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响日记【优秀5篇】

时间:2023-10-25 15:17:25 | 来源:草料作文网

绝响日记范文 篇一

关键词:拒绝采访、平等、自愿、公共利益、司法公正

当记者的,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的记者只好无可奈何;有的记者就软磨硬泡;有的记者就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还有的记者就强行采访,有时惹急了被采访对象,还会遭遇暴力威胁……,足可见记者这个行业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其实,记者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满足公民的知情权。那么,面对被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面对频率不断升高的拒绝采访问题,作为新闻记者应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做一些探讨。

首先,我们要搞清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

由于我国媒介体制的特殊性,使得很多记者有着先天的优越感,“无冕之王”是对记者的美誉,这意味着:记者既可以采访“高级官员”,又可以采访“社会名流”;还可以采访“平民百姓”……,记者的能量很大,空间也很广泛。这样的一种状况,给了很多记者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记者采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任何人都应该无条件地接受采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媒介进入了市场,观众、听众、读者成为了目标受众时,媒介与受众之间那种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利益关系才被人们真正地意识到,这时,再来反观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你会发现: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首先,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开始注重受众调查,受众细分、频道专业化,有了以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收视率或发行量的上升为目的栏目改革和媒介经营意识。从原来的“我做什么节目,你就看什么节目”的“靶子论”,到现在的“你想看什么节目,我就做什么节目给你看”的“受众中心论”。遵循传播规律,尊重受众需求,科学地安排节目已经成为各媒介研究的首要课题。其次,被采访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惟命是从了,在接受采访时,有的满口外交辞令;有的避重就轻;有的躲躲闪闪;有的干脆拒绝接受采访……分析其中原因,有敷衍搪塞的官本位思想;有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的原因;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还有触及到疼处害怕曝光的心理恐惧……出现拒绝采访的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原因,这就更加大的采访的难度。

但这种变化表明:媒介与受众之间、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是一种平等、自愿、公平的民事关系,而不是行政隶属的上下级指令关系。新闻机构并无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力,所以对被采访对象不存在支配关系。①采访是一种权利,而非权力。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改变工作作风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尊重被参访对象的正当要求和严正声明,新闻记者才能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被采访对象拒绝采访的情形是正常的

在搞清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来探讨拒绝采访问题。原则上说,被采访者可以拒绝采访。因为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是平等、自愿的关系。无论对谁,如果其认为记者所提的问题触及到自己的个人隐私,都可以拒绝回答。如:在一次广播热线直播节目中,主持人问一名演艺圈的明星:“你还记得你的初恋情人是谁吗?”这位明星当时就表示拒绝回答,因为这是一个隐私问题,尤其是对那位人们未知的曾经与这位明星初恋过的人来说,这段经历如果无意中被披露出去,会给其现在的家庭生活和工作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主持人本来就不应该提问这样的问题。即使问了,作为嘉宾也可以拒绝回答或者迂回回答,这完全取决于被采访对象当时的主观意愿,但也折射出主持人隐私意识的欠缺。

当然,隐私涉及的范围很宽泛,包括公民个人的个人信息(姓名、肖像、经济收入、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生理缺陷等);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夫妻的性生活、私人日记、身份关系等);个人私事(恋爱、婚姻、生育、避孕、堕胎、收养子女)等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其他个人事务。在这个问题上,新闻采访要有一个“度”的把握。恩格斯曾提出一个处理个人隐私与新闻报道相互关系的原则,即个人隐私一般应受到保护,但当个人私事甚至阴私与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个人的私事就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私事,而属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受隐私权的保护应成为历史记载和新闻报道不可回避的内容。这一论述,说明了个人隐私和新闻采访的一般关系。

第三,区分不同的拒绝采访情形予以不同处理

在被采访对象中,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其分为:官员、明星、法官、社会组织和百姓。

(一)针对官员拒绝采访的情形

官员主要指在政府各职能部门(工商、公安、交警、税官、环卫、绿化等)的工作人员。一般来说,政府官员在上班时间、在其工作状态下,针对其职务范围内的采访,其一般不应该拒绝采访,应该如实回答记者所提出的有关其工作职权范围内的问题。因为此时他所代表的不是他个人而是政府相关部门。政府部门作为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有政务公开的义务。即有将除国家机密以外的信息公之于众的法定义务。而记者采访政府官员时,所代表的也不仅仅是媒体,而是媒体背后的公众需求。

