这部影片没有辞藻过于华美的对白,经过旁白讲述与人物对话而道出的故事如一股浑然天成的流动清泉,不经意间呈现了事情的面貌,不带任何煽情的虚伪,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展现方法,让观众在平淡的生活里看到了生活的真意,同时又赋予影片一种不寻常的涤荡人心的气质。从偶然发现的突发奇想,到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带来温情,爱美丽那些天使般的想法,不仅呈现出温馨的感觉,更使得影片丰富多彩,完全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理论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雷内?克莱尔、让?雷诺阿、马塞尔?卡尔内、叙利恩?杜维威尔等人。这个流派的作品具有虚构结构复杂、社会分析透彻、寓意哲理简单丰富、视觉影像引人入胜等美学特征。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并非对现实的简单描写,而是在保留现实中奇特方面的同时,更深一步挖掘生活表象背后的内在情感。
片中,孩童时期的爱美丽用相机拍天上的云彩,把云彩想象成兔子、小熊这些可爱的小动物。这象征着每个孩子童年的天真和每个人都会拥有的美好回忆。这种手法开始时运用于诗歌,后来扩展到电影领域,越来越多的影片中用这种手法揭示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爱美丽平凡的身份与伟大的性格、童话式的构架与现实细节的填充、阴郁的故事背景与明快的情节发展……这些原本矛盾的元素被奇妙地融为一体,鲜明的对比加深了诗情画意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特点有:同时在宏观表达现实与微观诗化情感两方面突出主题;以长镜头表现段落场面,尽量不剪接;长焦距镜头使用多;强调演员作用,根据演员特点塑造角色,重视演员发挥,等等。
自1935年起,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凭借极其明显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富于想象力地去创造着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使影片真正成为艺术品。作为艺术的电影作品,应该是生活的加工选择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爱美丽漆黑的眸子总是带着善良的笑,她喜欢将手指插入豆子里,喜欢用汤匙敲碎布丁表面结成的脆皮,喜欢到河边打水漂,还习惯性地捡起用于打水漂的石子放进衣兜;照片上的四个头像会说话,卧室内物品上的动物也像有生命似的……一个非童话的电影演绎出童话中的场景,一个非童话的电影添加了童话中缤纷的色彩,更是突出了用意象表现浪漫想象的主题。
四、影片中的意象表达与诗意结合
文字的组合同样可以运用于电影的创作。而在电影中,形成这样组合的就不再是文字,而是情节。瓦莱特说:“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够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无法产生的感情。”(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2005)通过各种意象表现出的情节在这部电影中显得尤其细腻动人:片头爱美丽扮成爸爸的样子拿听诊器给动物听诊;影片的场面调度处理得相当精彩,使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相互转换流畅而紧凑;悠然荡漾的旋律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那些超乎想象的、甚至带有童话怪诞色彩的场景,就是表达这些创意性情节的最佳载体:精致、细腻、奇幻、富有生气。爱美丽就在我们身边,她就是我们心中善良而勇敢的影子。影片不是靠让银幕前的观众目瞪口呆的离奇情节推动故事发展,而是导演借爱美丽从生活中捕捉一点一滴细微的乐趣,寻找一丝一缕的诗意。整个影片的色彩富于变化,从爱美丽成年那一刻起,画面就笼罩在非常浓烈的低色调中,人物脸上的细节自然,但有着犹如油画般色彩强烈的效果。
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善良的爱美丽自己生活在简单的童话世界里,义无反顾地追求生活,热爱生活。尼诺和爱美丽同样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爱,所以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好像完全处于美妙的想象与计划之中。影片最后,爱美丽终于像玻璃人说的那样主动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己心爱的人伴着跳跃的画面和动感的音符驶向了幸福的浪漫彼岸。 爱美丽是她所帮助的人们的天使,而玻璃人恰恰又成了爱美丽的天使,告诉她要直视自己的人生,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拍出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才是电影的真谛,将内在的情感通过意象使其自然流露,才是成功的创作。
