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7篇】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一
第一次在书店看到《瓦尔登湖》这本书时,我还小,大约在念小学五六年级,沉迷的是富有情节的故事小说,对散文式的文章,统统不屑一顾,所以乍一翻看,觉得很是乏味,想也没想就把它扔回了原处,再说,封面上都是灰尘的书,想必是不值得一读的吧!
多年后,我上大学了,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可谓琳琅满目,看着远比小书店多好几倍的书,从一个书架移到另一个书架,脚都挪不动,无意间,又看到了这本书,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梭罗是美国的著名作家,哲学家了,大概人就是这么功利吧,我因此把它带出了图书馆。
要真正看懂一本好书,是不容易的,欲知其人,须得听其言,观其行,而要了解一本书,不仅要了解书的作者,也要了解此书创作时作者所处的境况以及当时大的社会背景。脱离了这些,书为死物,你既无法深究什么,也无法获得更全面的思考。
亨利——大卫——梭罗,美国著名作家,自然主义者,哲学家,改革家,16岁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其思想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梭罗26岁,正是青年意气风发,雄心勃勃于名利追逐的年纪,可是梭罗却挣脱了俗世的枷锁,独自在瓦尔登湖湖畔建立了一个小木屋,生活中的一切皆为自给自足,《瓦尔登湖》便是他在湖边两年生活里大小琐事的记录和思想的随笔。
19世纪的美国,被历史学家们认为是独立的美国文化诞生和生长的时期,当时著名的思想家爱默生提倡崇尚自然力量和人的自我本真,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而梭罗较之而言,注重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笔记 篇二
梭罗之所以去瓦尔登湖住两年,并不是对纯朴天然的向往,对于他来说,那不过是一次实验,想知道自给自足的生活到底会是怎样的,这就像写“冬天的湖”那章,他好奇湖水有多深,但并没有听其他人的猜测,而是要自己去试验一下,于是作者想办法去把湖深测出来,并通过这个测算方式来得出一些普遍规律。
哲学家总是对身边的一切感到好奇。现在我们的需求都太容易被满足,有什么不明白,直接百度就可以了;想要些什么,万能的淘宝基本都能满足我们。这就有问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没办法得到提升。我们好聪明,什么都被告知了,只要记性好,基本上有什么问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只要有资本,基本上想要什么就能拥有什么。不过事实上,在我们知识提高的同时,我们的能力也提高了吗?如果真遇到困难时,我们有能力自己独立面对吗?这些都很难说。
如今的教育,起码是我们这一辈人的教育,缺乏对动手能力的要求,学习成绩被看得过高。一直觉得爸爸妈妈是万能的,家里的水电、木工、裁衣及各类生活问题,爸爸妈妈都能解决。他们那辈人什么都得靠自己,房子是自己建的,每块砖头里都有自己的汗水在。他们的知识都是直接从劳动中所得,然后又应用于生活当中。我们获得知识不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么,然而如今的教育并没有这样的生活实践,多少大学生毕业了,依然不懂如何做饭、如何洗衣服,家电坏了也不知去哪修,更不用说如何做木工、如何建房子。
不过生活能力方面,不能全说教育的不是,每个人的成长都终都要靠自己。是不是我们太懒了,太依靠现成的事物了。做菜,我们可以选择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种花,我们可以选择种子、盆栽;此时想到小学一篇关于渔跟鱼的文章,标题忘记了,文章意思大概是技术与成品你更想要哪个。其实那些道理我们早就懂了,就是不会应用。如果我们会做菜,那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会建房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去建自己喜欢的。多好呀!都说自己做的东西吃起来那才叫一个幸福与成就!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三
在徐迟的序里说到“这本《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即这是一本寂寞的书,它将告诉我们怎样面对寂寞。确实,看这本书让我感觉到寂静,感觉到身处社会、文化和心灵的荒野,感觉身在一个中间世界,这个世界纯净、安宁、却充满趣味。
梭罗发现了,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形接近。因为解除寂寞的方法根本就不在空间的距离、周围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心灵。
可是梭罗不寂寞,一个人生活在山林,他的最愉快的时光甚至是被暴风雨禁闭在室内的日子。他的伙伴就是他自己,孔子说得好,“德不孤,必有邻。”事实上,梭罗对自己也是这样,“不论我有如何强烈的经验,我总能意识到我的一部分在从旁批评我,好像它不是我的一部分,只是一个旁观者,并不分担我的经验,而是注意到它:正如他并不是你,他也不能是我。”这种他所谓的双重人格必然使这种人在人群里是寂寞的。
我想象梭罗独自在温暖的小屋里听雨声,感受自然的洗涤。因为虽然他生活在远离人群的湖畔,但却是最不寂寞的人,他对于世界是真正的热爱。他的伙伴,不仅是人,还有动物,甚至草木,他可以几小时饶有趣味地看蚂蚁打架,可以在雷电交加的屋里静静地思考。他将自己放在宇宙中而不是平凡的社会中思考,他想到“我们居住的整个地球,在宇宙之中不过是一个小点。那边一颗星星,我们的天文仪器还无法测量出它有多么大呢,你想想它上面的两个相距最远的居民又能有多远的距离呢?我怎会觉得寂寞?”