2003年,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这个意见确定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为深圳市党政机关,同时特别强调:公务活动除涉及国家安全、机要和保密工作外,有关单位必须主动接受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的采访和调查,如实介绍情况。各级领导干部应以积极和理性的态度对待来自新闻媒体的批评和监督,配合新闻媒体把真实的情况传达给公众。②

美国在其《信息自由法案》和《阳光普照法案》中,都规定公务人员必须保证对社会媒体的“普惠”原则,也就是说拥有公众权利和资源的人,必须要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其法律规定,国家公务员在其执行公务的过程中,除非有上级部门明确规定不能透露某些重要情况,否则,如果没有及时向大众公布应知信息,便犯有渎职罪。③

如果政府官员针对其职务范围内的问题拒绝接受记者的采访,媒体就可以如实地报道其拒绝采访的情形。但其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其拒绝采访可能要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巨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因此,政府官员要审慎地选择拒绝采访。但是,如果新闻记者采访的是与政府官员职权范围无关的个人私事,采访的地点是在其私人空间里,采访的时间是八小时以外的非上班时间,采访的手段是隐蔽的,那么,记者的这种采访行为是应当受到质疑的。某电视台记者到一名官员的家中进行采访,使用隐蔽采访的手段,偷拍了某官员失态的表情和言不由衷的话语,使这名官员的社会评价降低,进而影响了官员的整体形象,记者这样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如果有证据证明政府官员正在接受当事人的贿赂、宴请,记者可以发挥职业敏感的优势,与有关纪检、监察、纠风部门协同行动,这样做比较有说服力。因为记者毕竟不是警察,没有取证的义务,但作为普通公民有举报的权利。

(二)针对明星拒绝采访的情形

明星是指因特殊才能、成就、经历或其他特殊原因,在社会某个领域中做出突出成绩而为大家所普遍知晓的人物,包括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影视明星、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这些人所从事的活动,一般都与社会公共生活有关,并且构成了社会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公众对于明星会产生一种心理上关注、了解、知情的愿望,即公众兴趣。新闻媒体也可以适度地报道明星的公共生活。明星们应该认识到,其所获得的名利与他的公共身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媒体长期以来的报道已经大大提高了其商业价值,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某些属于自己个人的信息内容也应该向公众适当地公开。因为明星的事业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也是社会的、公众的,公众有权了解他们的事业及与他们的事业有关的个人情况,只要他们离开自己的生活圈子,进入公众生活领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都可以成为新闻媒体追踪报道的对象。社会的关注是它命有了一大的名气,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利益,从公平的角度说,适当地缩小其隐私权的范围是他们对公众兴趣的一种回报。但他们完全私下的与社会并不发生直接联系的个人私生活则不应受到侵扰。低级、下流的公众兴趣不应该得到满足,大众传媒不应宣传名人的隐私,以一些低级趣味的花边新闻、明星轶事来取悦公众,以提高媒体的发行量或收视率。

当然,明星应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和楷模。对于明星的偷税漏税问题,表面上看是涉及明星个人经济收入的隐私问题,实际上是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其偷税漏税给国家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较坏的社会影响是远远大于其个人经济收入的隐私的,因此,这时的收入隐私应该让位于公众和媒体对其的监督。媒体披露明星偷税漏税的隐私是正当的,是社会对明星个人行为的监督和鞭策。

但明星与社会不发生直接联系的个人信息、私人领域和家庭活动除非本人同意,媒体不得随意公诸于众≮≯,否则就可能构成对其隐私或尊严的侵犯。香港某报社记者,骗取了某影星家小保姆的信任,进入其家中,将其卧具、橱具、洁具的品牌和家庭的摆设布置等实景拍摄下来,在香港的报纸上刊登,记者这样的做法是违法的,是对人的不尊重。隐私权实际上是人权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拥有这个权利,承认、尊重、保护隐私权很必要,它实际上是承认、尊重人的价值,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三)针对法官拒绝采访的情形