影片的诗意就来自都市来去匆匆的热闹和看似诡异的神秘。这其中包含的还有平凡的温情、善意的气氛、浓浓的亲切感以及丰富的幽默感。银幕中凝练的画面语言调动起观众的心理情绪从而引发其深层次的联想与感悟。缤纷的色彩使观众不由自主地将其与鲜艳浪漫的童话色彩联系到一起;热内将童话中人物的想象与回忆、情绪与秘密展现出来,奇思妙想之层出不穷使人不得不拍手叫绝。比如片中某些镜头:在双风车餐厅,爱美丽失望了,化作一摊水落在地上;还有尼诺按爱美丽的蓝色箭头最后来到街边的雕像身边时,雕像调皮地眨眨眼睛,等等。 比丰富想象力更令人叫绝的是热内对真实生活细节的观察、提炼及运用,使得这部极端风格化的影片变得充实丰满,但不流于形式。
五、结 语
让?米特里曾在《电影史》中说道:“实际上,这一风格中,电影家并非重复或复制现实,哪怕仅从形式的表层上看,他们在模仿生活创造的活动,它的情感进发、它的内在运动,依据此点进行创作,仅仅保留其最奇特、最具特色的那些方面。”这段话正是对诗意现实主义中的“现实”作出的准确评价。
整部影片,看似是一部喜剧,其实并非完全是一部笑闹的电影。爱美丽帮助过许多沟通上存在障碍的人,他们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却又是那么的渴望被注意被关心,这正反映了现实中这些挫败感极强的人的一面。热内的电影中,每个人物的结局都是理想化的,但实际上生活中的每个平凡人真的都可以成为爱美丽,成为自己和身边人的天使。片中邻居玻璃人最后也告诉我们,害怕爱和给予的人,永远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正是受到了玻璃人的鼓励,爱美丽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美丽浪漫的爱情,这便是一个世纪后的诗意现实主义与浪漫想象的结合。
诗意现实主义,本来就是众多导演力求达到却难以实现的一种境界。而且借助于具有浓郁象征意味的意象来表达,皮埃尔?热内在《天使爱美丽》这部影片中做到了,他塑造了对电影美学、电影语言独特的实践和幽默、浪漫的法国韵味。极富诗意的表达与现实的情感,不仅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更是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内心,给予其强烈的思想震撼。
[参考文献]
[1] 张学乾。营造意境美的光影艺术——评郑屹的《冬日素描》[J].丝绸之路,1997(06).
[2] 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3] 侯克明,杜庆春。想象与艺术精神——欧洲电影导演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4] [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叙事:剧情片中的叙述活动[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9.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篇六
[关键词]大学生电影 ;传统人文电影;道德审美教育
作为高等院校的娱乐宣传,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各种电影观摩与欣赏,国家每年都举行一次大学生电影艺术节,可见我国政府对当代大学生电影欣赏与审美倾向的重视。但从最近几年大学生电影节的电影来看,虽然出现了不少大家认可的电影作品,但总的质量不算很高。学校由于体制原因,为了追求票房价值,学校电影院平常也是以市场电影档线作为标准,都是以美国好莱坞娱乐电影为主,这样,对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质并没有多少建设作用。为此,希望大学校园能够将中外电影史册上最优秀的文化片作为选修或业余欣赏课程开设,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与审美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影的观赏,提升传统道德价值的建构与回归。
传统道德价值的回归主要是因今天消费时代的追求享受与娱乐而提出的,当下整个社会的文明道德似乎在滑坡,国家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及人道主义精神正在被解构,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电影的欣赏,鼓舞当代大学生重新塑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及人道主义的高尚情操,及对真、善、美追求的人生情怀。
一、战争、英雄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
