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高中读书笔记800字(挪威的森林高中生适合阅读吗)

时间:2023-04-26 11:25:28 | 来源:草料作文网

挪威森林高中读书笔记800字5篇

读《挪威的森林》,平淡的行文很符合我处在叛逆期时百无聊赖的心境。绿子的爱恨分明的个性也很对我的胃口。对于沉迷在幼稚的言情网络小说中的十三四岁的少女,这样的一部作品无疑如同一阵清风。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算得上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棒的一本小说之一。当初为何要选择买这本书呢?或者说为什么会选择读这本长篇小说呢?——初衷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罢了。现在回想起来,人生若是能读到这本小说,简直是太棒了。就像村上先生描述《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这也是《挪威的森林》给我的感受。

怎样孤独的人才能作出如此“神作”?在小说中的享受孤独的渡边,还是渴望真爱的绿子,我看到了自己:一个热爱孤独,也爱冷清;爱群居,也爱独处的我。如果世界上有一味良药能够治愈孤独,我想应该是《挪威的森林》吧?从唯美的文字中,我看出了绿子对爱的渴望:春天里的毛茸茸的熊,抱着它在长满三叶草的山坡上滚一下午;字里行间也体现出渡边尽管爱好孤独,却也不忘追求直子:疗养院中的吉他声,声声入耳,直击内心,震慑灵魂。

如果世界上有美好的爱情,我相信它一定活在村上春树的笔下;如果世界上真正爱独处的人,我相信他一定是被村上所感染着。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叹村上的文笔,在简朴中寻找爱请与孤独。要以怎样的心态才能将美好且凄惨的爱情故事与令人窒息的孤独相融合?这本是两个对立面,但却被他融合的如此完美。

读这本书之前,我不敢独自一人做任何事。与其说不敢,不如说抗拒孤独。就连独自去上厕所,去食堂吃饭都会感觉很失落,会感觉自己是像是被全世界抛弃一样,路人的眼神也总是令我不安和恐惧。我总是努力混入各种群体,后来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群体都能容下这么一个我。直到领会了村上笔下的孤独,我发现原来孤独是不可避免总要面对的一件事,就像他说: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后来慢慢的,我试着去接触这个陌生的孤独,这个所谓独自一人成长的过程。刚开始,我总是带着耳机,用玩手机,听音乐来躲避路上成双成对的路人的眼光。其实他们并没有看我,没有人会注意一个低头独自行走的人,这些我幻想出来的.目光不过是内心深处的恐惧而已。渐渐地我慢慢习惯了这种感觉,终于可以放下手机,摘掉耳机,独自走向目的地。

后来,试着独自一人去图书馆,享受难得的孤独。第一次到图书馆时,我选择了人群密集的地盘,还随身携带者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作为“护身符”。又过了段时间,我发现我根本不需要这种心里暗示。我自己一个人也挺好的。我开始选择了人稀稀落落的地盘,还是觉得不够安静。现在的我会到图书馆的最顶楼,选择一个阳光刚好照进来的位置,享受书和孤独带给我的喜悦。

“每天留一两个小时的时间给自己,一个人能做的事,我能想许多。”村上春树如是说。的确,每天留一两个小时的时间给自己的内心,叩问自己的灵魂,激发内心深处的孤独再好不过了。有一种孤独会使我不再羡慕成双成对的情侣,不再羡慕成群结队的路人——那样的生活我向往过,那样的伙伴我也有过。只是一个人的独处会让我变得更优秀而已,仅此而已。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2

陈英雄将《挪威的森林》搬上银幕的困难,不仅仅在于村上这部“私人性质”的代表作之难以处理(且是在两个小时的电一影而不是电视剧中),还在于陈英雄的一贯风格:这种貌似一一团一和气的清新暖调,首先要大刀阔斧的,便是村上,或者说一切处理“青春”这一主题的作品首先要直面的芒刺。