法官是受过法律专业训练的特殊群体,其职能是依照法律来解决纠纷,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以维护法律的公正。法官是社会正义的象征,司法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运作过程,它要求司法人员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专业的职业理念。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根本,因此,司法审判活动需要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环境,一切与社会保持适度的隔离,相对隔绝各种公共权力、社会势力、舆论情绪对法官的指令、干扰和影响,使法官毋需掌声、不惧骂名真正地依据法律和事实审判。针对法官拒绝接受记者采访的情形,记者应该充分地尊重。因为法官拒绝接受采访是为了避免针对某一案件发表过多的言论,通过媒体的放大传播,影响社会舆论,从而危及到案件的公正处理和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因此,记者应该审慎地处理媒体与司法的关系,尊重法官保持缄默的选择,这也是对司法保持必要敬畏。对于媒体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媒体与公民之间发生的新闻官司是通过法官来审判的,法官有自由裁量权,保持对司法的尊重对媒体而言是有益的。另外,新闻记者应该学习必要的法律常识,了解诉讼程序和基本的法律术语,有利于写好法制新闻。

(四)针对社会组织拒绝采访的情形

近期,出现一些社会组织拒绝接受记者采访的情形,这是社会组织的权利,无可厚非。如足协,但其不能代替足球俱乐部或者球员拒绝接受记者的采访。换一句话说,记者可以通过采访俱乐部的负责人或者球迷喜爱的球员来获得相关的信息。对于足协来说,应该意识到,在足球日益走向产业化的今天,正是媒体的炒作、球迷的关注,才使得足球产业产生了“注意力经济”。如果有一天,媒体不转播、报道比赛实况,那对于足球产业的发展将是大大地不利。而对于记者来说,在采访报道中要注意尊重被采访对象的正当要求和严正声明,注意维护双方的关系。

(五)针对百姓拒绝采访的情形

采访,实质上是一种沟通的艺术,需要记者下功夫去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采访形形人的经验。作为一名记者,不光要有采访的经验,还要有人格的魅力和说服别人的技巧。如果没有与人心灵上的沟通,只满足于你问他答,这样的采访是肯定不成功的。新闻媒介对一般民众拒绝采访的心态,应该给予最大限度地体谅和尊重。因为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了解媒体的威力,她们对各种利害关系估计不足,他们的个人行为社会属性不高,所以对他们权利的保护范围应该大于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在社会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他们受到委屈有机会利用媒体或其他途径为自己申辩,而一般民众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因此,新闻媒介对一般民众拒绝采访的情形也要视情况而定。

原则上,第一,对于一般民众的采访主要限于其公开的事项和场合,如果涉及私生活事项和场合,应征得当事人的同意;第二,媒体的采访报道应该只是对其客观行为的叙述,如果涉及当事人的主观意见并且尚未公示,不管来源于对象自述还是他人转述,都应该征得同意。第三,媒体对一般民众的报道应该只限于社会公益目的,如果具有营利目的,例如在广告中使用他人肖像、姓名或者涉及其他个人资讯,必须与之订立书面协议。第四,媒介报道一般民众必须真实并出于善意,不得虚假或歪曲失实,不得贬低人格,否则就违反了记者的职业道德,还容易引起新闻官司。当然,如果个人行为违反了法律、社会公德、劳动纪律,对公共利益构成威胁或造成损害,或者由于特殊事件引起公众的关注,其行为就不光是个人的行为,这时的个人就已经转变为非自愿的公众人物,新闻媒介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就可以对其进行采访。像前文所提到的采访恶通事故的肇事者并曝光其违章行为和损害后果以警示社会,这样的采访就是因肇事者的违章行为而使其成为了临时性的公众人物,公众对其有知情了解的兴趣,新闻记者报道这样的行为,是为了使更多的违章司机受到警示和教育。

绝响日记范文 篇二

关键词:拒绝邀请;言语行为;性别差异;面子

一、引言

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拒绝是一种非常普遍而又敏感的言语行为,它在实质上是不礼貌的,有时会让人感觉尴尬。性别不同,人们表达拒绝言语行为的方式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导致拒绝的言语行为包括邀请,提议,建议和请求,而本文主要探讨拒绝邀请言语行为。Brown和Levinson(1978)认为研究性别导致的拒绝言语行为差异是因为它是在人际交流中造成误解的主要来源之一。

拒绝邀请实际上是一种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因此被邀请者应当采取一定的礼貌策略,尽可能的维护邀请者的面子。目前,跨文化对比和社会语用是国内外拒绝策略研究的主要方面,性别导致的拒绝言语行为差异则很少研究。然而性别又分为同性和异性,本文主要探讨异性之间拒绝邀请言语行为的差异,以便我们更加了解异性之间的不同,更多的避免误解,使交流更加顺畅。