中国及世界电影史上最多的电影题材就是属于战争,无论是前苏联,美国还是中国,战争题材最基本的两大主题就是: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同学们对中国战争题材最优秀的片子已经十分熟悉,《上甘岭》、《》、《英雄儿女》、《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看了数次,虽然这些电影有很强的政治教育作用,但如果再对大学生进行强行灌输,估计学校电影院里上座率可能寥寥无几。为此,对于战争片子的放映,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为表现中国战争的题材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战争题材电影是一切电影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让观众得到情绪共鸣和强烈认同的,因为战争中人的生存只有生与死的两种选择,因此战争最能考验人性。将通过战争去表现人性、表现人性的摧残与毁灭、表现男人也有儿女泪、表现美好的爱情在战争中毁灭,而那些在战争中维护了人的尊严,保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坚持了人类的正义,保全了后方的母亲及人民,这样的战士无论是牺牲还是活着,他们都是英雄,都是爱国主义的楷模。因此,对于大学生欣赏战争题材,应该选择具有战争性,人性与复杂织一起的,具有深刻内涵和震撼人心的文艺大片。我们可以列举三部片子作为我们教学的案例。
《西线无战事》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优秀战争片子,被看成是奥斯卡授奖以来第一部有强烈的思想性的作品。迈尔斯通以沉重的笔触和简明精炼的手法写活了帝国主义战争的荒谬无情,透过一名德国士兵从迷恋战争到心冷、心死的每一次心理转变,渲染了战争的恐怖及其对人性的摧残,表达了对人类自相残杀的反感和把人民推向灾难的当权者的厌恶,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回味和沉思。《太极旗飘扬》是一部轰动美国及西方世界的韩国大片,电影彰显出强烈的亲情与民族情结。以南北战争这一民族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太极旗飘扬》将他们的民族情结发挥到了极至。这部电影让同学们更深刻体会到了人性情感的宝贵,贫困、残酷的内战、阴暗的政治,越是在艰难绝望的时候,人越能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越是能激发出自己生命的潜能。影片较客观地反映了那段内战时期的真实情况,让我们认识到战争的毁灭与残酷,并对内战提高到更高的理性层次解剖:内战绝大多数都是罪恶的,没有所谓的正义与邪恶,这部影片除了对于内战进行批判外,也赞扬了人道主义,让观众们意识到人权、道德与尊严的重要。《高山下的花环》虽然题材已经不再提起,但那段历史是无法抹去的,作为国内最优秀的战争片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主题完全可以推荐给学生。这部电影歌颂了刚正不阿的雷军长;歌颂了梁三喜、靳开来等指战员为国捐躯的精神,以及梁大娘、韩玉秀为国分忧、忍痛负重的高尚品质。同时,它还通过吴爽利用职权,为儿子搞“曲线调动”的情节,批判了部队的不正之风。它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知道懂得去爱自己的国家、保卫自己的家园!《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内容深刻,感情炽烈真切,震撼人们心灵的好影片!一幅幅的图片记载和镌刻着血与火、生命与灵魂;一帧帧的画面涌动和奔泄着情与恨、呐喊和回忆。它深刻地反映着一个个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日子!
二、 青春、困惑与积极人格的自我实现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比较个性与富有青春的朝气。但是,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既有快乐,成功,友谊,温情,但也有青春的烦恼、学习事业的失败及爱情的困扰。通过对中外最优秀的青春电影片子的欣赏,让大学生们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青春时光,珍惜生命与快乐,摆脱烦扰,追求理想,塑造一种积极、健康、阳光、帅气的青春个性。国内反映青春题材的片子数量非常多,绝大多数都是与革命战争的热血与牺牲联系在一起的,同学们对《青春之歌》、《青春祭》、《庐山恋》都比较熟悉,因此,针对今天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真正青春经典意义的作品,让同学们可以从电影主人公形象上吸取正反两方面的人生经验和力量,拥有一种正确的生活观、爱情观、理想观和事业观。为此,我们推荐三部作品,作为经典的青春片予以欣赏。