不过,陈英雄恐怕不太同意“青春”的主题归属,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部作品“首先是个爱情故事”,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有哪一部所谓的“青春片”不涉及“爱”、又有哪一部“爱情片”没有折射一出青春的流光溢彩呢?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爱作为灵魂的出口,正如青春之于少年一样,是探出自身的壳,与 外面的世界接触与碰撞的过程,这是患得患失的,也是踌躇不安的,既不乏对未知风景的朦胧憧憬,同样怀有对命定结局的隐秘彷徨。

然而,陈英雄却没有把重点放在这种自我与自我以外的张力上,而是定位在了三角恋的问题上。这种偏见并不是他的专利,《挪威的森林》中译本的封面题词便是“孤独的都市少年,徘徊于两位少女之间”。因此,这里恐怕不能排除出版社或制片方的利益导向可能起到的作用。那么,不妨从一些关键情节与角色出 发,来看看导演自己是如何表现原著的。

村上将背景设置在60年代是有其良苦用心的(有学者提醒我们,绿子感兴趣的比萨饼、色|情电一影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在日本出现的新鲜事物,而非原作设置的乡愁年份)。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娄烨的《Summer Palace》中都不算失败地使用过此种生理的青春期与时代的青春期合拍共振的比拟。对于村上,这种处理方式的困难在于,渡边是通过疏离这个时代的方式来保持现实感亦即对这个时代负责的,到了陈英雄那里,这一反向运动被简化为个人生活之于时代脉动的彻底绝缘,诸如绿子与渡边讨论Marx(及紧接其后渡边向绿子父亲讲述欧里庇得斯)的段落被完全删除,渡边的沉重(“196一9年这一年,总是令我想起进退两难的泥沼”)完全失去了根基。

即使是在陈英雄讲述的这个纯粹的三角恋故事中,直子的部分着墨太重,以至于绿子的戏份删减许多,这不仅破坏了平衡感,更偏离了原著的题旨。水原希子死气沉沉的言行举止,完全没有传达出(以村上夫人陽子为原型的)绿子的“动”——作为直子之“静”的衬托与对照。原著中两处极其动人的描写:一是绿 子如“印度打击乐的演奏者”般的高超厨艺,另一处是绿子拉渡边看某类型电一影时“饿虎扑食”般的专注神情——用渡边的话说是“较之看电一影,看绿子要有趣得多”。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绿子关注的“食”与“色”,正是与生命直接相关的两大主题;其次,绿子感兴趣的是烹饪(歪打正着的关西风味的菜肴)与看 片(用她自己的话说是case study),而非饕餮与纵一欲行为本身。诸如此类的精微细节几乎无一不在陈英雄的一一团一浆糊中被捣烂,观众也就无从体味渡边眼中绿子那种“难以抗拒的力量”。

渡边与直子的段落也许是全片不那么糟糕的'部分,据说导演专门铺设了120米的轨道,以拍摄直子向渡边讲述她与木月过去的那一场,即使在原著中,这完全是一场室内戏。原著中,直子始终是沉静、几乎凝滞的,唯一的例外不过是生日那场剧烈但依旧无言的哭泣,而陈英雄似乎认为,歇斯底里的肢一体动作与 狂躁的尖声叫喊才能够传达这位神经症少女的分裂内心,就像叙述只有在暴走中方能升华为某种行为艺术。《挪威的森林》的确是一部不讳言身体的作品,但肉一身在村上那里的意义恐怕不限于陈英雄的理解,不要忘记直子形容木月与自己的关系“就像肉一体的某个部分紧紧相连似的”,即使他们从未发生过关系。而水原希子—— 在她令人遗憾的表演外——在外形上也没有传达出小说中有着诱人身体的绿子所指向的生命力。直子的完美身体,作为尚未或拒绝同现实世界交锋的少年灵魂之化身,在渡边的眼中,因为“过于完美无缺”,甚至令人“感觉不到一丝兴奋”。