他以他的眼睛给周遭的事物一个存在理由,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对这个世界一点也不漠然。梭罗对于身边的自然界有一种格外的热情。一只风信鸡,一只蜘蛛,一张豆叶,一个湖,甚或北极星都是他的伙伴。你可以把这些看作他的白日梦,看作是诗人式的自得其乐。这样的白日梦使我们想起童年,梭罗是一个孩子,单纯地在大自然里玩耍不倦的孩子。
梭罗的寂寞值得我们分享。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四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五
我们需要内心的瓦尔登湖。
我并不富甲天下,但仍然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光,就是黑暗。
并不是只有我们醒着的时候,黎明才会到来。
这个世界会有更多的黎明,而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
——题记
离群索居逃离尘世
我想对于大多数喜欢阅读的人而言,都想过离群索居,也都有过逃离尘世的想法。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累了,即使在太阳出来的日子里也无法逃避内心的隐晦,内心的黑暗。我们在尘世间做的事情,与我们追求的那么纯粹的美丽背道而驰。有时候不过是不想那么疲惫,或者只是在阳光下的草地上舒舒服服打几个滚,或者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哪怕只是一个陌生的地方,有山有水又可以一夜青州漫野。关键是要有自由,关键是直面自己的灵魂。
我的瓦尔登
一般而言,我认为能愿意这样过隐逸生活的只能是东方人,但是我甚至怀疑现在的东方是否还有没有这样的隐士存在,仿佛这样的人物只能活在遥远的古代。我时常就这样想,如果我生活在古代,我愿意过那种山林生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想想就让人心里藏着美酒佳酿一般的醉人!可是,能无忧无虑地过这种生活的人真能存在么?古代那些隐士大多是在官场不得志的士大夫,寻常百姓哪会有这份闲心,家有老小,能够抛开他们由着自己的性情去游历江湖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今要想过不问世事的隐逸生活还真是不切实际的,《瓦尔登湖》的作者大卫梭罗也只是过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这段经历也是弥足珍贵,试问有谁能花三年的光阴来尝试这种简朴生活并能够富有情趣地刻录下来自己的心迹?
可是瓦尔登湖能带给我们什么呢?读《瓦尔登湖》的初期境界真的是觉得书有味道,浸透在瓦尔登的春夏秋冬里,时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雾之气扑面而来,好像自己喝下了冰镇的梅子酒一般。再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那些同病相怜却又讳莫如深的孤寂了,但这种孤寂在这样子的时候一点也不使人难过,反而在心底里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样子,痒痒的寂寞也像是一种快感催着人继续往下读,心里开始升起一些激动,仿佛与梭罗有个私密的约定,透露出在世上寂寞的快感,这时候感动也掺杂进来,因为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我能寂寞的这样美,甚至这样成瘾,也从未在哪一个作品里像现在这样不孤独过,以前的作品,都是我游离在外,旁观者一般事不关己,再精彩也是作者的,与我无关。而《瓦尔登湖》却让我亲切的感到看见了“我的瓦尔登”,我相信那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所在,那是心灵,可以在书里共享到的东西。
澄澈的瓦尔登湖
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心底深处保留只属于自己的一片澄澈的瓦尔登湖,不为净化我们的心灵,只为能在支撑不下去的时候还能去感受凉爽和静谧,坐在湖边看书,看水鸟轻盈的滑翔过湖面。在入世的环境中,还能保存一份出世的安稳。就像你走的时候,留下一把钥匙,说万一你月迷津渡,我可以去开你书中的小屋。我把指环赠你,尽管流离散落,恒有一轮守护你的红日,等候于深夜的山头。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后来许多人问我一个人夜晚踟蹰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却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我想起一个人走在路上看见这么许多沉默却又坚毅的树,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深扎在无垠之中;唯独它们不会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它们之中的法则,充实它们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
看见很多肃穆的树,我想在那森林中一棵又高又大的树上建造一间树屋肯定很快乐。但是水泥房屋俨然成为十多年来最炙热的名词,它不仅给我们的肉身一处居所,也为我们的灵魂铸造了一处监牢,而我们如此热爱可以用来造坟的土地,却对那使他们的泥身下,藏匿着的充满生气的灵魂毫不关心。
我们用双眼去寻找美人、去寻找金钱、去寻找无数诱惑的物质,什么时候才会想起去看看自己的内心呢?我们的精神世界有无数的区域尚未被发现。如果人自信地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上他事先设想的生活,他将会取得普通人想象不到的成功。他将会把某些东西甩到身后,将会跨越无形的界线;他的周围和内心将会出现新的、普遍的、更自由的法则;或者旧法则将会变得更加宽松,将会得到新的解释,赋予他更大的自由,他将会过上一种更为高尚的生活。他越是让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就越显得没那么复杂,到时孤独将不再是孤独,贫穷将不再是贫穷,而软弱也不再是软弱。
但正因为我们不明白这些,所以对我们而言早晨只是时间的流逝,而不是真正的破晓。这样子一来太阳无非是一颗晨星,日出也未必意味着光明,导致我们闭上双眼,阳光再耀眼也是黑暗,只有内心觉醒时的光亮,才是真正破晓的光芒。而我们,需要内心的瓦尔登湖来照亮我们的内心。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六
从1845年7月4日起,到1847年9月6日,一位生活在美国东北部的普通人梭罗,放弃了舒适的小镇生活,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