《情书》是一部清新隽永,让人永远难忘的日本影片,是导演岩井俊仁(又有译成岩井俊二的)的剧场电影处女作。这部电影与其说是演绎了少男少女间情窦出开的故事,不如说又激起了成年人心中最深处的情感涟漪,仿佛所经历的一切又被电影洗涤了一遍。想忘却而未忘却的记忆变得更加鲜亮了……阿树对渡边博子说过,喜欢她是因为一见钟情,而她那时还不知道,那是因为她长得像阿树第一次喜欢的女生,岩井俊二就是用电影委婉地诠释了有些人的内心情感“秘密”。导演岩井俊仁片子风格迥异,有的清新温暖简单宁静,如《情书》、《四月物语》;有的残酷暴虐而又绝望,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但《情书》确实是一部最值得欣赏的电影。《男孩别哭》是1999年由希拉里・斯旺克主演的电影,是当年获得诸多奖项的优秀片子,因为里面涉及到了性的更改和同性话题,比较受争议,但是这一切都不足以掩盖这个片子的光芒。这个片子对所谓的道德伦理进行了一些颠覆以及抨击常人对同性恋女孩的残酷行径。影片最为纯洁美丽的画面与血腥而且残酷的画面相互交织,令人震撼。通过这个片子,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性的选择性与多元文化的现代价值观。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2001年入围第51届柏林电影节赛单元,王小帅被认为是电影节中的一匹黑马,也成了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这部电影以城市最底层北漂小青年作为主人公,展示了青春少年生存的艰难及外乡人在北京面对的挤压。《十七岁的单车》中,王小帅告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冲突,开始试图进入平民的核心。这部电影以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的回归手法,通过一部单车表现了17岁少年的青春祭奠。
三、 苦难、人生与人性崇高的追求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几乎是中国百年苦难的艺术反映史。 “苦难”是艺术最大的主题之一,在电影艺术中,表现个人命运的悲剧,民族灾难的悲剧及一个国家整体的悲剧影片十分繁多,“苦难”成了电影的一个课题。优秀的影片,让人通过“苦难”去思索命运,去了解生存的艰难,去表现人生意义的探索,在苦难中体验生命、思索生命、张扬生命。中国第五代导演,以多种电影手法与写实性镜头去表现中华民族的生存艰难,在艰难中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坚韧不屈与忍辱负重的个性,《黄土地》、《人生》、《活着》、《红高粱》、《黄河绝恋》、《嘎达梅林》……,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的生存秩序与艰难处境。在粗犷的大自然与贫穷的生活现实环境中去表现个人、民族及国家的命运。《地震》、《龙卷风》、《活火熔城》、《天地大冲撞》等展现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和坚强不屈;《泰坦尼克号》、《紧急迫降》、《恐怖地带》等则充分展示了人在技术社会里对不被自己了解或控制的技术灾难的恐惧无助和劫后余生的生命体验;《现代启示录》、《猎鹿人》、《细红线》、《辛德勒名单》、《发条桔子》等则向观众展示了人的生命在人为的灾难(如战争、暴力犯罪)面前既是无比脆弱,不值一钱,又是弥足珍贵,至高无上。人类的生命价值正是在生存形式的变幻中不断得到实现和充实,人活着不管是享受生命,还是含辛茹苦,这些影片都是展现了生命之光的闪耀。我们以三部表现苦难、叙述人生、追求崇高作为课堂的经典影片推荐,同学们在电影镜头面前感伤、惆怅、痛苦及欢乐之后,对人生、情感、生命、人性及崇高的道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辛德勒的名单》是上世纪90年代最佳美国电影之一,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中的经典,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对《辛德勒的名单》评论说:“它让德国感到震惊,让世界感到震惊,它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它让我们重新回忆和审视那段历史,我们愿以真挚无华的追思,共同思考和感受那段历史的伤痛。”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的科拉科,带领人们经历这个城市从繁荣到废墟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最终揭示了一个主题――人类自身对战争凝重的反思。在科拉科集中营里,幸存的犹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颗金牙,也是他们战后仅存的惟一的所有,为辛德勒铸成了一枚戒指,刻上了犹太法典上的一句希伯莱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正是战争中人性的魅力,让全世界观众相信,高尚的人性与得到最终会战胜邪恶与战争。
《天堂的颜色》是一部描写儿童苦难的极为优秀的抒情片,是儿童电影的最高杰作,本片在2000年国际影坛被受广受关注,获得了代表伊朗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资格。每个看完电影的同学内心的激动无法平静,甚至在影院里随着镜头的拉开而悄然流掉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都有难忘的回忆,无论快乐与不幸,童年的人性最天真、最纯洁、最令人感动。在电影世界中,虽然北野武与侯孝贤都以似乎相同的格调与风格回忆了他们的童年,但对大学生来说,可能最接近他们的影片是《妈妈再爱我一次》、《暖春》这样直接展示儿童苦难命运与人性考验的作品。《天堂的颜色》则是另一种表现风格的优秀电影,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说,这是“一部平实而简单的感伤电影。曾拍过令人喜爱的作品《天堂的孩子》的导演麦基迪,创作出这部故事、颜色与结构都能绝妙地交融的影像织锦绘。就如同其它伟大的伊朗电影一样,《天堂的颜色》以最简单的故事,牵引出你最深沉的情感。”导演麦基迪喜欢通过小孩的视角来诠释成人的世界,因为在他看来儿童眼中的世界才是最真实、最动人的。在影片中,盲童的境遇更令人悲伤,他将永远生活在黑暗中却在自己的心中升起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天堂。妹妹、奶奶及父亲每个人都那么感人。