原著中仅有的两段彻底完成的肉一体关系明显地对应着两场死亡,在第一场祭奠中,身体在此前与此后都“打不开”的直子试图通过与渡边(她与木月唯一的“与外界相连接的链条”)的身体交流走出为了保护自我而封闭自我的囚笼。这一尝试的失败直接通达至直子的死——渡边祭奠直子的方式同样是通过与直子生 前挚友、玲子的身体仪式完成的,这既是对缺席的直子的哀悼,同样也是对先前未遂的身体之爱的某种补偿,这即是原著中渡边所说的“如同我与直子曾共同拥有木月的死一样,而今我与玲子又共同拥有了直子的死”。因此在原著中,对玲子的提议,渡边回答自己“想的同样如此”。而陈英雄却让渡边再三确认玲子的请求,还 让玲子在完一事后感叹总算找回了自己的青春——死去的直子在这场没有音乐的祭奠中,终于形散神亦散了。

渡边的确面临着二选一的困境,却不只是两个女孩那么简单(我开玩笑说渡边的问题并不能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中得以解决)。这是每一场青春所面临的必然抉择:或是为保全自我的纯洁与整全而弃绝“百孔千疮的生者世界”,或是在现实感中任自我在同外界的碰撞中支离破脆。这与直子绿子互为表里的对身体的态 度是对应的,也是玲子口中“肯掏心”与“不掏心”的人区别的实质。绿子作为小说结尾处渡边呼唤的对象,代表了渡边最后的抉择。永远十七岁的木月与永远二十岁的直子重归“无人岛”,泅渡岁月之河的渡边与绿子也“必须为继续生存付出相应的代价”。小说在日本发行之初,村上将上卷设计为红色,下卷设计为绿色,大 概也是“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暗示。

既然在导演眼中,本片的主题是爱情或三角恋,敢死队、永泽、初美、玲子的枝节便被大量削减。即使是在这些少得可怜的配角场景中,陈英雄依然不遗余力地加深着观众对这部作品的误解。以永泽为例:不同于将迟钝作为盔甲的敢死队,永泽的存在感绝不稀薄,在村上的原著中,正是对经典文学的爱好才让他与 渡边走到了一起,而陈英雄却让渡边为寻求性体验而找到了永泽,后者则将渡边手中的书扔进了垃圾箱。有人把永泽比作盖茨比,渡边比作尼克,这里的确有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的意思,不过,盖茨比是忠实守着他的(哪怕是恶的)心(黛西)的,永泽则把自己的心挖了出来。一方面,永泽喜爱的是巴尔扎克、但丁、康拉 德与狄更斯这类没有“当代感”的作家,另一方面,他的身上又集中体现出现代性的恶,考外务省也好,寻花问柳也好,不过让他名正言顺地以冷漠的外衣裹起弥漫性腐蚀性的恶。用渡边的话说,永泽“把自己身上的不正常因素全部系统化、理论化”,正是韦伯总结的:理性化的非理性存在,是文明社会的症结所在。

初美正是永泽丢弃的灵魂,渡边在东大与外务省以外“唯一羡慕”永泽的地方即是这位“摇撼的恰恰就是我身上长眠未醒的‘我自身的一部分’”的女性,因此,在初美结束生命以后,永泽会感叹“某种东西消失了”,渡边则断绝了同他的联系。永泽与初美的结合、或曰一个有灵魂的永泽的下场,已为(同木月一 样在十七岁)自一杀的直子的姐姐所暗示,这也是永泽绝不可能同初美结婚的原因。可惜片中的初美,美则美矣,神情姿态全然不对——倒是很像陈英雄把捉到的青春或爱情的浮光掠影。

尼采说:我们承受青春如承受一场重病。这一片群魔乱舞——无论这魑魅魍魉是来自外部世界,还是内心投射一出去的幻影——的森林,自己纵然是不乏狼狈地走出来了,可是我的弟弟妹妹、还有将来我的孩子,终究还要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地走这一遭的。这篇文章,在这个意义上,是为他们而作的——虽然其中的悖 谬在于:青春中的他们看不懂青春的文本,而一旦参透了这一切,便已不复青春。倪湛舸有过极其动人的描述:那位“总是抹鲜红口红的老太太”三句话之内必说 60年代,“碧色的眼睛里俨然有当年的壮阔波澜,然后骂现在的学生,骂得我们恨不得打自己的耳光”——她却又凝视着这群青年人,“几乎掉下泪来地说:你们多年轻,多好”。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