二、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

1978年,Brown和Levinson根据Goffman的理论提出了面子理论,该理论将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想要获得的个人公众形象。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指的是想让别人赞赏,理解,尊重的愿望,而消极面子指的是不被他人阻碍或干预的愿望。面子理论中,另一个主要概念是威胁面子的行为(FTA),FTA简单的说是指任何使面子处于危险的行为。Brown和Levinson认为面子威胁行为程度主要与社会距离、相关权势和强加级别相关。实际上,很多言语行为都会多多少少威胁到说话人的面子,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并合理使用一些礼貌策略来避免或降低对他人的威胁。

三、拒绝类型

国外学者Liao和Bresnahan(1994,1996)曾归纳出24种拒绝策略模式。但一些情况下,人们会采用直接拒绝的方式。本文主要借助四种拒绝类型:直接拒绝,间接拒绝,假托拒绝和模糊拒绝,分析对比两性之间拒绝言语行为差异。直接拒绝意味着对他人的邀请给出直接和简短的回答,在中国,势必会伤害邀请者的面子。间接拒绝是指人们不直接表达想法,而是绕圈子。假托拒绝表示在内心想接受,可是字面上做出否定的回答。模糊拒绝是指人们为了某个目的,用模糊的语言回绝对方。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汉语中拒绝异性的邀请时,男性和女性使用拒绝策略的差异。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40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其中20名女生,20名男生,年龄在20-22岁之间。调查对象为同年级的学生,避免了社会距离和相关权势对调查结构的干扰。

(三)研究过程

将这40名大学生男女一组,随机分配成20组,给他们提供一些关于拒绝邀请言语行为的背景:比如邀请对方吃饭、看电影,邀请对方参加生日会,邀请对方参加某一活动等,要求被邀请者做出拒绝的回答。先是男生发出邀请,观察并记录女生的反应和回答,记录40个,再是女生发出邀请,观察并记录男生的反应与回答,同样记录40个。然后对这80个记录按照拒绝言语行为的四种类型归类。

(四)研究结果

根据对80个记录进行四种拒绝言语行为类型归类可以得出,异性之间使用直接拒绝类型差异最大,男性对女性邀请直接拒绝占27.5%,而女性对男性邀请直接拒绝占17.5%,在拒绝策略的使用上男性更直接。男性和女性拒绝对方的邀请也有相似性,就是他们都大多采用间接拒绝的策略,结果显示,男性拒绝女性占总记录的57.5%,女性拒绝男性占65%,面对别人的邀请,如果采用直接拒绝策略,势必会对邀请人的面子造成很大的威胁,为了尽可能的维护邀请人的面子,被邀请者经常采用间接拒绝策略,如说明理由或提供其他选择。测试中:男:今晚我们去看电影吧。女:我得复习考试。其他两种拒绝类型,假托拒绝和模糊拒绝相对前两种使用的较少,假托拒绝男生对女生的使用占12.5%,女生对男生占7.5%,这一数据说明,有些情况,双方还是愿意接受对方的邀请,只是碍于面子,先做出否定的回答。根据Brown和Levinsion的面子理论,邀请者发出邀请在一定程度上会威胁被邀请者的消极面子,而被邀请者拒绝邀请者会威胁邀请者的积极面子,在中国,发出邀请比接受邀请容易的多,如记录:女:明天来参加我们班举办的英语角活动吧!男:不了,英语不好怪不好意思的。女:那有啥不好意思的,参加的人很多呢!男:好吧。模糊拒绝女生相对比男生使用的要多,女生对男生的使用占10%,而男生对女生仅占2.5%,记录中,模糊拒绝回答是指对别人的邀请用模糊的语言比如,再说吧、一会,我们不知道再说吧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在中国,女生的特点是比较保守,面对邀请她们很多情况下不会立即答应,所以“再说吧”可能表示女生希望男生进一步邀请或者通过这种模糊的方式拒绝。

五、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能了解到面对邀请,两性之间会采取何种拒绝策略,以及这些策略所反映的两性之间的巨大差异,从而更好的理解这种差异,减少误解。然而拒绝邀请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还受到都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文化、个性、交往方式的影响,因此这一研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研究范围是大学内的在校学生,不能延及社会各阶层,另外,观察法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有所准备,记录语料有些可能不是现实情景中发生的,因此这一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Brown,P.& Levinson,S.1978.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iao,Chao-chih & Bresnahan,M.I.1996.A Contrastive Pragmatics Study on American English and Mandarin Refusal Strategies.Language Science(18):703-727.