最后要推荐的一部影片是中国的《天云山传奇》,当代大学生很多没有听说过的一部电影,但在百年电影历史上绝对有它的价值。该影片是我国导演大师谢晋的优秀作品。之所以为同学推荐这部片子,是让同学们了解“”,缅怀他们爷爷、奶奶的青春岁月,更是让同学们懂得什么是真爱,什么是人性中最善良、最崇高与最感动的成分。虽然有特殊年代的政治因素,(下转第60页)(上接第54页)但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历史转折点的时代背景学生非常熟悉,电影中罗群、宋薇、冯晴岚三个主人公及同学关系,他们之间的恋爱与婚姻的展示,充分体现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全片抒情气息非常浓郁,特别是一组比现在贾樟柯使用的长镜头还更长的,足足有十分钟左右的画面,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电影画面最感人和最催人泪下的经典镜头之一:分子罗群被他的同学及老婆宋薇抛弃了,在低矮的破旧茅屋里孤独的病得即将死去,此刻,一直暗恋他而没有结婚的老姑娘、小学教师冯晴岚不怕别人的谣言与政治风险,主动承担起了照顾罗群的生活责任,她用木板手拉车,独自在大雪中拉着病入膏肓的罗群,灰色的天空、飘飞的雪花、蹒跚的步子、缓缓移动的手拉车、悲怆的音乐……这组长镜头将故事推向高潮,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同学、一个暗恋者、一个妻子的形象,而仿佛是一个伟大的英雄母亲、一名与政治邪恶斗争的“丹娘”、一名捍卫人性与尊严,追求崇高生命的坚强女战士。正是冯晴岚的光辉形象,让我们对这部电影表达的苦难、人性、尊严与崇高的人生意蕴一直深深感动。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篇七
[关键词] 《办公室的故事》;梁赞诺夫;人文情怀;电影态度
电影《办公室的故事》是笔者现在还能够回忆得起的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之一,现在很多人可能已经淡忘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了。而20年前,它曾经在中国电影银幕上掀起过辉煌。这是时代的原因,然而,经典的电影就像不朽的艺术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依旧会历久弥新。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艾利达尔•亚历山大洛维奇•梁赞诺夫,与其联系的关键词有很多,比如著名的现实主义喜剧电影大师、悲喜剧电影、讽刺喜剧、喜剧教父,等等。他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喜剧,而且是杂糅了很多元素的“不纯的喜剧”。他开创了电影喜剧的新空间,让喜剧承载了更丰富的内涵,因此关于他有许多的关键词也就不足为奇了。《办公室的故事》(1977年)是梁赞诺夫的“爱情三部曲”(有的也叫“爱情、音乐、喜剧”三部曲、“悲喜剧三部曲”等)中的第二部(其他两部是《命运的捉弄》(1975年)和《两个人的车站》(1982年))。这三部电影也被冠以很多的头衔,但不可否认的是,贯穿电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这是电影的主要元素和故事构架,而现实主义是用来承载故事的电影风格,音乐是作为表达意图的方法,喜剧是导演一贯追求的人生宗旨,讽刺则是导演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性抚慰的一种表达。因此当这几样糅合到一起,让这些电影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让人爱不释手,分析膜拜。
《办公室的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前苏联某个机关单位办公室里的故事,以两条感情的发展为线索,生动描绘了办公室里形形的人物。这部电影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导演强烈的现实性风格使得这一系列电影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许多特点。电影手法是随着时展变化的,然而,现在当渐渐麻木了快速剪辑所带来的刺激,疲惫了夸张肢体所带来的粗俗搞笑,再来看这部电影,心中弥漫的不仅仅是对回忆的感动和对岁月的缅怀,更多的是被电影中细腻的温情与幽默所带来的久违的纯净,抚慰日益浮躁的心灵,一种虽不激动但很细密甘甜的欢乐逐渐地弥漫在心中,尤其是品味着电影中的那些细节,那些对白、镜头、音乐,像一块俄罗斯纯巧克力,苦后的甘甜浓香久久不散,留香唇齿。