春节过了,断断续续在休息的时候,读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几年前就听文友们谈起过这本书和这本书的作者。因为不是太喜欢村上,村上抑郁得厉害,我同样也偶尔抑郁,不愿意自己抑郁得厉害,所以就尽量避免阅读那些孤独一类的文字。过了春节,去成都图书批发市场转,挑选了两本工笔牡丹和荷花的画册,看见老哥挑选了余华老师的文集,这时,我的目光正巧就落在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因此,突然有了想阅读他的想法。买回来放下并没有想要迫不及待的看,手里还有那曲文化局的洛扎老师让我修改校对的书稿,每天不能坐太久了,坐久了脊背痛。起身来,就顺手拿起《挪威的森林》,——我就是这样把这本书看完的。有一些不得不记下一些感受,把自己粗浅的种.种感受写出来,算是读后感吧。虽然现在日本人有点看不起中国人,说不定日本人连中国的文学也是不屑一顾都有可能呢,日本人城府太深,日本人经历的太多。

如果这是中国的作者写的书,绝对没有哪个出版社敢出版。——太不阳光了嘛!太没有正能量了嘛!有些人永远都不会有正能量的。读了这本书,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真实,只有一个真实的作者才可以写出这样的书和书里面如此颓废如此真诚的大学生。书的开始就写一口隐藏在草地里的井,那隐藏着的井是一个年轻女子意识里充满危险的地方,是个生命的陷阱。可以说这是一本很自闭的书,没有过多的去叙写那个时代的背景,只写自己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在村上的笔下,看似泼辣的绿子的生活却有那么多了不如意,看似温柔的直子却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看似连皱纹都笑起来美丽的玲子,受过的伤害竟然那么严重。不知道是先怜悯这些女子,还是先怜悯那个渡边君和自杀了的木月。村上对人物的刻画上,给了我内心很大的震撼。因为曾有人对我描述说这本书很黄,我感觉这并不是文字阅读上的感觉,而是文字激发了很多作者那个不为人知的泛黄的想法。从别人觉得的黄里,我阅读到是青春的迷茫和绝望,那个地域的年轻人,在那个特定时期的几个大学生的爱情、友情和性纠结,在友谊的遮掩之下相互吸引糜烂,后来是在生活的痛苦之中冲突挣扎,让读者不得不继续阅读的情节此起彼伏,这些情节里无不充斥着忧郁、痛苦的挣扎和孤注一郑的解脱。一个个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在不正常的生活中终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一个年轻人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大学生活跟着也就结束。究竟是那个时代不正常?还是这些年轻的生命不正常?——渡边君害怕听见那首《挪威的森林》的曲子。

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了爱情而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等待(希望)而活着?

男主角渡边不止一次的把自己向往的真爱的程度描写成象在春天的绒绿里和可爱的小熊打滚,一个大男孩很纯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对于性的态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径庭,永泽可以借以消遣,甚至近于病态的寻欢作乐,渡边也一样,只不过他把性和爱分开了,有爱的性和无爱的性,有性的爱和无性的爱。他憋不住的时候想着远在精神病院的直子的身子借以完成宣泄。但是,绿子让渡边可以想着她一边宣泄,渡边甚至告诉绿子,自己只有想着直子才可以,想着其她女子不可以把憋在身体里的东西宣泄出来。我比较喜欢绿子这个人物。绿子在渡边在这里拥有确实的性和允诺的爱,她的坚强和果敢的性格,她对生活的无所畏惧,她的朴实的真性情给她带来了看似还在等待着的结局。从绿子身上使我感觉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争取。

怎么去形容这样一个叫渡边的男孩子呢?这绝不是用一个“黄”或者是“污秽”就说得清的。如果说《挪威的林》充满污秽的话,那么,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里《红楼梦》这本书是不是更加污秽不堪,既然污秽不堪,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村上描述的是年轻生命无法回避的痛苦失去和无奈接受的现实生活。谁的青春都是从烦恼与失落中度过的。

