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奇思妙想一点救赎

时间:2016-11-12 19:20:14 | 来源:草料作文网

有这样一个故事:联合国准备在全世界搞一次儿童征文比赛,征文题目为:“请以非洲粮食缺乏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这个题目在全世界不少地方都出了问题。因为西欧儿童不知道什么叫“粮食缺乏”,而非洲儿童则不知道什么叫“粮食”,美国儿童以为美国就是世界,不知道什么叫“非洲”,而中国等国家的儿童则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个很可笑的问题。但更可笑的是,我们似乎连想象的能力都没有了。

从董仲舒所谓的“罢黜百家”开始,又或是追溯到更早的某个野心家下令活埋数千名儒生,一切思想僵化的源头都能被归结到这些看似完美的政策。不难发现,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事件便只剩下了鄙夷。但相隔千年的距离是无法跨越的沟壑,比如你永远都不会希冀于史前社会的人制造出猎枪——所有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都拥有其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就像新文化时期被一堆人批判的孔老夫子——也暂且不提那些做法有多愚昧和无奈,人们总喜欢夸大客观上的错误去掩盖主观上的失误。

但无法否认的是,在度过一段介于短暂和漫长之间的辉煌时期后,所有的文明古国都开始陷入黑暗。人的灵魂一旦被某些东西束缚就很难解开枷锁。而国人至今沾沾自喜的不过是过往,自然,没有人说辉煌过往是个错误,但也该忘掉过去活在当下。翁美玲饰演的小龙女狡黠俏皮,让人难以忘记,然而总是会有年复一年的翻拍,哪怕评价再低也会有下一版去掩盖。我并非推崇这种把经典毁掉的做法,但我们至少也该学会思考和创造。

可惜的是,当权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沉湎于自创的“盛世伟业”中不能自拔。习惯一切的人们哪能有什么危机意识?他们习惯了麻木地依照上头的政策去做事,惰性会让人迷恋上这种不需要思考的生活。于是,开始走向被压迫之路。

我们不能站在现在懊悔过去,但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有想象力缺失的影响。一个灵魂有着再美丽的外表,若没有自我思考能力,谈何创造?别说是经济资本垄断一个国家,一颗聪明的大脑足以摧毁麻木的小国。可是,谁又能说这样的结果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呢?

无比怀念年少时拿着画笔绘出未来蓝图的情景,其实不见得这蓝图有多美好,但比起遗失想象的现在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孩子是最美好的时期了,可以在对这个世界充满奇思妙想的同时去构思它的样子。随着年龄增长,也终于会有被家长第N遍“不切实际的幻想”所打倒的一天。自然会有那少数幸存者,于是有了小说家漫画家以及创意设计师。童话是最能唤起人们想象力的了,然而学生只是疲惫于应付应试教育,上班族忙碌于朝九晚五的生活。那么,再好的童话又能用来唤起谁的想象力呢?

但我们并非没有意识到想象力的重要性,但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太远了。这是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所有人都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奋斗,也自然没多少人会去在意想象力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从出生到死亡,被家长耳提面命的是好好读书考一个好的大学,再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如此安老。除去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在这一系列类似于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好像没有什么可以体现想象力的重要性。大家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淡化创造力这一做法。

偏偏在国人纷纷前往日本进行智能马桶盖大出血购买,或者中国由于缺乏某项核心技术必须花大价钱从国外购买产品的时候,便会有人站出来说:要成为强国,我们必须重视人的想象力。于是,社会就开始呼吁人们重视想象力的培养,让我们的国家从一个制造强国变为智造强国。

重视想象力是重要的。有一家外媒曾给予中国“模仿大国”的称号,看看有大国二字像是夸赞,但前面的模仿却是一种嘲讽。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创造技术,只能凭借copy来生存,那算什么大国?又如何在国际上立足?我们庆幸,现在的中国在众多的高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捷报频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社会的主流。

可是想象力缺失这一现象仍然存在。在家长把孩子从一些天真烂漫的奇思妙想拉回现实的考试后,就有一个有可能在未来成为科学家的人对未知不再充满好奇。也许你会拿中国科幻创作越来越多的获奖者来反驳,但相比国外纷出的少年科学家和科幻小说中某些产品不断变为现实,我们所落后的并不只是一星半点。

也许该惋惜我们与别人的差距,也许该庆幸我们意识到这一问题还能去弥补。究其根源我们总该给奇思妙想一点救赎。年少时对于《小王子》毫无兴趣,觉得这种想象也未免太过简单,然而现在翻看,却越来越想流泪——什么时候,连这种想象能力都失去了啊。

从娃娃抓起的并不只是计算机,也还应该包括这些奇思妙想,至少现在的我再也不会有所谓的脑洞。哪怕有什么奇思妙想也早就湮没在大人的高声呵斥之中。人啊,也不需要大谈特谈什么重要性,倒不如去看几本童话书或者对孩子心性多一些宽容。

我感动于那些即使在社会中跌倒无数次仍然保持着童真的人。《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往往是指让身体和心灵都得到解放和回归。我真希望我们的社会能给奇思妙想一点救赎!