这部电影和“三部曲”中的其他两部一样,描写的都人过而立之年后的爱情历程。都非常细腻地描写了男女主人公从初遇时的互不顺眼到彼此爱慕的爱情过程,每部电影里都充满了爱情的碰撞,但经过的层层铺垫和巧妙安排,营造出感情发展的过程,生动丰富地描写了电影中人物的心理过程,准确反映出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心路历程,使看似不可能的两个人产生了令人信服的化学反应。也都通过不同的感情过程的对比来表达导演对于爱情的理解:男女双方都是被对方内在的品质和人格魅力所打动,而不是他(她)的外表、身份、职业、地位、收入等外在的东西,只有双方对于价值观认同,对彼此人格真正的认同,爱情才能萌发。爱情可以是冲动的、一见钟情的,但唯有对灵魂的认同才是最诚恳的,这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一种爱情观。也是对爱情真善美的殷切希望,不在乎身份,不在乎时间长短,只在乎于人的自身的灵魂和人格。
这几部电影里的爱情是浪漫的,但不是平板的;是戏剧化的,却又是合情合理的。这与导演的现实主义风格有很大关系。“三部曲”中充满着强烈的现实感,无论是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安排、幽默的讽刺,还是视听语言都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没有花哨的视觉效果,没有快速的剪辑,没有横七竖八的叙事,没有声嘶力竭的煽情,平平淡淡却依旧打动人心,让人回味不尽。“三部曲”也秉承了导演一贯的精致内敛的喜剧路线:机智幽默的语言、戏剧却不荒诞的情节、特点鲜明却不平面化的人物设置和搞笑却又不过分夸张的肢体动作等。
然而这“三部曲”从风格和内涵上却又是各不相同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命运的捉弄》、第二部《办公室的故事》和第三部《两个人的车站》,在戏剧化设置上一部比一部弱,现实性则是一部比一部强。无论是在对于故事情节的设置上还是所要表达的爱情感受上,一部比一部更加现实,戏剧化程度一部比一部减少,而且基调更是一部比一部哀伤。第一部《命运的捉弄》里,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萌发的契机点是比较荒诞的:一把钥匙竟然开了两个城市的同一个街道、同一号楼房、同一个房间的门;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萌发是冲动的,里面种种情节的设置和人物间的冲突是非常戏剧化的;表现手法上也有强烈的舞台剧风格。第二部《办公室的故事》的情节设置就相对比较现实,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虽然是由男主角的一时酒后争执开始,但相互定情的过程却是非常现实理智;冲突的设置虽戏剧化却有很强的现实逻辑。第三部《两个人的车站》是这三部中哀伤感最浓的,爱情的形成是最曲折最不浪漫的,结局也不是那种大团圆式的。在情节的设置上除了开始两人相遇比较偶然以外,基本没有什么戏剧化的冲突,包括最后两人在监狱外的短暂会面都没有激烈的起伏和冲突;对于爱情观的对比反衬则是运用得最多的,不仅把两个人各自过去的婚姻悲剧与后来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进行对比,在其间也穿插着表现了另外几个人物的爱情观用来进行对比。或许,通过这“三部曲”导演想要表达人生不同阶段对爱情的理解,或者是爱情作为一种情感自身发展的一个过程:从冲动到理智再到现实并逐渐趋于平淡。
其实这三部电影的感情设置都是将原本看起来没有丝毫爱情可能性的人通过种种情节彼此联系直到相爱,对于爱情发展过程铺垫得非常细致,情节安排上环环相扣。却因为在戏剧化设计上和现实主义手法上每部电影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使得第一部的情节和爱情看起来有些荒诞,第三部的现实性最强。也正因为如此,三部曲对于现实的讽刺和不同爱情观的对比反讽,在力度上一部比一部强:第一部很少,第二部是温润的、轻巧的,而第三部则是最强的,对虚伪的不纯粹爱情的爱情观的嘲讽,对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的讽刺和对弊端的揭露非常露骨和不留情面。
一部电影的风格会受到他们所处时代的影响,一个导演的风格也会受到他的文化背景、民族底蕴、美学艺术根基等的影响。梁赞诺夫导演电影中的现实主义风格渊源于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法则,现实主义的喜剧创作方法则扎根于前苏联喜剧电影讽刺和抒情并重的丰厚土壤,深受格利高里•亚历山大洛夫和伊凡•培利耶夫这两位电影大师的影响。其电影的风格也经历时代的洗礼和个人成长的变迁。我认为这也是梁赞诺夫导演的喜剧电影在其电影生涯的前期具有强烈的荒诞性,而在其中后期具有越来越明显的现实性和悲剧性的原因之一。这“三部曲”也正是导演处于时代转折时期的作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导演自身的成长和整个大时代的变迁,通过对“三部曲”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一种历程。
一部电影凝结着导演的智慧和心血,能够体现出导演的思想和精神。通过对电影的解读能够看到,导演梁赞诺夫有着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真挚的电影态度。