结尾是渡边与玲子无爱的性而结束。玲子在渡边这里得到了友情和性。因为玲子这个人到中年的女子从没有奢望渡边的爱情,她知道渡边的爱情已经随着直子的自杀而消失。所以,书的结尾是离开精神疗养院的玲子获得了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其实,任何一个人有那么一个时期精神都要经历困惑和扭曲,她们自己把自己束缚在一个逃不出的空间里,或者是她们家人强制性的把她们关进一个不正常的空间里,或者是现实的一些约束把人们的精神关在一个逃不脱的空间里。直子最终就死在了自我的精神折磨中,对于她来说,死才能解脱;玲子是个历尽生活沧桑看破红尘超凡脱俗的女子,她已经可以坦然面对生活了。

人性之中本来就充斥着这些残酷的内容。写这句话的时候,不禁使我想起阅读过的另外那些书,想起《一个世纪的忏悔》,想起《德伯家的苔丝》,想起《肖申克的救赎》,想起《百年孤独》。这些书的主题都沉重,都是既荒诞又悲伤。单纯的愿望开始,悲剧的结局终了。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4

当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初中学生时,便拜读了春上村树的名著—《挪威的森林》

刚开始只是纯粹的把它当做是一部爱情小说,没有多少的现实意义。虽说如此,这本小说还是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长大了,懂得的事情也多了,不时回想起这本小说便开始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村上先生只是在纯粹地谈爱情吗?”于是高考后暂时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我又把村上先生的名著又读了一遍,并带着它跨入了大学的校门。而这一读,读的不再是纯粹的爱情,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当今中国青少年的生活与感情状态—迷失与不安。

就如小说最后的几行文字“我在那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次恋爱是高中时,他同女孩睡觉后把女孩甩了。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对于它我一直想说些什么......但对于当时还是一个14岁的少年的我又能懂些什么,无非是像在看一部青春偶像剧那样,只关注剧情的发展,而没有太多深入的思考。但即使如此,这一部长篇小说还是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一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但随着日子的流逝,生活阅历的增多,个人的感情与思想慢慢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于这一部小说,终于弄懂了点什么,那是一种迷失,一种在年轻人身上特有的对生活的迷失无奈,面对现实的生活他们在很多时候选择逃避。这是我今天对于这部作品最直观的感受。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能在小说中的人物中找到一些痕迹,虽然他们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坦露了他们对于生活的迷失。迷失于个人的感情,逃避面对相反的现实。我一直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木月,渡边的唯一好朋友,为何会选择自杀,但在多年之后,对于木月的自杀,我有这样的理解,那便是他察觉到直子其实并不如他所想的那样爱他。虽然他的这种察觉并不一定都对。迷失于自己对直子深沉的'爱中,却在现实生活中若隐若现中感受到现实与他所想的不同,于是无奈之下自杀变成了逃避的方式。结局令人心酸,但这或多或少的揭示了年轻的一代在处理感情问题的脆弱的这一社会现实。反顾直子,他最终也采取了自杀之一可悲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的生命。关于直子,她一直以来都与木月在一起,从少到大都在木月的陪伴之下度过,与他一起历经了姐姐自杀的阵痛,直子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深爱着木月,但是现实并不如此,虽然自己离不开木月,但直子慢慢的发现自己对待木月是亲情多于爱情,直到木月死后,去少了木月的直子一个人带着歉意觉得自己一个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彷徨、恐惧与孤独。即使是渡边与玲子的关爱也始终没把她从自我迷失解救出来。也许直子自己也想从那自我迷失的森林里走出,可是过于脆弱的心灵使她一再受困,最终一切以自杀结束。也许这也是那以避免的,就如很多人所说 “年轻脆弱的心灵有一双易折的翅膀。”直子和木月在自我封闭的“无人岛上”长大,想要同化到外部世界中去的努力始终不能成功,最后终究要偿还成长的艰辛。木月以自杀的方式解脱,十七岁的生命嘎然停顿;直子在疗养院仍然未能治愈自己,也自行中断了年轻的生命。生与死之间仿佛只有薄薄的一纸之隔。直子的姐姐和初美虽然是人们眼中出类拔萃的典范,却也有着难解的心结而走上了不归路。不同的道路最后却是殊途同归。死亡离得如此之近,带着宿命的悲哀和铅灰色的沉重。迷失于生活与自我放纵。谈到渡边,他同大多数人的20岁一样,上寄宿学校,与三两个知交一起消磨时光,当然还有,恋爱。日子缓缓地流淌,年轻生命的水流总是新鲜、动荡的,不时有一些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突如其来的意外。他虽然有着相对于木月与直子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坦诚地接受直子其实并不爱自己,虽然在得知直子以自杀身亡的那一刻,他彻底的放纵自己,自我放逐,试图用肉体上的痛苦来遮掩心灵上失去自爱的无比沉痛。但他还是很快的走出伤痛并认清了自己的感情,其实自己一直爱着绿子,并在电话中真情告白,但当绿子问了一句,“你在哪?”的时候,他终于认清了自己,原来他一知不知道自己在哪,自己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学潮接二连三发生,却漠不关心,反而对不现实的爱情的追求炽热无比。明知直子心系死去的木月,偏偏不舍追随左右,而绿子一直在他身旁他却一份玩世不恭的样子。上不上课对他来说好无区别,不思考自己的未来,自己应该走的路,而把时间花在有事无事便在街上毫无目的地闲逛,或与永泽到酒吧物色女孩子过夜。