他没有钱和朋友,而仅仅靠自己的节俭造起了他的第一栋小屋。他自己种豆子、土豆和玉米存活下来,偶尔也会去旁边的瓦尔登湖钓鱼来补充营养。在旁人看来,这样的生活十分孤苦无依、十分凄凉,但在作者看来,他很享受与那里的树木一起工作,他与自然也渐渐成为密友,瓦尔登湖不仅仅为梭罗供给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供给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梭罗所处的时代,美国工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迅速。那个时代,大家都不停地工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对财富的追求似乎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在梭罗看来,这些人们被生活所摆布,劳累得无时间和心思欣赏完美的事物,精神上十分贫穷。
梭罗宁可贫穷卑微,也不愿失去精神上的财富,因为那才是最重要的。
让我佩服的除了梭罗的文字,还有他对自然的广泛认识,他熟知每一种动植物,明白根据春夏秋冬来改造房子,播撒种子,他是一位猎人、渔夫、匠人,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不单单是从书中学到一点学问,他贡献的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这也使我反思,每一天路边的树木,有几棵能够准确地叫出名字若家中断了电,你又能帮上什么忙你能坚持远离手机几分钟你有追求过真理吗你有经常独自思考问题吗
从书中,我也明白了不少真理。第一,生活能够很简单。这些日子在湖边,他一向坚持着这一观点并付诸行动。他认为过度地追求物质,为了那些浮华之物,反而忽视了简单生活的本质,这是不可取的。第二,多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他认为青年人应当进行生活的实践,才能把知识掌握得更加充足。第三,要有热爱自然、乐观的心态。他认为自然是治愈阴郁的最好办法,当人们享受四季的友爱时,什么都不能使生活成为沉重的负担,同时,我们要用乐观的心境做事,他的人生必须比别人欢乐得多。
《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但更是一本生动的书,它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充满着独特的氛围,还萦绕着梭罗对大自然真挚的热爱,书中所散发出的恬静,使人心静而愉悦。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七
终于读完了瓦尔登湖。说“终于”,并不是因为瓦尔登湖不好看,而是散文风格的行文方式,总会让我看着看着就走神,尤其是在晚上一两点的时候。。。不过,也正是这样散文风格的方式,却也经常让我看得着迷,忘记了时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好书,而我只是匆匆和他打了个照面。以后还会在读。一定会的。
去年夏天就买了这本书,匆匆翻过几页,然后就将之打入了冷宫。期间几次想要看看,但终究无功而返。最近一次想要看它,是因为电影《死亡诗社》里,写在诗社”宝书”的扉页上的那段话就是来自梭罗的《瓦尔登湖》——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to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life,and see if I could not learn what it had to teach,and not,when I came to die,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我到林中居住,因为我希望生活得从容一些,只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是否能够学到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而不要等到死之将临时发现自己没有生活过。
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我们每天的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能否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自豪的说,我来过,我生活过?
看瓦尔登湖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能着急,戒骄戒躁,放慢平时生活中的急于求成的速度,放下想要得到什么的急功近利的态度。如果能够把它当做一部无声电影,每读到一句,就联想到一幅画面,联想到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两个春夏秋冬,那么,这会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在看瓦尔登湖的时候,体会到的是一种融入自然的生活方式,一种看淡物质、放弃城市的哲学态度,而不仅仅记住了其中的某个句子,或者是像看百科全书那样知道了一些动物植物。这种感受,还是在我看书的过程中,很少能体会到的。
推荐作文:
- ·碎片化的幸福
- ·学生给老师的一封信怎么写
- ·家乡的春节作文
- ·写香樟树的作文
- ·写给未来学校老师的一封信作文
- ·验收申请书(通用3篇)
- ·游白水冲瀑布-游记作文350字
- ·2023年国庆节黑板报内容资料【优秀2篇】
- ·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读后感 -记叙文550字
- ·我爱春天作文
- ·警惕碎片化的生活
- ·我最喜欢的小狗作文
- ·父亲的二三事-记事作文700字
- ·敬爱的李校长-人物作文800字
- ·为理想而奋斗
- ·记叙文800字范文通用(10篇)
-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 ·李开复致中国大学生一封信【优秀5篇】
-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 ·浓浓的年味在饺子里-状物作文1000字
- ·碎片化的生活有便捷,也有缺憾
- ·写香樟树作文
- ·简短的生日祝福语(优秀7篇)
- ·百团大战观后感(实用5篇)
- ·知足常乐满分议论文(优秀9篇)
- ·以奋斗为话题的作文
- ·日落-读《无间》有感900字
- ·“书味在胸中,甘于饮成酒。”-记叙文1200字
- ·三国演义读书启示-记叙文800字
- ·我最爱秋季-写景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