绝响日记范文 篇三

但是,近一年来,这一切似乎翻了个个。长期以来,她都是晚上十点半上床,一觉睡到早上六点半,然后精神抖搂地去做一天的事情。而大约从一年前开始,她晚上时常醒过来,翻来覆去睡不着;即使睡着了,也常做一些乱七八糟的梦。早上起来后,过去那种清爽的感觉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疲倦感。于是,工作上就没有了过去的劲头,以致领导找她谈了几次话。她不是很会和人打交道,所以领导多少对她产生了点看法。本来是要提拔的,现在估计也没什么希望了。家庭生活也出现了危机。比如,丈夫说她太多疑,一看见他和别的女性在一起,就要“特别关注”。夫妻间的性生活也不是很好。除此之外,身体状况也不如前,有时会无故出汗,还有点耳鸣,月经很不规律,失眠则是常有的事了。

儿子在外地,丈夫工作忙,她很少有机会和别人说话,常感到很郁闷。事业、生活、家庭,让她感到承受了很多压力。有时她想,大概自己是老了吧,心里又多了一份失落……

压力分析

根据张女士的年龄和身体表现来看,她处于围绝经期。围绝经期妇女激素改变对神经系统产生很大影响,她们情绪容易波动。另外,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干涩及妇女对绝经所持的消极态度,极大地影响她们的性适应。而且,体态改变,如肥胖、不灵活、失去往日娇姿,使妇女在丈夫面前产生自卑心理,导致在性生活方面被动应付,不能主动唤起。

由于围绝经期很长,女性经历未曾经历的改变,所以很多人都有心理负担。据调查,70%的绝经期妇女有心理症状。不难看出,张女士的心理压力都是因围绝经期这个“多事之秋”而起。而且,围绝经期是在张女士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到来的。一旦到来了,她感到手足无措,加之她在生活、工作上处理得不是最好,从而给自己增加了许多压力。

减压处方

1. 接受现实。首先一定要看点有关围绝经期生理卫生知识的书,或者看看相关的科普知识录像,知道体内激素变化对自身的影响。知晓这些生理变化的医学信息,可以增加自己面对“疾病”的信心。也可以让自己知道,这一切都是自然现象,无法改变,只有接受,并在现有条件下生活得更好。

2. 老不老全在心上。研究表明,感觉自己老了或者有悲伤失落感的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没有这些心理的人。要经常地告诉自己:绝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我依然年轻!这种暗示性的话对有些人非常管用。

3. 取得丈夫的同情和关怀。要坦率地与配偶交谈身体上的变化。感到压力时,不要独自承受,要与丈夫交流是怎么回事。当然,还要注意和其他的家人及朋友交流。

4. 记录围绝经期日记。记录在什么时间、为什么感到压力,过几周后阅读这些记录,观察是什么引发压力,从而避开造成不愉快的环境,与喜欢的人来往。另外,在日记中可记录绝经期症状,然后与医生交谈,以便医生制订更好的处理方案。

绝响日记范文 篇四

关键词:低温杜瓦 储存压力 日蒸发率 环境温度

0 前言 杜瓦的日蒸发率是评价杜瓦绝热性能最重要的技术参数,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杜瓦的保冷性能。国家标准[1]对盛装液氮的高真空多层绝热杜瓦静态日蒸发率的上限值(工作压力1.0-1.6Mpa)要求见表1:

表1 高真空多层绝热杜瓦静态日蒸发率上限值 公称容积(L)杜瓦其他构件的辐射及管道和阀门结霜等的影响[8]。但由此产生的误差值都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由曲线的变化趋势我们还能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日蒸发率的影响随着时间有所延迟。环境温度在凌晨三点左右达到最低,理论上讲此时蒸发率应最小,而图4中的蒸发率在早晨七点达到最低值;同样地,下午两点时环境温度最高,而图4中在晚上十点时蒸发率达到最高值。这是由于实验所用杜瓦的绝热性能非常良好,环境温度的变化需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对杜瓦的蒸发率产生明显的影响。