生活是如此的放纵与如此不堪。这一切我觉得都在绿子的这一问中是渡边晃然大悟,与其再为已经不再人世的直子伤痛不已,自我放逐与放纵迷失于自己以为正确的生活方式之中,还不如好好珍惜自己身边已有的一切,比如绿子。但渡边的这一生活方式却在我们当中随处可见但很多人却没用觉醒而是在这种状态下继续沉沦,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在无序而无为的状态下度过,这不能不说是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挪威的森林》虽然是写日本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现状,对于中国当今的青少年的现状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就单从时代来看,当今的中国与六七十年代的日本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社会急促转型,对于处于这样时代的青年来说背负着时代富裕的巨大机遇,但也面临着异常激烈的竞争与肩负着沉重的压力。于是在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但中迷失,逃避,放逐,放纵成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总的来说《挪威的森林》有着对时间空间的把弄,有对现代都市的灯火的欲拒还迎,有对历史的无视和揶揄,对老天和上帝的某种希冀、依赖、祈求、抗争的最终的无奈,对世俗庸众的拒斥,对逝去时空的频频张望但也不乏希望,玲子从新开始了新生活。而虽然村上先生没有交代,我想渡边君应该会在绿子的这一问中找到迷失的自己,重新开始的生活。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5

早在高中时期就已拜读过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书,品读一番。每读一次,内心都感到现实世界如此地虚无缥缈,恍然如梦。

主人公总是一副与外人无交集的状态,少有的朋友也是死亡、失踪、不满,两位挚友皆以死亡告终,主人公却依旧平静生活,虽然内心难受,却以平淡对人生,在孤独与面对中体验生活。

“把过去的东西全都处理掉,也好获得新生。”过去已是过去,未来尚需憧憬。我们坐在现实的长椅上,唯有望向那时光的尽头,又怎有时间回望以往,正如你所说“不翻页,生活如何继续?”只要不被页面的灰尘迷湿了眼,我们依旧前行。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鄙懦夫作的勾当。”自己无需同情,无能就是无能,失败就是失败,没什么好说的,没什么好推脱的,自己不够格那就用努力去弥补,没啥大不了,拼搏自佳,我们不要做懦夫,人当顶天立地,存于宇宙。

“努力,指得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我们要明确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如何获得,主动去营造机会,并且要有针对性,这样的努力方能不白费,但要做到光而不耀。人,成功要更加虚心,不能耀眼,老子言: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要对等的”不对等的关系都是不健康的,只能是短暂的,只会让低微的人对处于关系优者产生厌恶。没有人能永远守护另一个人因为那是不平等的,可惜直到毕业前我们才领悟,不过至少还不算太迟,对等才能健康。

“朋友也是要记住的,在记忆被冲淡以前,我们需要永铭记。”


挪威的森林相关文章:

★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读书心得900字五篇

★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集锦800字

★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最新范文800字

★ 关于森林有感500字五篇

★ 高三必读名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