爱情是他电影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喜剧是他的人生态度,讽刺则是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褒扬和鞭策。三部曲的爱情是成熟的、感人的,足以让观众动容。使两人相爱的不是身份、外表等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忠厚、善良、正直的人格魅力,这也是导演对祖国对人性的一种美好期望。多年后在开拍《你好,傻瓜!》(1996)之前,梁赞诺夫曾深有感触地写到:“未来走向何方?不知道。有什么使我们相信自己都是俄罗斯人呢?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呢•俄罗斯人在哪里?即使大家什么都不相信,起码还有爱情值得相信。”这种爱情恰恰来自于人性中的善良和正直高尚的一面。他对祖国的爱,和对人性的美好期望都寄托在他的一部部作品里。他敏锐地体味到社会最本质问题并真实客观地反映到电影之中,用丰富的手法让观众体会和收获。他的电影是爱情电影,从最平淡、最朴实的角度来描写爱情的冲动、浪漫、高尚,却又不仅仅是爱情电影。在1983年出版的自传中,梁赞诺夫曾写道:“每一部读者或观众喜爱的令人开心的作品,照例恰恰都包含着对该社会和该时代断面的活动家们所固有的恶习、弊病和反常现象的暗示、嘲讽和辛辣揭露。幽默和讽刺永远是具有迫切现实意义的”。梁赞诺夫一直带着对国人深厚的感情、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以及对社会的冷静思辨,坚持立足本土不断开掘喜剧天地,力求用笑声在人们的灵魂里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而今,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依然坚持拍摄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电影,依然在孜孜不倦地耕耘着,为俄罗斯电影再次走向繁荣努力着。
梁赞诺夫的电影无疑是真诚的,这种真诚来自于对观众的负责和对艺术的追求。综观现在的很多电影,爱情来的天花乱坠,莫名其妙,夹杂了太多不纯的东西,缺乏基本的说服感。当然爱情可以是浪漫的,是诱惑的,是冲动的,等等,但一部电影里的爱情描写至少需要具备一种说服观众的能力,让观众能够随着电影的情绪而心动,这是导演对观众的一种责任。
电影究竟是一时的一次性消费,还是传世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就像问爱情是什么一样,永远没有答案,永远会被争论下去。但至少电影要承担一种责任――对观众的负责。这也是导演对自己的电影责任,一部电影无论商业还是艺术都是希望所表达的东西能够引起预期的反映,是为了让自己的某种情感思想能够被认同被共鸣。一部电影必须是真诚的才能是优秀的。本文结束的时候,笔者不禁想到现在的很多电影,为什么在一些不该笑场的时候,会有人笑场呢?而追求高票房的背后又有多少对观众的尊重和对电影的责任呢?又怀有多少诚恳呢?
最后一点题外话,在每年的岁末《命运的捉弄》总会在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被播放――这一传统已连续几十年了。好的电影应该就像一坛好酒,越陈越醇、越品越香。
[参考文献]
[1]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2] 彭吉象。影视美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4] [前苏联]埃利达尔•梁赞诺夫。幽默的命运和喜剧导演的艰辛[J].世界电影,1986(03).
[5] 卓娜。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从爱情三部曲看梁赞诺夫悲喜剧的艺术风格[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推荐作文:
- ·西游记读后感50字优秀4篇
- ·欢度春节作文优秀范本【5篇】
- ·双面老师-六年级写人作文800字
- ·猫咪小白-小动物作文550字
- ·春节春晚作文优秀7篇
- ·励志的作文
- ·我的植物朋友绿萝作文
- ·美丽的郑风苑
- ·以遇见为题的800字作文
- ·初中生游记经典作文范文
- ·人间真情观后感【优秀6篇】
-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作文
- ·最新游记叙事优秀学生作文
-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 ·暑假的一件事作文
- ·小学生可爱的小狗作文400字
- ·牵动人心的动物情-《最后一头战象》读书感悟1000字
- ·最美的风景线为主题作文800字(精选3篇)
- ·初一春节感想作文
- ·初三写景作文优选
- ·关于节约水资源的建议书
- ·《哈姆雷特》读后感优秀8篇
- ·张家界的游记作文八百字
- ·2023失落的一角读后感
- ·我最喜欢的植物作文
- ·珍惜时间议论文600字
- ·励志作文
- ·劳动节给家长的一封信
- ·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作文优秀10篇
- ·母亲传记初二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