5 结论 本文对175L低温绝热杜瓦在五种不同压力下的日蒸发率值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杜瓦在常压下的日蒸发率值完全达到标准,绝热性能良好;杜瓦内压力越高,日蒸发率相对就越大,同时蒸发率的波动也越大;日蒸发率的计算值比实际测量值小;环境温度对日蒸发率的影响随着时间有所延迟。

参考文献 [1] GB18842-2001,低温绝热压力容器

[2] 聂中山,李青,车载液氢杜瓦蒸发率理论与实验研究,低温工程,No.4 2004 55-58

[3] 汪荣顺,高鲁嘉,低温容器无损贮存规律,低温工程,No.4 1999 132-135

[4] Zhaoci Li, Lie Xu, Heng Sun, Investigation on performance of non-loss storage for cryogenic liquefied gas, Cryogenics 44(2004) 357-362

[5] Q.-S.Chen, J.Wegrzyn, V.Prasad,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hanges in 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 cryogenic tanks, Cryogenics 44(2004),701-709

[6] GB18843.5-2001,低温绝热压力容器静态蒸发率测量

绝响日记范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 语际语 母语文化意识

1引言

近年来,对言语行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兴趣。其中涉及拒绝言语行为跨文化研究的就包括对日本人和美国人的拒绝策略对比、对埃及人和美国人的拒绝策略对比、及对约旦人和美国人的拒绝模式比较;有关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拒绝策略对比,主要有liao&bresnahan(1996)、姚俊(2003)、以及王爱华和吴贵凉(2005)等学者的研究。然而,已有研究多集中在探讨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中,调查对象使用各自的母语所采用的拒绝策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即研究工具多是使用受试者各自的母语涉及语际语的很少。

何兆熊(2000)认为,外语学习者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用母语的语言和文化模式来控制第二语言。因此,可以认为二语习得者在试图用目的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可能带有其母语的文化烙印。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学生的英语拒绝策略探讨母语文化意识对语际语的影响。鉴于此研究目的,调查中忽略语篇和语法层面的因素。

2理论依据

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自然会涉及礼貌。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显着差别,两地对礼貌的看法也不尽完全相同。首先,中国是传统上以差序格局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人们强调社会等级观念,每位成员都有他固定的社会角色、地位、权力、义务、责任等等,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取决于自己的固定身份(贾,1997 ),只有严格遵循了这些才是礼貌的。而西方,人们的思想是平等取向,人人生而平等,礼貌自然是强调人们之间的平等性。其次,中国是一个从血缘关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家族制社会,因此它的文化是以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为主的。在这样的社会中,群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个体要与集体相和谐,因此礼貌就是维护整体的利益,多为他人考虑。而西方文化中则是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个人奋斗。

文化不同,语言形式也就存在差异,作为规范语言形式的礼貌原则也就随之不同。leach (1983)}}西方文化为背景,在grice的合作原则((cp)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六大准则的礼貌原则((pp)。而顾曰国(1992)参照leech的礼貌原则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提出了汉语中遵循的礼貌准则,即贬己尊人、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顾日国(1992)的礼貌原则是针对汉文化提出的,有助于解释本调查中可能出现的中方受试使用的某些拒绝策略,因此将其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研究方法与受试

3.1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中美两国学生的英语拒绝策略使用,探索母语文化意识是否影响语际语的产生。若产生影响。在哪些方面?若无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liao & bresnahan (1996)的调查方法和数据为基础,采用“语篇补全测试”问卷调查法。为更适合中国调查对象,笔者设计了与姚俊(( 2003)问卷中相似的情景,即根据调查对象与请求者的关系,六个情景被归纳为三大类:情景一是拒绝比调查对象地位高的人,情景二至五是拒绝与之地位相等的人,情景六则是拒绝比其地位低的人。但与之不同的是,问卷除指令部分用汉语外,各情景的描述均为英语。调查结果与liao&bresnahan(1996)对516名美国学生做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项调查的数据分析采用的是统计学上的x,显着性检31(chl-square iest)。

3.3受试

中国大陆的受试对象为来自北京科技大学不同专业的97名本科二年级学生(包括33名男生和64名女生)。所有的受试母语为汉语,英语为第二语言。每位调查对象需完成问卷上六个情景的全部问题。回收的问卷全部有效。而根据liao & bresnahan(1996)的资料,美国的受试对象为来自密歇根大学的516名学生,每位调查对象只需回答一个情景的问题。

4调查结果与讨论

鉴于本文的研究目的,为提供客观的量化的证据,所得调查数据分为三类,分别是:提供帮助意愿的文化差异、礼貌标记一道歉用语使用数量的文化差异、某些情境中带有文化烙印的特殊拒绝策略使用。

4.1提供帮助的意愿

尽管问卷要求调查对象对各情景作出拒绝,仍然有部分受试者不能拒绝老师或朋友。表1统汁了两地在各情景中不能拒绝的人数。结果显示在所有情景中,中国调查对象更愿意提供帮助,不能拒绝老师、朋友和家人。考虑到两地拒绝者和被拒绝者而对相同的社会地位、社会距离和年龄等因素而提供帮助的意愿却有差别.只能用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解释。汉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思想使人们觉得有责任去为他人考虑,维护彼此的面子,尽可能不能使对方丢面子。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主义,个体为他人考虑的程度要小于东方,因此有更多的中国受试愿意提供帮助。这不能不说明中国受试者文化意识对其英语产出的影响。

4.2礼貌标记——道歉用语的使用频率

正如本文理论部分提到的,礼貌是所有社会的普遍现象。因而,当人们不得不拒绝对方而威胁到其面子时,就要使用一些补救措施来替其挽回面子。最常用的补救措施便是礼貌标记—道歉语,如“很抱歉”、“抱歉”、“不好意思”等。但是不同文化中人们对礼貌的强调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代表西方文化的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和代表东方文化的顾日国(1992)的礼貌原则。表2列举了两地调查对象在各情景中道歉用语的使用情况。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大陆调查对象在各情景中使用道歉用语的比例远远高于美国调查对象,而且在大部分情景中都能达到统计上的显着差异。

这是由于以集体主义思想为主的中国文化强调人的群体性,而美国文化强调人的个体性。中国调查对象更不愿意去拒绝对方,当不得不拒绝时,他们往往尽量减少对对方面子的威胁。同时,这也符合顾日国礼貌原则中的~致原则。因此我们说这一统计数据可以证明母语文化意识对语际语有影响。

4.3带有文化烙印的拒绝策略

情景1中对称呼语的使用可以看作是第一种带有文化特色的拒绝方式。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75名美国受试中仅有2名(2.7%)在拒绝时使用了称呼语;而97名中国受试中就有lo人(10.31%)使用了诸如“老师”、“x老师”之类的称呼语。这一调查结果与顾日国(1992)的称呼准则一致。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长幼尊卑界限明确,不可逾越,当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谈时,通常先称呼对方“姓+职业”然后才开始交谈。这种称呼更多的代表了一种社会关系。而西方文化中却没有这样的习惯,因此在拒绝老师的请求时中国调查对象更多的使用了称呼语。这一调查结果可以证明中国文化对大学生英语产生确实有影响。

第二种明显带有文化特征的拒绝方式体现在情景2中的“批评教育”(teachtheotherlflesson)策略。与中国调查对象相比,美国受试者似乎更倾向于教育一下他们“懒惰”的同学,无论他们是否借出笔记。具体对比数据如下:

从表格中统计结果我们不难看出,中外学生在“教育别人”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美国受试更愿意教育一下同学。这一结果可以从顾日国(1992)的文雅准则中得到解释。尽管中国学生不愿将他们的劳动成果一笔记借给同学,可是他们还是会用比较委婉、间接的方式拒绝,不轻易借机“教育”一下同学。因为那样做很不礼貌,而且会使对方没面子,这在注重集体主义思想的中国文化中是不合规范的。

第三种因文化产生的拒绝差异体现在情景6中询问钱的用途。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调查对象几乎没有人询问妹妹借这笔钱的用途,而许多美国受试会问为什么要借这么多钱。具体结果显示如下:

显然,两地调查对象在询问钱的用途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然而,如果考虑到中国文化比美国文化更注重血缘关系的话,这一结果便不难理解。在中国社会中,家庭成员是最亲近的关系,彼此之间非常信任,因此没有必要去询问钱的用途。也正如liao&bresnahan(1996)指出的:“美国人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理解远远比不上中国人,所以他们才会更倾向询问钱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